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吧 关注:4,409,619贴子:27,832,614

犯罪心理学系列贴-----犯罪心理的发展阶段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犯罪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简单来说就是犯罪心理的变化。大体上可分为孕育形成的初始阶段和恶性发展的深化阶段,并以不同的标准,可以从不同的交付将这两个阶段进行区分


IP属地:安徽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15-04-17 09:10回复
    2楼回复贴,本贴完成前严禁插楼


    IP属地:安徽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15-04-17 09:10
    收起回复
      2025-08-10 05:54:2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倘若以情境与主体的相互关系划分,了分为被动型与主动型两种


      IP属地:安徽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15-04-17 09:12
      回复
        上版(犯罪动机的发展变化链接:http://tieba.baidu.com/p/3530397635)1.被动型。即因客观的条件、情形、诱因等因素的形象形成的犯罪动机而发生犯罪行为的类型。包括所谓的偶发犯、机会犯、激情犯和违法、犯罪的青少年中常见的因他人威逼利诱而被迫做出的违法行为的受害者,以及群体行为犯罪等类型


        IP属地:安徽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15-04-17 09:15
        回复
          2.主动型。当主体产生强烈欲望企图犯罪时,即有意识的选择发现适合自己作案手法的场所与机会,亦或积极的控制、改变场所、条件,去创造实施犯罪的机会。


          IP属地:安徽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15-04-17 09:17
          收起回复
            以上两种,为根据在犯罪行为发生过程中情境与主体意识的相互关系上谁起到主导作用来划分的。通常来说犯罪人经历了这种由被动转为主动的阶段的变化。由被动到主动则是犯罪动机和犯罪心理结构恶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IP属地:安徽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15-04-17 09:20
            回复
              若依靠主体是否形成犯罪动力来划分。则同样为两种。


              IP属地:安徽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15-04-17 09:21
              回复
                1.偶发型,即犯罪行为的发生,处在一个间歇性的状态,但并没有形成犯罪行为的习惯,而犯罪的技能也不熟练。


                IP属地:安徽来自iPhone客户端9楼2015-04-17 09:22
                回复
                  2025-08-10 05:48:2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2.习惯型。因反复实施犯罪活动,且已经形成了行为习惯,达到了犯罪动力定型的程度,并且拥有熟练的犯罪技能。也就是说犯罪者大脑皮层对外界的诱因已经形成了作案的自动处理,习惯性的反应系统。当特定的刺激出现时,犯罪者就会习惯性的产生从犯罪心理到犯罪行为的不可抑制的反应。


                  IP属地:安徽来自iPhone客户端10楼2015-04-17 09:25
                  回复
                    此二者的形成犯罪行为的自动反应系统,是犯罪动机和犯罪心理结构恶化的重要标志。(日后讲到矫正犯罪时还会提到)


                    IP属地:安徽来自iPhone客户端11楼2015-04-17 09:26
                    回复
                      若以主体与社会的关系区分,也同样为两种。


                      IP属地:安徽来自iPhone客户端12楼2015-04-17 09:30
                      回复
                        1.因社会化缺陷而犯罪:由于主体的社会化程度不同,不能按照社会规范处理人际关系中的纠纷,造成对他人的人身伤害或利益侵犯而犯罪;或因社会规范限制了其欲望的满足,加之自我控制机制的缺乏,从而造成对社会规范的有意违反而发生的犯罪行为。


                        IP属地:安徽来自iPhone客户端13楼2015-04-17 09:33
                        回复
                          2.因反社会态度而犯罪:此类犯罪人不止存在社会化缺陷。其适应或经历了反社会化的过程中,接受了反社会文化与犯罪文化的产物,从而达到了确定反社会的心理,并有意识的采取犯罪手段,从而达到犯罪目的。


                          IP属地:安徽来自iPhone客户端14楼2015-04-17 09:36
                          回复
                            此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虽然行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不协调,但并没有完全对立,只是一时的处理不当和欲求得不到满足,不能遵守社会规范而犯罪。而后者则是形成了明确的反社会态度,主动有意识的去组织、实施犯罪行为。其中,反社会态度的形成则是犯罪动机与犯罪心理结构恶化的重要标志


                            IP属地:安徽来自iPhone客户端15楼2015-04-17 09:39
                            回复
                              2025-08-10 05:42:26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好了,本次的内容多为罗大华版《犯罪心理学》的内容。自认为没有罗大华教授说的好,所以只好原文稍有改动一些。下一讲为《影响犯罪动机和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的因素》。虽说学术贴很冷门,不受热待,但还是感谢参与其中,不胜荣幸


                              IP属地:安徽来自iPhone客户端16楼2015-04-17 09:4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