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吧 关注:1,811贴子:22,016
  • 37回复贴,共1

【史料】唐高宗闻唐太宗所作的《秦王破阵乐》泪流满面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防偷窥


IP属地:江苏1楼2015-02-15 13:30回复
    《旧唐书·音乐志》:
    (仪凤)三年七月,上在九成宫咸亨殿宴集,有韩王元嘉、霍王元轨及南北军将军等。乐作,太常少卿韦万石奏称:“《破阵乐舞》者,是皇祚发迹所由,宣扬宗祖盛烈,传之于后,永永无穷。自天皇临驭四海,寝而不作,既缘圣情感怆,群下无敢关言。臣忝职乐司,废缺是惧。依礼,祭之日,天子亲总干戚以舞先祖之乐,与天下同乐之也,今《破阵乐》久废,群下无所称述,将何以发孝思之情?”上矍然改容,俯遂所请,有制令奏乐舞。既毕,上欷歔感咽,涕泗交流,臣下悲泪,莫能仰视。久之,顾谓两王曰:“不见此乐,垂三十年,乍此观听,实深哀感。追思往日,王业艰难勤苦若此,朕今嗣守洪业,可忘武功?古人云:‘富贵不与骄奢期,骄奢自至。’朕谓时见此舞,以自诫勖,冀无盈满之过,非为欢乐奏陈之耳。”侍宴群臣咸呼万岁。


    IP属地:江苏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楼2015-02-15 13:31
    回复
      2025-11-09 21:34:3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看这段,往前瞧瞧,李治做事目的性太强,这是为出兵做舆论宣传
      顾谓两王曰:“不见此乐,垂三十年,乍此观听,实深哀感。追思往日,王业艰难勤苦若此,朕今嗣守洪业,可忘武功?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楼2015-02-15 20:35
      收起回复
        单看这段史料,不觉得有什么,但如果结合仪凤元年到三年之间唐朝对吐蕃的各种备战举动,那么这场唐高宗群臣对破阵乐的重新奏响就很耐人寻味了。


        IP属地:江苏5楼2015-02-19 21:47
        回复
          《旧唐书·高宗本纪》:
          (仪凤三年)秋七月丁巳,宴近臣诸亲于咸亨殿。上谓霍王元轨曰:“去冬无雪,今春少雨,自避暑此宫,甘雨频降,夏麦丰熟,秋稼滋荣。又得敬玄表奏,吐蕃入龙支,张虔勖与之战,一日两阵,斩馘极多。
          《旧唐书·音乐志》:
          (仪凤)三年七月,上在九成宫咸亨殿宴集,有韩王元嘉、霍王元轨及南北军将军等。乐作,太常少卿韦万石奏称:“《破阵乐舞》者,是皇祚发迹所由,宣扬宗祖盛烈,传之于后,永永无穷。自天皇临驭四海,寝而不作,既缘圣情感怆,群下无敢关言。臣忝职乐司,废缺是惧。依礼,祭之日,天子亲总干戚以舞先祖之乐,与天下同乐之也,今《破阵乐》久废,群下无所称述,将何以发孝思之情?”上矍然改容,俯遂所请,有制令奏乐舞。既毕,上欷歔感咽,涕泗交流,臣下悲泪,莫能仰视。久之,顾谓两王曰:“不见此乐,垂三十年,乍此观听,实深哀感。追思往日,王业艰难勤苦若此,朕今嗣守洪业,可忘武功?古人云:‘富贵不与骄奢期,骄奢自至。’朕谓时见此舞,以自诫勖,冀无盈满之过,非为欢乐奏陈之耳。”侍宴群臣咸呼万岁。
          看看唐高宗举办宴会的时间,再看看他在宴会上特意提及李敬玄和吐蕃在龙支交战一事,可见这次君臣集体追思《破阵乐》举动并不单纯,实际上是蕴含了唐高宗和吐蕃开战的决心。


          IP属地:江苏本楼含有高级字体7楼2015-02-19 21:56
          回复
            一支先帝所做的舞乐也能引出这么一段故事,唐高宗既表现了孝子情深,又激励了大家的士气,真是一举两得。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6-05-30 09:18
            回复
              《旧唐书·音乐志》:
              六年三月,上欲伐辽,于屯营教舞,召李义府、任雅相、许敬宗、许圉师、张延师、苏定方、阿史那忠、于阗王伏阇、上官仪等,赴洛城门观乐。乐名《一戎大定乐》。赐观乐者杂彩有差。
              ----------
              无独有偶,永徽六年三月唐高宗准备伐高丽时,于洛阳屯营教练《一戎大定乐》,召集李义府、任雅相、许敬宗、许圉师、张延师、苏定方、阿史那忠、于阗王伏阁、上官仪等,赴洛城门观乐舞,“赐观乐者杂彩有差”。


              IP属地:江苏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5楼2016-11-14 13:20
              收起回复
                破阵乐貌似不是小李作的,是为了小李作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7-01-09 00:08
                收起回复
                  2025-11-09 21:28:3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难道音乐和舞蹈不应该分开吗?难道你觉得杨丽萍不是舞蹈家而是音乐家?
                  --------
                  如果我这篇帖子是专门讨论唐太宗编制的曲子还是舞蹈,你的咬文嚼字毫无问题,但可惜不是,所以你的挑刺本质就是在歪楼而已。
                  我不知道你的火气的哪里来的,但是很令人无语。
                  ---------
                  火气,我还真不知道哪里有火气了,我的回复不是一向这样的风格吗?对你的解读我也很无语。
                  还有现在留下的只有破阵乐残卷,如果别人没有仔细看你给的资料,你觉得你的说法会不会误导人?
                  -------
                  还误导别人,果然是花花轿子人抬人,如果你仔细看来我给的史料和上面所有的讨论,就知道这个帖子的讨论重点压根不在于唐太宗编的是曲子还是舞蹈,哪里在误导别人?
                  而且目前除了你,没人误会这里是说唐太宗编了曲子。


                  IP属地:江苏19楼2017-01-09 11:44
                  回复
                    既然非要有人咬文嚼字,要将《秦王破阵乐》的音乐和舞蹈强行分开谈论,我们就来看看古往今来的人们到底是怎么认识秦王破阵乐的,是不是跟某些人一样是必须要分开谈论的。
                    先看看百科是如何介绍的:
                    《秦王破阵乐》是中国唐朝宫廷乐舞。最著名的歌舞大曲之一。最初用于宴享,后用于祭祀,属武舞(与文舞相对)类。是大唐鼎盛时期的象征,气势不凡。
                    百科明确定性《秦王破阵乐》是宫廷乐舞,集歌舞为一体,而不是分而视之。当然,估计有人要说了这是现代人的看法做不得准,可以,我们再看看古人的看法。
                    《新唐书·礼乐志》:
                    唐之自制乐凡三大舞:一曰《七德舞》,二曰《九功舞》,三曰《上元舞》。
                      《七德舞》者,本名《秦王破阵乐》。太宗为秦王,破刘武周,军中相与作《秦王破阵乐》曲。及即位,宴会必奏之,谓侍臣曰:“虽发扬蹈厉,异乎文容,然功业由之,被于乐章,示不忘本也。”右仆射封德彝曰:“陛下以圣武戡难,陈乐象德,文容岂足道哉!”帝矍然曰:“朕虽以武功兴,终以文德绥海内,谓文容不如蹈厉,斯过矣。”乃制舞图,左圆右方,先偏后伍,交错屈伸,以象鱼丽、鹅鹳。命吕才以图教乐工百二十八人,被银甲执戟而舞,凡三变,每变为四阵,象击刺往来,歌者和曰:“秦王破阵乐”。后令魏征与员外散骑常侍褚亮、员外散骑常侍虞世南、太子右庶子李百药更制歌辞名曰《七德舞》。舞初成,观者皆扼腕踊跃,诸将上寿,群臣称万岁,蛮夷在庭者请相率以舞。太常卿萧瑀曰:“乐所以美盛德,形容而有所未尽,陛下破刘武周,薛举、窦建德、王世充,原图其状以识。”帝曰:“方四海未定,攻伐以平祸乱,制乐阵其梗概而已。若备写禽获,今将相有尝为其臣者,观之有所不忍,我不为也。”自是元日、冬至朝会庆贺,与《九功舞》同奏。舞人更以进贤冠,虎文袴,崽蛇带,鸟皮鞾,二人执旌居前。其后更号《神功破阵乐》。
                    首先,史书上明确记载了,唐朝原创的乐舞有三个,《秦王破阵乐》就是其中之一,只不过那时候还不叫破阵乐,而是叫《七德舞》。从名字就可以知道破阵乐的曲子和舞蹈是一体的,而不是分而论之的。
                    其次乐舞的编制完成总要有一个发展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秦王破阵乐》是如此。从一开始只有曲子到后来唐太宗亲自制定舞蹈,再到制作歌辞,最后才是一支完整的《秦王破阵乐》,也就是史料中所记载的《七德舞》。
                    结果孰料这个完善的过程竟硬是被今天的某些人望文生义,以为《秦王破阵乐》曲子是曲子,舞蹈是舞蹈,完全是两回事。这就闹大笑话了。


                    IP属地:江苏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0楼2017-01-09 12:37
                    收起回复
                      小九还是爱父亲的


                      来自iPhone客户端21楼2019-02-11 00:05
                      收起回复
                        因为高宗在众人面前表态,所以李敬玄拼了,万一胜利,就可以风光回朝了,可惜啊
                        -----------
                        最近又重新看了史料,发现李敬玄倒霉其实不仅是因为打了败仗,还因为之前就已经惹得唐高宗不高兴了。


                        IP属地:江苏22楼2019-04-08 11:25
                        回复
                          《旧唐书·李敬玄列传》:
                          敬玄久居选部,人多附之。前后三娶,皆山东士族。又与赵郡李氏合谱,故台省要职,多是其同族婚媾之家。高宗知而不悦,然犹不彰其过
                          仪凤元年,代刘仁轨为中书令。调露二年,吐蕃入寇,仁轨先与敬玄不协,遂奏请敬玄镇守西边。敬玄自以素非边将之才,固辞高宗谓曰:“仁轨若须朕,朕即自往,卿不得辞也。”竟以敬玄为洮河道大总管,兼安抚大使,仍检校鄯州都督,率兵以御吐蕃。
                          及将战,副将工部尚书刘审礼先锋击之。敬玄闻贼至,狼狈却走。审礼既无继援,遂没于阵。俄有诏留敬玄于鄯州防御,敬玄累表称疾,乞还医疗。许之。既入见,验疾不重,高宗责其诈妄,又积其前后愆失,贬授衡州刺史。


                          IP属地:江苏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3楼2019-04-08 11:27
                          回复
                            仔细看过这段史料,就会明白导致李敬玄被贬的三宗罪:
                            1、结党营私
                            2、阵前逃跑
                            3、装病回京
                            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李敬玄也不是从一开始就失了圣心导致被贬,只不过一件接着一件,唐高宗这才“其前后愆失”。
                            一个“积”字摆明了唐高宗对李敬玄的态度,绝对不是因为迎战吐蕃失利才导致的,而是前前后后几件事情加在一起,这才让唐高宗对李敬玄彻底失望了。


                            IP属地:江苏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4楼2019-04-08 11:3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