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北大和南小二人谈读书,北大说:“昆山图书馆举行为未成年人读书导航活动,我们来谈一下读书吧,可以说读书最能体现人与人之间的互助精神,今人能知古人,南人能知北人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书籍的传播作用最大,荀子曾说:‘靠自己整日之所思,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不论学以致用,还是修身养性,读书便多多益善 了。三国时孙权曾为吕蒙推荐书目,为今天的小读者推荐好书,我们乐而为之,但当代的新书,作者和出版社只重销量,不惜将精神主粮做成可口的甜点,当少男少女为那些奇幻的主人公感动流泪时,我们希望他们的眼泪能为‘王二小’而流,吃苦的祖辈和半吃苦的父辈也希望下一代骨强志坚,如果‘关我什么事’成为少年的 流行语时,我们就要唤起顾炎武的铮铮之言了。您看,我们还是从古典书籍中去推荐吧。”
南小说:“08年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精彩的击缶、画轴等节目皆为中国元素,外国人也确实看的过瘾,中国的艺术家是幸运的,传统中有取之不尽的创作素材,中国的儿童同样幸 运,一部《唐诗》便是世界上最好的启蒙读物,如果您听到谁家的孩子随口吟出一首唐诗,那字正腔圆的童音,忙碌中的您也会稍稍停下来听一下,这是外国人无福享受的,翻译成任何别国语言,便读不出铿锵、听不出神韵。”
北大说:“或许人贵远贱近,找来找去才发觉好东西就在身边。学唐诗最益早教,在小孩子咿呀学语之时就可开始,妈妈轻轻地吟唱:‘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然后再逐渐地教小孩子认识月亮、认识床、认识秋霜,以唐诗来丰富他们的语言词汇,来认识花草虫鱼;鲁迅的一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诗广为 流传,但他写过多首现代体诗,却少有人知。唐诗体的诗短小精悍又朗朗上口,易于儿童背诵,因易而有兴趣,因兴趣而能多记,便可以增强他们的记忆力;唐诗的精妙在于言外之意,可入画又可进一步通过想象延展,正所谓‘得象忘言’、‘得意忘象’,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眼虽望不到了,情却还 在,言虽尽了,意还不止,中小学生的想象能力是最强的,而后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渐衰,唐诗便更能挖掘他们的想象力。人的大脑越用越强,关心他们大脑的发育和身体健康同样重要。”
南小说:“当然德育更加重要,整部《唐诗》不论借景抒情,还是叙事议论,都是正面向上充满了人文情怀,和《诗经》一样,一言以蔽之,思无邪。接着我推荐另一部经典启蒙读物《弟子规》,这是一部实践道德著作,体现儒家以孝为道德起点的伦理思想,用以校正孩童的日常言行。常读这些经典可以让他们尊师敬长,知书达 理,明辨是非,这对于塑造青少年完美人格大有裨益,一个人若‘仁爱礼智’置于心,必会像孟子所说:‘气色纯正和润,会显现在脸上,会充满在体内,会延伸到四肢。’而如果像有些成年人那样,被邪僻之念困扰,日日图谋于算计,必会心扭神亏,反伤自身。”
北大说:“《弟子规》是清朝落第学者李毓秀十多年心血而成,我们不得不赞叹古人做学问的扎实。钱文忠教授曾说过一个实例:说北京某派出所的所长,义务为中小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但后来越讲越觉得有言不尽的地方,后来看到《弟子规》才知道差距,自己能表达出的和自己想表达又表达不出的,这本书上都有,然而中 国的应试教育,已经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再以《弟子规》约束,可怜的孩子受得了吗?”
南小说:“十字路口的红灯是为了保障人车的通行,礼规不让人生厌,是繁文缛礼让人生厌罢了。试想,如果您领着孩子参加聚会,人家的孩子彬彬有礼,您的孩子却躺在地上打滚,即使您衣着得体也会觉得尴尬;接着我们说压力,其实对于中小学生,适当的压力反而有利于打好扎实的基础知识,有一所学校曾做过实验,在暑假 期间将各年级的前两名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召回学校,把上学期的试卷重新做一遍,结果没有一个及格的,如果没有压力,他们个个都是孙猴子。另外最好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理解能力,培养他们做人处事的实践能力,不要考试全部都考纯记忆的死题,不要所有的分数都打在闭卷考试的试卷上,学生的创造力是损在这里,不 是损于压力。古时教育德先智后,现在教育智先德后,课外读《弟子规》,特别是读《论语》、《孟子》等经典著作正可弥补这种失衡。”
北大说:“《论语》的对话体鲜活而显真实,二千多年前的古人仍呼之欲出,开卷即如沐暖阳,‘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特别是那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成为今天东西方处理人际关系、国际关系的共识,但时过境迁书里便有糟粕产生了,比如宰我与孔子‘三年之丧’的辩论,宰我以理来论, 认为一年之丧就够了,孔子以情来辩,认为‘子生三岁免于父母之怀’遂以三年之丧报答,然而三年之丧在今天早已不合时宜;还比如樊迟问孔子农事,却被孔子骂为小人,难怪他们后来反被隐者骂为四肢不勤五谷不分的一群,这显然是糟粕无疑了。”
南小说“《韩非子》中有个故事,说郑国有个人要他妻子做条新裤子,妻子问怎么做,他说照旧裤子做就可以,裤子做好后妻子发现旧裤子上有个补丁,于是也在新裤子上缝了一个补丁,我们读经籍可不要像这位笨媳妇这样,连补丁也学过来,读经典如吃鱼,必先削鳞剔刺,才能得到鱼肉之美。从汉以后,学者至章太炎,大都难脱以孔子为宗的桎梏,幸好我们今天的人理智的多,其实不论是国学经典还是西方经典,都要以批判的态度来读,有所怀疑才能使知识进步,这是读书的一大原则。”
北大和南小二人谈读书,北大说:“昆山图书馆举行为未成年人读书导航活动,我们来谈一下读书吧,可以说读书最能体现人与人之间的互助精神,今人能知古人,南人能知北人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书籍的传播作用最大,荀子曾说:‘靠自己整日之所思,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不论学以致用,还是修身养性,读书便多多益善 了。三国时孙权曾为吕蒙推荐书目,为今天的小读者推荐好书,我们乐而为之,但当代的新书,作者和出版社只重销量,不惜将精神主粮做成可口的甜点,当少男少女为那些奇幻的主人公感动流泪时,我们希望他们的眼泪能为‘王二小’而流,吃苦的祖辈和半吃苦的父辈也希望下一代骨强志坚,如果‘关我什么事’成为少年的 流行语时,我们就要唤起顾炎武的铮铮之言了。您看,我们还是从古典书籍中去推荐吧。”
南小说:“08年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精彩的击缶、画轴等节目皆为中国元素,外国人也确实看的过瘾,中国的艺术家是幸运的,传统中有取之不尽的创作素材,中国的儿童同样幸 运,一部《唐诗》便是世界上最好的启蒙读物,如果您听到谁家的孩子随口吟出一首唐诗,那字正腔圆的童音,忙碌中的您也会稍稍停下来听一下,这是外国人无福享受的,翻译成任何别国语言,便读不出铿锵、听不出神韵。”
北大说:“或许人贵远贱近,找来找去才发觉好东西就在身边。学唐诗最益早教,在小孩子咿呀学语之时就可开始,妈妈轻轻地吟唱:‘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然后再逐渐地教小孩子认识月亮、认识床、认识秋霜,以唐诗来丰富他们的语言词汇,来认识花草虫鱼;鲁迅的一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诗广为 流传,但他写过多首现代体诗,却少有人知。唐诗体的诗短小精悍又朗朗上口,易于儿童背诵,因易而有兴趣,因兴趣而能多记,便可以增强他们的记忆力;唐诗的精妙在于言外之意,可入画又可进一步通过想象延展,正所谓‘得象忘言’、‘得意忘象’,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眼虽望不到了,情却还 在,言虽尽了,意还不止,中小学生的想象能力是最强的,而后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渐衰,唐诗便更能挖掘他们的想象力。人的大脑越用越强,关心他们大脑的发育和身体健康同样重要。”
南小说:“当然德育更加重要,整部《唐诗》不论借景抒情,还是叙事议论,都是正面向上充满了人文情怀,和《诗经》一样,一言以蔽之,思无邪。接着我推荐另一部经典启蒙读物《弟子规》,这是一部实践道德著作,体现儒家以孝为道德起点的伦理思想,用以校正孩童的日常言行。常读这些经典可以让他们尊师敬长,知书达 理,明辨是非,这对于塑造青少年完美人格大有裨益,一个人若‘仁爱礼智’置于心,必会像孟子所说:‘气色纯正和润,会显现在脸上,会充满在体内,会延伸到四肢。’而如果像有些成年人那样,被邪僻之念困扰,日日图谋于算计,必会心扭神亏,反伤自身。”
北大说:“《弟子规》是清朝落第学者李毓秀十多年心血而成,我们不得不赞叹古人做学问的扎实。钱文忠教授曾说过一个实例:说北京某派出所的所长,义务为中小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但后来越讲越觉得有言不尽的地方,后来看到《弟子规》才知道差距,自己能表达出的和自己想表达又表达不出的,这本书上都有,然而中 国的应试教育,已经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再以《弟子规》约束,可怜的孩子受得了吗?”
南小说:“十字路口的红灯是为了保障人车的通行,礼规不让人生厌,是繁文缛礼让人生厌罢了。试想,如果您领着孩子参加聚会,人家的孩子彬彬有礼,您的孩子却躺在地上打滚,即使您衣着得体也会觉得尴尬;接着我们说压力,其实对于中小学生,适当的压力反而有利于打好扎实的基础知识,有一所学校曾做过实验,在暑假 期间将各年级的前两名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召回学校,把上学期的试卷重新做一遍,结果没有一个及格的,如果没有压力,他们个个都是孙猴子。另外最好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理解能力,培养他们做人处事的实践能力,不要考试全部都考纯记忆的死题,不要所有的分数都打在闭卷考试的试卷上,学生的创造力是损在这里,不 是损于压力。古时教育德先智后,现在教育智先德后,课外读《弟子规》,特别是读《论语》、《孟子》等经典著作正可弥补这种失衡。”
北大说:“《论语》的对话体鲜活而显真实,二千多年前的古人仍呼之欲出,开卷即如沐暖阳,‘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特别是那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成为今天东西方处理人际关系、国际关系的共识,但时过境迁书里便有糟粕产生了,比如宰我与孔子‘三年之丧’的辩论,宰我以理来论, 认为一年之丧就够了,孔子以情来辩,认为‘子生三岁免于父母之怀’遂以三年之丧报答,然而三年之丧在今天早已不合时宜;还比如樊迟问孔子农事,却被孔子骂为小人,难怪他们后来反被隐者骂为四肢不勤五谷不分的一群,这显然是糟粕无疑了。”
南小说“《韩非子》中有个故事,说郑国有个人要他妻子做条新裤子,妻子问怎么做,他说照旧裤子做就可以,裤子做好后妻子发现旧裤子上有个补丁,于是也在新裤子上缝了一个补丁,我们读经籍可不要像这位笨媳妇这样,连补丁也学过来,读经典如吃鱼,必先削鳞剔刺,才能得到鱼肉之美。从汉以后,学者至章太炎,大都难脱以孔子为宗的桎梏,幸好我们今天的人理智的多,其实不论是国学经典还是西方经典,都要以批判的态度来读,有所怀疑才能使知识进步,这是读书的一大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