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海口9月7日电(记者周慧敏)下午3时,海南省文昌市会文佛珠交易市场700平方米的营业大厅内熙熙攘攘、人声鼎沸。伴随着货比三家、讨价还价,成千上万串的佛珠在进行着交易,一片热闹繁忙的景象。
这里就是被人们称为“佛珠小镇”的文昌市会文镇。从进入会文镇境内开始,到镇中心,道路两旁随处可见“佛珠”字样的牌匾,整个小镇一半以上的商铺都在经营销售佛珠产品。
从2013年开始,佛珠加工产业开始在会文兴起,目前当地有上千家佛珠加工厂,其中大多数为家庭作坊,月产值超亿元,佛珠加工产业已经成为当地最有特色的产业。
会文的佛珠以星月菩提为主。星月菩提其实是红藤树果实中的核,每粒籽中间都有一个圆圆的大点,是种子发芽的地方,而周围布满了许多小点,如众星捧月一般,因此得名“星月菩提”。
在会文,星月菩提佛珠主要销往北京、广州、西藏、南宁、义乌等地,一串108颗的佛珠价值从几十元到几万元不等。
会文佛珠交易市场总经理符策轩告诉记者,从2013年开始,文玩市场上星月菩提的价格一下子涨了起来,会文的佛珠加工厂从几十家迅速发展到几百家,到如今上千家。会文成为星月菩提最大集散地,全国90%以上的星月菩提来自会文。
会文佛珠交易市场于2014年10月正式营业。据符策轩介绍,以前会文没有集中的佛珠交易地点,很多外地客商过来就住在镇上的宾馆里,每天骑着租来的摩托车一家一家厂挨着收购。现在,近200家商户进驻交易市场,每天有500多名外地经销商直接来市场淘货,日交易额达150万元。
来自河南安阳的收购商张凯从去年以来就一直住在会文。他告诉记者,他在安阳有3个商铺,都以卖星月菩提为主。
他每天都会来市场收货,“这个行业跟其他行业不一样,一天一个价,必须每天都来”。当记者询问星月菩提的销量如何时,张凯用“不可思议”来形容,他每天拿货的总成本都在2万元左右。
除了在交易市场进行交易外,很多厂家同时在淘宝、微信上与商家交易。虽然线上交易十分火爆,但符策轩一点也不担心影响交易市场的生意。“像佛珠这样的工艺品最主要是看品质,材料不一样,产品也就不一样,还是亲自到市场来看货比较放心,”他说。
在会文镇中心的一家佛珠加工厂内,记者看到几十台机器前,工人们正在各自的工位上忙碌着。这里每一位工人只负责一道工序,一位负责打孔的工人告诉记者,他每天可以打孔2000到2500个珠子,月收入近四千元。记者看到,他娴熟地将一粒粒珠子放到穿孔机中,每粒珠子经手只需要几秒钟。
一颗原始的红藤果,经过去壳、高温煮、筛选、打孔、打磨去皮、烘干等12道工序后,就变成了一粒精致的佛珠。在加工厂的一个角落里,几位工人正围坐在一起,将筛子里的一粒粒星月菩提佛珠串成一串串的手链和胸链。
会文佛珠产业协会会长梁岱介绍,会文镇像这样上规模的加工厂有50多家,基本形成了“前店后厂”的模式,每个加工厂能解决至少20人就业,月工资从三四千元到五六千元。而有趣的是,“这些工人白天是工人,晚上是微商。”梁岱说,他们将佛珠的照片拍下来,发到朋友圈里,直接在微信上进行交易,一个月下来也可以赚四五千元。
除了有规模的加工厂,会文更多的是家庭式的小作坊,买几台机器放在家中,全家老少一起上阵。在会文镇李桃村委会宝藏村,村民黄菊正在自家正屋内坐着串佛珠。她告诉记者,2013年初,她到镇上一家佛珠厂打工,那时5块钱一个钟头,她一个月只挣1000多元。
半年后,看到了佛珠市场的火爆,黄菊决定和老公创业。他们花4500元买了一台机器,夫妻俩每天就在家里制作佛珠。刚开始,他们拿到镇上去卖,没过多久,很多货商就直接到家里来“抢货”。“根本不愁卖,”黄菊说,那时佛珠厂很少,而要货的人多,于是家里的机器也慢慢增加,一直到现在的8台,除了家里的亲戚外,还另外请了5个工人。
李桃村委会主任陶启友说,宝藏村有50户村民,其中大约10户在做佛珠生意,相比其他村还算少的。“当不了老板的村民很多都在佛珠厂打工,收入比以前多,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他说。
据了解,会文镇约31000人,佛珠加工产业带动就业近8000人,同时也带动了当地餐饮、物流、旅馆、机械加工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极大促进了会文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
据统计,2014年,全镇储蓄存款比2013年增加2.7亿元,人均增加9000元。
当记者结束两天的采访准备离开时,在宾馆里正好碰到两位外地客人前来入住,可惜他们被告知客房已满。前台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从去年开始,镇上的几家宾馆平时都住得满满的,全是过来收购佛珠的外地人。临走时,她递给记者一张宾馆的名片:“你下次过来可以提前预订!”
作者:周慧敏



这里就是被人们称为“佛珠小镇”的文昌市会文镇。从进入会文镇境内开始,到镇中心,道路两旁随处可见“佛珠”字样的牌匾,整个小镇一半以上的商铺都在经营销售佛珠产品。
从2013年开始,佛珠加工产业开始在会文兴起,目前当地有上千家佛珠加工厂,其中大多数为家庭作坊,月产值超亿元,佛珠加工产业已经成为当地最有特色的产业。
会文的佛珠以星月菩提为主。星月菩提其实是红藤树果实中的核,每粒籽中间都有一个圆圆的大点,是种子发芽的地方,而周围布满了许多小点,如众星捧月一般,因此得名“星月菩提”。
在会文,星月菩提佛珠主要销往北京、广州、西藏、南宁、义乌等地,一串108颗的佛珠价值从几十元到几万元不等。
会文佛珠交易市场总经理符策轩告诉记者,从2013年开始,文玩市场上星月菩提的价格一下子涨了起来,会文的佛珠加工厂从几十家迅速发展到几百家,到如今上千家。会文成为星月菩提最大集散地,全国90%以上的星月菩提来自会文。
会文佛珠交易市场于2014年10月正式营业。据符策轩介绍,以前会文没有集中的佛珠交易地点,很多外地客商过来就住在镇上的宾馆里,每天骑着租来的摩托车一家一家厂挨着收购。现在,近200家商户进驻交易市场,每天有500多名外地经销商直接来市场淘货,日交易额达150万元。
来自河南安阳的收购商张凯从去年以来就一直住在会文。他告诉记者,他在安阳有3个商铺,都以卖星月菩提为主。
他每天都会来市场收货,“这个行业跟其他行业不一样,一天一个价,必须每天都来”。当记者询问星月菩提的销量如何时,张凯用“不可思议”来形容,他每天拿货的总成本都在2万元左右。
除了在交易市场进行交易外,很多厂家同时在淘宝、微信上与商家交易。虽然线上交易十分火爆,但符策轩一点也不担心影响交易市场的生意。“像佛珠这样的工艺品最主要是看品质,材料不一样,产品也就不一样,还是亲自到市场来看货比较放心,”他说。
在会文镇中心的一家佛珠加工厂内,记者看到几十台机器前,工人们正在各自的工位上忙碌着。这里每一位工人只负责一道工序,一位负责打孔的工人告诉记者,他每天可以打孔2000到2500个珠子,月收入近四千元。记者看到,他娴熟地将一粒粒珠子放到穿孔机中,每粒珠子经手只需要几秒钟。
一颗原始的红藤果,经过去壳、高温煮、筛选、打孔、打磨去皮、烘干等12道工序后,就变成了一粒精致的佛珠。在加工厂的一个角落里,几位工人正围坐在一起,将筛子里的一粒粒星月菩提佛珠串成一串串的手链和胸链。
会文佛珠产业协会会长梁岱介绍,会文镇像这样上规模的加工厂有50多家,基本形成了“前店后厂”的模式,每个加工厂能解决至少20人就业,月工资从三四千元到五六千元。而有趣的是,“这些工人白天是工人,晚上是微商。”梁岱说,他们将佛珠的照片拍下来,发到朋友圈里,直接在微信上进行交易,一个月下来也可以赚四五千元。
除了有规模的加工厂,会文更多的是家庭式的小作坊,买几台机器放在家中,全家老少一起上阵。在会文镇李桃村委会宝藏村,村民黄菊正在自家正屋内坐着串佛珠。她告诉记者,2013年初,她到镇上一家佛珠厂打工,那时5块钱一个钟头,她一个月只挣1000多元。
半年后,看到了佛珠市场的火爆,黄菊决定和老公创业。他们花4500元买了一台机器,夫妻俩每天就在家里制作佛珠。刚开始,他们拿到镇上去卖,没过多久,很多货商就直接到家里来“抢货”。“根本不愁卖,”黄菊说,那时佛珠厂很少,而要货的人多,于是家里的机器也慢慢增加,一直到现在的8台,除了家里的亲戚外,还另外请了5个工人。
李桃村委会主任陶启友说,宝藏村有50户村民,其中大约10户在做佛珠生意,相比其他村还算少的。“当不了老板的村民很多都在佛珠厂打工,收入比以前多,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他说。
据了解,会文镇约31000人,佛珠加工产业带动就业近8000人,同时也带动了当地餐饮、物流、旅馆、机械加工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极大促进了会文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
据统计,2014年,全镇储蓄存款比2013年增加2.7亿元,人均增加9000元。
当记者结束两天的采访准备离开时,在宾馆里正好碰到两位外地客人前来入住,可惜他们被告知客房已满。前台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从去年开始,镇上的几家宾馆平时都住得满满的,全是过来收购佛珠的外地人。临走时,她递给记者一张宾馆的名片:“你下次过来可以提前预订!”
作者:周慧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