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林 羊衣原体病的防治
2011-12-10|动医图书馆|转藏(3)
羊衣原体病的防治
绵羊、山羊的地方流行性流产是一种衣原体感染,由于病原在胎衣,特别是绒毛膜中驻足和繁殖,引起发炎,造成胎羔感染或流产。
⑴病原:本病的病原是衣原体鹦鹉热衣原体,是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的一类独特微生物。鹦鹉热衣原体对酸碱的抵抗力较高,在-70℃条件下可保存活力几年。60℃30分钟可以杀灭。乙醚和季胺盐类可在30分钟使其灭活。
⑵流行特点:病原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及损伤的皮肤、黏膜感染,也可通过交配或用患病公羊的精液人工授精感染;蜱、螨等吸血昆虫叮咬也可能传播本病。多呈地方性流行。
⑶症状:本病的潜伏期和临床表现因动物种类不同而有差别,短则几天,长则可达数周,也可有不同的临床表现。
流产型。又名地方流行性流产。羊的潜伏期为50-90天。临床症状表现为流产、死产或产弱羔。流产发生于怀孕的最后1个月。分娩后,病羊可排出子宫分泌物达数天之久,胎衣常滞留。病羊体温升高达1周。有些母羊因继发感染细菌性子宫内膜炎而死亡。羊群第1次爆发本病时,流产率可达20-30%,以后则每年5%左右。流产过的母羊以后不再流产。
肺肠炎型。本型主要见于6月龄以前的犊牛。潜伏期1-10天,病犊表现抑郁、腹泻,体温升高到40.6℃,鼻流黏性分泌物,流泪,以后出现咳嗽和支气管肺炎。犊牛表现的症状轻重不一,有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之分,有的犊牛可呈隐性经过。
关节炎型。又称多发性关节炎,主要发于羔羊。羔羊于病初体温上升至41-42℃,食欲丧失,离群。肌肉僵硬,并有疼痛感,一肢甚至四肢跛行,肢关节摸之疼痛。随着病情的发展,跛行加重,羔羊弓背而立,有的羔羊长期侧卧。发病率一般达30%,甚至可达80%以上。如隔离和饲养条件较好,病死率低。病程2-4周。
结膜炎型。又称滤泡性结膜炎,主要发生于绵羊,尤其是肥育羔和哺乳羔。衣原体侵入羊眼后,进入结膜上皮细胞的胞质空泡内,形成初体和原生小体,从而引起眼的一系列病变。病羊的一眼或双眼均可罹患。眼结膜充血、水肿,大量流泪,病的第2、第3天,角膜发生不同程度的混浊,角膜翳、糜烂,溃疡和穿孔。混浊和血管形成最先开始于角膜上缘,其后见于下缘,最后扩展至中心。经2-4天开始愈合。几天后,在瞬膜和眼睑结膜上形成直径1-10毫米的淋巴样滤泡。某些病羊发生关节炎、跛行。肥育场羔羊的发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