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前面所述,中国保持中立,不仅是时下最好的措施,也是西方各国强烈的要求。不存在懦不懦弱之类的说法,这慈禧一个老女人都敢和十一国开战了,西方那些国家哪里还存有“轻视”我大清朝的勇气?
但与之前的日清、庚子两战不同的时,虽然东北事变,大清政府层面没有积极涉入,但整个民众却是广泛的发动起来了,包括前面提过的“拒俄运动”,这可以说是之后中国各次革命的源头。 这就涉及一个观点,即顾炎武说的:“国家兴亡,匹夫无责,肉食者谋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在日俄、庚子两战里面,整个国家的民众并没有被深刻的动员起来,日清战争,就是一个李鸿章的北洋在对抗日本全国,南洋水师都没参与(这就是蒋介石有次说的,北洋在和日本打仗,南洋宣布中立——这中立之说哪来的还没考据到,由此得出攘内安外的结论)。庚子国变也是一样,慈禧说和十一国宣战,这边张之洞、李鸿章、袁世凯等封疆大吏“曲线救国”,说这是伪诰、乱命,我大清英明睿智的政治家哪可能下这么一道无厘头的宣战书? 于是按兵不动。后来慈禧太后也没把帮哥们怎么着,大体又是一通老成谋国之类的敷衍过去了。积极勤王的岑春煊捞着好的,后来在组织培养下成长为一名可以和袁大头抗衡的封疆大吏(桂系的老祖宗)。 可见能力其次,跟领导混,立场很重要,领导错了还力挺的,这可以收在身边慢慢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