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以为,对于居住在城市的爱好者,由于很难进行连续几夜甚至十几夜地监测,所以我们熟知的如造父型变星、大陵型变星等极为规则的短周期变星就不是合适的目标了。另外一些著名类型的变星,如天琴座RR型变星,更是由于光变幅度太小,不适合肉眼观测,尤其是对于初学者。因此,这些变星的观测数据在AAVSO数据库中也不是很多,而且多是断断续续的,甚至很难看清光变曲线的形状。当然,对于住在少光害地区的爱好者,观测这些变星以训练自己的观测精度,也是非常不错的。因此,在下面的文章中,我将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些适于爱好者观测的变星类型和它们的代表。
器材——架起我们和变星之间的桥
我们要去观测什么样的变星?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我们的观测器材。
双筒镜
对于大多数平民爱好者而言,一架10×50双筒望远镜是观测变星的利器。对于口径50mm的双筒镜而言,在良好的观测环境下,其极限星等在9.5等左右(笔者在北京东北郊古北口用星特朗10×50双筒镜实测结果,此时裸眼Lm为6.5等)。当然,对于不同的观测者,这个极限值会有波动。很多爱好者反映,他们即使在很好的观测条件下裸眼也只能看到5.7等星,因此对于大多数爱好者,用50mm双筒镜观测的极限星等会比这个值差一些,但肯定也在8.5等以上。而且望远镜镀膜也对极限星等有很大影响,优质的镀膜也许会提高极限星等达十分之几星等。
(如图-2,左图为笔者使用的双筒镜。) (不是咱的双筒,是囧淼的双筒)
图-2:不同镀膜的双筒镜反光情况对比。显然右图中的望远镜增透效果要好得多。
而在城市观测条件下,以北京市政府附近为例,深夜裸眼Lm在4等时,10×50双筒镜的极限星等可达7等多。因此,可以认为一架一般透光率的10×50双筒镜可以提高目视极限星等3等,而且因为50mm口径望远镜在10倍下对面光源亮度有削减(如果认为瞳孔直径为7mm,即50mm口径7倍下面光源亮度与人眼相等的话),所以对于光害较重的地区,使用望远镜提高的极限星等数还要更高。
双筒望远镜还有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视场。对于变星观测,显然视场要越大越好,这是因为变星观测需要将变星与证认星的亮度进行对比,然后得到变星的亮度(详细方法我将在以后的文章中介绍),如果视场太小,则可能在市视场中没有一颗能够进行对比的证认星,那么观测精度必然大打折扣。优秀的10×50双筒镜视场可以达到7度多,也就是说它的目镜是70度的广角目镜。自然,这样的望远镜会相对贵一些(¥500左右)。但笔者以为,如果有能力购买这样的双筒镜,就一定不能贪图便宜买市场狭小的双筒(有些甚至只有4度多),因为对于初学者而言,用这样的镜子在10分钟之内找到一颗变星恐怕都是问题。
综上所述,使用方便舒适的双筒镜观测的目标星,其当时亮度应以5-9等为宜(太亮的变星周围的证认星密度往往就比较小了,因为根本就没有那么多的亮星能够作为证认星)。恰当的例子如图-3所示。
图-3:小狮座R星附近天区的星图(视场范围8度)。标有两位或三位数的星即为证认星,标记数/10即为星等数。注意它的光变范围:6.3等-13.2等。当它比9.5等亮时我们就可以用10×50双筒镜进行观测。在6.3-9.5等范围内,该星附近的证认星非常多,因此这个阶段该星的亮度就可以测得比较准确。
天文望远镜
当然,对于更暗的变星,我们需要使用贯穿本领更强的望远镜。通常我们以经验公式计算某一给定口径望远镜的贯穿本领,但经过多次实测,笔者以为经验公式给出的结果还是很有问题的。以笔者使用的80/900折射镜为例,使用45度正像镜+25mm目镜时,在北京西北郊香营,裸眼Lm6.4等时,测得望远镜极限星等为12.8等。这个结果毫无疑问是令人吃惊的,因为经验公式计算出来的极限星等仅有11.3等。这充分说明了观测者的眼睛(注意:视力与眼睛是不等价的!笔者视力虽差,400度近视,戴上眼镜也只有4.9的样子,还有100多度的散光,但是对暗光的敏感程度很高,在京郊裸眼极限星等就能达到6.5等!而且据笔者所知,外国有些爱好者裸眼极限星等可达7.4等!)、望远镜增透膜质量、观测时所用目镜(即所使用的倍率,具体原因上文中已说明)都会影响望远镜观测的极限星等。所以请爱好者们有机会实测一下使用某个组合(观测地+望远镜主镜+天顶镜+目镜,最好再加上温度,因为温度也可以影响眼睛)时的极限星等,以便以后确定对于多亮的星使用什么样的器材。
一般对于初学者来说,折射镜较反射镜更容易操作。首先因为折射镜+45度正像镜可以成完全正像。对于这一点有些爱好者以为,作为天文爱好者,不应该追求所谓“舒适”的完全正像,甚至有人认为使用天文望远镜就必须使用90度天顶镜(左右颠倒的那种)。笔者以为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固然,对于需要高分辨率的观测者(如行星观测者),高质量的90度天顶镜较45度棱镜有很大优势;对于早已熟悉左右颠倒像的老观测者而言使用90度天顶镜也是小菜一碟;但是对于变星观测的初学者,既不用追求高分辨率,也并不熟悉左右颠倒的像,使用舒适的45度棱镜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数码单反相机+镜头
这样,我们的极限星等已经增加到了12等以上。但是,由于望远镜口径大了其最小倍率和舒适倍率也会正比增大,视场自然就会减小(假设使用相同视场的目镜)。笔者的80/900+25mm视场44度目镜,系统视场大约1度多,找星已经有些难度。因此,我们需要更方便的器材以提供更简便的找星方法。对于爱好者而言,使用数码单反拍摄变星就是很好的方法。
传统的PEP(光电测光管)或CCD(电荷耦合器)测光观测需要的设备要求是非常高的,专门用于测光的CCD也是十分昂贵的。但是,鉴于近年来数码单反相机的普及,使用数码单反进行测光已经受到美国变星观测者协会(AAVSO)的重视和鼓励。笔者曾专门询问过AAVSO的专家,他们说只要在上报数据时注明不是使用专业滤镜的测光就可以(具体方法以后我也会谈到)。因此,我们也十分鼓励拥有数码单反的爱好者利用好手中的器材,为天文研究尽一份力。以笔者的经验,50mm f1.8,ISO1600,曝光90秒就可以拍到12等的星,而一幅照片的范围可以达到20度。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曝光时间对赤道仪的要求相当低,一般¥1000左右的赤道仪也能达到这样的精度。如果同好的赤道仪足够好,使用更大口径、更长焦距的镜头则可以得到更高的信噪比。
支架
最后要谈到的是目视观测时望远镜的支架问题。与一般的观测尤其是行星观测不同,变星观测需要支架比较灵活、易于滑动,而并不强调稳固。在通常情况下,观测时锁死螺丝是要松弛的。对于双筒镜观测,有些同好可能知道有一种双筒镜支架,可以把双筒镜固定在赤道仪或三角架上。但以笔者的经验,这种方式还是有很多麻烦的,尤其是观测高地平高度的目标,而且往往由于力臂太长也不稳固。与其以极难受的姿势观测,还不如多观测几次,很快地把自己的手训练成“铁手”。当然,外国有些同好发明的在自家后院固定的大型支架系统,灵活而舒适,有条件的爱好者也可以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