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江北水城旅游...吧 关注:33贴子:135
  • 1回复贴,共1

于集镇 “第一书记”让450亩耕地“喝上了”自来水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作者:王志荣人气:20发表时间:2015-8-13 14:50:11
“今年不光玉米长得好,大棚里的芹菜苗比往年长得更好,产量至少增产两成,这机井可真管大用喽。”8月12日,度假区于集镇刘池子村的高玉奇瞅着自家粗壮高大的玉米穗子高兴地两眼眯成了一条线。
高玉奇所说的机井是聊城市统计局的科长贠相栋担任刘池子村第一书记时新打的。今年5月份贠相栋服从组织安排到刘池子村挂职担任第一书记。他来到村里后,首先向村支部书记高玉光了解村里的人口、产业、党员、村委会等基本情况,抽出五天的时间走访了10位党员和20位群众代表,掌握村情村貌和群众的所思所求所盼,每走访一户都作好记录,记好民情日记。刘池子这个仅有300人的村庄,世代以耕种为生,耕地450亩,主要产业就是玉米、小麦,原有蔬菜面积不过60亩,生产效益低下,亩产不足1500元,不少青壮年不得不走出家门外出打工,村里留守的不过是老弱妇孺。村中没有任何可利用的资源,集体收入基本为零。目睹眼前的现状,贠相栋看在眼里,记在心里。5天后,他联合村委会组织召开全体党员和群众代表会,讨论刘池子村的发展出路。“于集镇作为中国油菜第一镇,为什么咱村产业这么老化?”一石激起千层浪,“要说种菜可真发财,俗话说,一亩菜十亩粮,别的村种菜亩产2万多元,咱地里没机井,没水咋种菜啊?”“村里400多亩地,要是有五六眼井,至少也得发展200亩菜。”贠相栋把群众迫切愿望当即向局党委进行了回报。统计局召开了办公会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局长孙峰郑重表态:“既然挂职包村就要包出名堂来,让当地的群众得到实惠。”统计局决定从紧张的办公经费中挤出7万元用于改善刘池子村的灌溉设施。从每眼机井的选址到潜水泵、电缆线的购买,贠相栋领着高玉光都精挑细选,严格把关。在施工上贠相栋连续5天吃住在工地,紧盯死守确保工程质量。“打井的时候贠科长冒着酷暑、顶着烈日,身上汗水把衣服和皮肤粘在一块,有时候中午累得吃不下饭去。”谈到当时的情景高玉光发出了由衷地佩服。从5月16日到21日,仅用5天的时间6眼机井全部安装完毕,射频卡在智能感应器轻轻一刷,清澈的地下水就“汩汩”地流向田间,实现了“一人一铣一卡”浇农田的梦想,告别了三人才能抬动柴油机浇地的历史,灌溉成本由原来的30多元降低到10元。
面对干枯的禾苗,不少群众当天就开始浇起来,仅用两天的时间全村450地全部得到灌溉。有了智能化灌溉设备,群众种菜的积极性一下子激发了出来,高玉库、高玉夺等20多户正准备把小拱棚换成大拱棚,把原来单一的越冬油菜种植换成一年四季种植的山芹和青梗菜。“市统计局的真情帮扶,为刘池子村脱贫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为结构调整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站在蓬勃喷出的水流的机井旁,镇党委书记许士海如是说。


IP属地:山东1楼2015-08-15 14:50回复
    贠书记在刘池村任职时,对本村作了大量的工作


    来自手机贴吧3楼2019-05-07 18:5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