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交战过程
(一)两军相持
据《资治通鉴》记载,“秦王世民至高墌,仁果使宗罗睺将兵拒之”,可见,唐军与薛秦军仍然是在高墌城对峙,所不同的是,第一次浅水原之战时,高墌城在唐军手中,而这次,则是在薛秦手中。
此处要辨析一个问题,据《旧唐书》太宗本纪记载,双方对峙地点是在折墌城,而非高墌城,“太宗又为元帅以击仁杲,相持于折墌城”。查《中国历史地图集》隋关陇诸郡图,可知《旧唐书》记载不确,折墌城位于高墌城、浅水原的西北方向,如果两军在折墌城对峙,则高墌城和浅水原早已甩在唐军身后,何来九月刘感在高墌城中伏?十一月两军也就不可能在浅水原再次决战。因此,唐军与薛秦的对峙地点应是高墌城。
当时,薛秦是主动来挑战的,“贼众十余万,兵锋甚锐,数来挑战”(《旧唐书》太宗本纪),“其子仁杲率其众求战”(《新唐书》太宗本纪),“罗睺数挑战”(《资治通鉴》)。
面对薛秦的挑战,李世民采取了坚守不出的策略,“太宗按甲以挫之”(《旧唐书》太宗本纪),“太宗按军不动”(《新唐书》太宗本纪),“世民坚壁不出”(《资治通鉴》)。
对于这一策略,某些人(曹某、李某之流)是很不以为然的,他们认为李世民胆小如鼠,畏缩不前,简直就是束手无策。那么这一策略到底如何呢?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
李世民采取这一策略的原因,史书是有记载的,据《册府元龟》卷125记载:
诸将咸称战,帝曰:“我士卒新经挫衄,锐气犹少,贼以胜自骄,必轻进好斗,我且坚壁以折之,待其气衰而后奋击,可一战而破,此万全之计也。”因令军中曰:“敢言战者斩!”
《资治通鉴》、两唐书薛举传记载略同。
在这里,李世民是清楚的分析了敌我双方特点的,唐军经过第一次浅水原之战后,损失惨重,而且斗志不高,而薛秦大胜之后,正是信心满满、轻进好斗的时候,这时候唐军去和薛秦打野战,胜算有多大?一旦战败,后果有多严重?这难道开得起玩笑的?因此,当时来讲,恰当的策略就应该是,主力先坚守不出,消耗薛秦,等到把薛秦的斗志消磨的差不多的时候,唐军再突然发力出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