一.1990年台湾股市风险
<1>发生背景
自上世纪50年代,台湾当局大力发展纺织工业,积极鼓励出口。美国、日本把劳动
密集型产业向台湾转移,台湾因此而逐步建立起一个以出口加工区为依托,以轻纺、家
电等加工工业为核心的产业支柱,带动了岛内经济的高速发展。1951年—1987年,台湾
年均经济增长达9%,为世界之首,并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劳动密集型出口导向模式为台湾赚取了大量外汇。1988年底,台湾外汇储备达760
亿美元,仅次于日本,是当时人均外汇储备最高的经济体。但与此同时,美国经常项目
逆差急剧增加,不断对日本、台湾等顺差经济体施加压力,迫使这些经济体实施货币升
值。台湾货币当局对新台币缓慢升值,上百亿美元的国际投机性资金在升值预期下,开
始大举流入岛内。
由于岛内经济的高速发展,岛内居民财富快速增长,储蓄率不断升高。1981年台湾
国民储蓄额为5530亿元新台币,1987年达到了1.2万亿,平均每年递增21.46%,一度占到
台湾GNP的38.5%。
新台币升值导致境外热钱流入,加之多年沉淀厚积的高额储蓄额因利率不断走低
而从银行体系外流,造成岛内游资充沛。在投资渠道缺乏之下,大量资金流入股市,股
市大涨。
<1>发生背景
自上世纪50年代,台湾当局大力发展纺织工业,积极鼓励出口。美国、日本把劳动
密集型产业向台湾转移,台湾因此而逐步建立起一个以出口加工区为依托,以轻纺、家
电等加工工业为核心的产业支柱,带动了岛内经济的高速发展。1951年—1987年,台湾
年均经济增长达9%,为世界之首,并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劳动密集型出口导向模式为台湾赚取了大量外汇。1988年底,台湾外汇储备达760
亿美元,仅次于日本,是当时人均外汇储备最高的经济体。但与此同时,美国经常项目
逆差急剧增加,不断对日本、台湾等顺差经济体施加压力,迫使这些经济体实施货币升
值。台湾货币当局对新台币缓慢升值,上百亿美元的国际投机性资金在升值预期下,开
始大举流入岛内。
由于岛内经济的高速发展,岛内居民财富快速增长,储蓄率不断升高。1981年台湾
国民储蓄额为5530亿元新台币,1987年达到了1.2万亿,平均每年递增21.46%,一度占到
台湾GNP的38.5%。
新台币升值导致境外热钱流入,加之多年沉淀厚积的高额储蓄额因利率不断走低
而从银行体系外流,造成岛内游资充沛。在投资渠道缺乏之下,大量资金流入股市,股
市大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