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中国人对竹的喜爱超出人们的想象。对竹的赞颂,常见于古今文人墨客的诗文绘画中。虚心和有气节是中国人最崇尚的品行和德操,在竹身上,这两种品德都有,所以前人称赞它是“未出土时先有节,已到凌云仍虚心。”竹虚心、有节,是这种品德的象征,故古人常以“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来比喻人的气节。竹坚韧不拔,岁寒不凋,虽经风霜雨雪仍苍翠挺拔,故松、竹、梅并称岁寒三友。竹清峻不阿,宁静澹泊,故梅、兰、菊、竹并称四君子。
竹之节,寓意淡泊明志,虚心有节。《诗经·卫风》云:“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古代文人名士远离红尘凡间,隐居深山僻壤,满野竹林成为理想的解脱之地,以竹为伴,视竹为友,追求超脱凡俗的无拘无束的精神生活。王维诗云:“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绿竹成了文人雅士的知己陪伴,如同添香红袖,是寂寞中的慰藉。《兰亭序》里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桃花源记》里有“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扬州园林“个园”正是以竹之形命名;《红楼梦》里清高的林黛玉的居所正是竹林环绕的“潇湘馆”。可见竹已成清雅高洁的象征,文人雅士们将理想道德人格的追求寄托在竹身上,茂林修竹已经不单单是一丛植物那么简单,它早已成为人们精神的后花园。
竹之节,寓意时时进步,节节高升。竹生于地,咬定青山,岩峰也能生长,生长速度极快,因此人们常将快速的成长成为“竹之拔节”。人生于世,必要奋进争先,有所作为。竹之势,正如人间的追求,清苦之中也能直冲云霄。竹之两端,正如儒与道,有为与无为,入世与清高,正如作为中国文人的两大理想的功成名就与退隐江湖。
中国的竹文化源远流长,竹与音乐,与美术,与饮食,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竹节也经常作为人们喜爱的元素出现在玉雕里,也因为外观平朴不张扬而且呈扁平状而寓意“竹报平安”。“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大概有了竹的点缀,人的气息也会如清风玉露,温雅之气扑面而来吧。


竹之节,寓意淡泊明志,虚心有节。《诗经·卫风》云:“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古代文人名士远离红尘凡间,隐居深山僻壤,满野竹林成为理想的解脱之地,以竹为伴,视竹为友,追求超脱凡俗的无拘无束的精神生活。王维诗云:“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绿竹成了文人雅士的知己陪伴,如同添香红袖,是寂寞中的慰藉。《兰亭序》里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桃花源记》里有“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扬州园林“个园”正是以竹之形命名;《红楼梦》里清高的林黛玉的居所正是竹林环绕的“潇湘馆”。可见竹已成清雅高洁的象征,文人雅士们将理想道德人格的追求寄托在竹身上,茂林修竹已经不单单是一丛植物那么简单,它早已成为人们精神的后花园。
竹之节,寓意时时进步,节节高升。竹生于地,咬定青山,岩峰也能生长,生长速度极快,因此人们常将快速的成长成为“竹之拔节”。人生于世,必要奋进争先,有所作为。竹之势,正如人间的追求,清苦之中也能直冲云霄。竹之两端,正如儒与道,有为与无为,入世与清高,正如作为中国文人的两大理想的功成名就与退隐江湖。
中国的竹文化源远流长,竹与音乐,与美术,与饮食,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竹节也经常作为人们喜爱的元素出现在玉雕里,也因为外观平朴不张扬而且呈扁平状而寓意“竹报平安”。“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大概有了竹的点缀,人的气息也会如清风玉露,温雅之气扑面而来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