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使用孟氏拔罐注意事项:

1.根据不同部位选用适当大小的罐具。一般肌肉丰满、平坦、皮下脂肪较厚处,如腹、背、腰、臀、大腿、肩部,可选大号或中号罐;肌肉较薄、皮下脂肪较少或比较狭小的部位,宜用小号罐;手腕处可用异形罐。

2.拔罐时室温应保持温暖,避开风口,防止患者受凉。患者根据拔罐的不同位置,选择舒适体位,不要随便移动,以免罐具脱落。拔罐数目多时,罐具间距离不宜太近,以1.5厘米为宜,以免罐具牵拉皮肤产生疼痛或因罐具间互相挤压而脱落。

3.初次拔罐的病人、年老体弱者、儿童及神经紧张、空腹等患者拔罐时间宜短,负压力宜小,宜选择卧位,随时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以免发生晕罐现象。
4.心脏安有起搏器的患者不宜用磁疗拔罐,可选用无磁拔罐;做过心脏搭桥和换瓣手术的患者,前胸拔罐时力量不宜过大。

5.如连续进行拔罐治疗时,应注意适当轮换拔罐位置,例如选同一经络线上的不同穴位,或具有相同功效的不同穴位。

6.在拔脚部失眠穴、涌泉穴时,可选用温水泡洗10~15分钟后再拔,以免皮硬掉罐,或拔罐时在罐的周围和皮肤接触处涂上拔罐密封油,罐即可牢固。

7.拔罐中或拔罐后在拔罐区若出现发热、冒凉气、温适感及紫斑、瘀血或丹痧、微痛微痒等,属正常反应,不必惊慌。

8.拔罐治疗过程中拔出水泡或血泡不属事故,这正是病情的反应,即将寒气、湿邪、病毒排出体外。对正气不足、免疫力低下者,如发生水泡应注意保护,使其慢慢自然吸收,因为渗出液的自然吸收过程对于增强免疫功能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处理方法:为防止擦破,可不作处理,任其自然吸收;也可用酒精消毒后,用消毒纱布包好,任其自然吸收,水泡较大时,也可作刺破、消毒处理。

9.拔罐时出现“晕罐”现象多表现为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恶心欲吐、四肢发凉、周身冷汗、呼吸急促、血压下降、脉微细无力等。此时应立即让患者平卧或取头低脚高卧位,饮适量温开水,冬天注意保暖,夏天注意通风,可迅速缓解并恢复正常。重者则针刺或点按人中、合谷、内关、足三里等穴位。心脏病患者则应及时服用“速效救心丸”等急救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