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资讯视频图片知道文库贴吧地图采购
进入贴吧全吧搜索

 
 
 
日一二三四五六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

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

一键签到
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
一键签到
本月漏签0次!
0
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
如何使用?
点击日历上漏签日期,即可进行补签。
连续签到:天  累计签到:天
0
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使用连续签到卡
07月28日漏签0天
广东海洋大学海洋...吧 关注:421贴子:286
  • 看贴

  • 图片

  • 吧主推荐

  • 游戏

  • 1 2 下一页 尾页
  • 29回复贴,共2页
  • ,跳到 页  
<<返回广东海洋大...吧
>0< 加载中...

广东海洋大学海洋与气象学院简介

  • 只看楼主
  • 收藏

  • 回复
  • GDOU海院
  • 颇具名气
    6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广东海洋大学海洋与气象学院主页:http://210.38.137.116:81/hyqx
广东海洋大学海洋与气象学院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6806811.htm?fr=aladdin


  • GDOU海院
  • 颇具名气
    6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学院简介 :
一、学院概况:
海洋与气象学院是广东海洋大学重点建设和优先发展的学院之一,肩负着发展海洋学科的历史重任,在海洋、气象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已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和优势。
学院拥有海洋科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一级学科硕士点以及农业推广(农业信息化)专业学位硕士点。拥有海洋科学、大气科学和海洋技术3个本科专业(8个专业方向)。其中,海洋科学为广东省珠江学者设岗学科、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广东省特色专业建设点。大气科学为校传统优势专业。海洋技术专业为校应用型本科重点扶持专业。
学院设有海洋科学系、大气科学系和实验教学中心3个部门,拥有结构合理、充满活力、能够适应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其中,广东省高等学校“珠江学者岗位”特聘教授1人,二级岗教授1人,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校级培养对象5人,拥有博士学位者21人。著名物理海洋学家潘德炉院士受聘为海洋科学“双聘院士” 。
学院拥有广东省近海海洋变化与灾害预警重点实验室、广东省高等学校“陆架及深远海气候、资源与环境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南海海洋环境研究所等研究机构。近年来,学院的科研成果丰硕,主持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等课题30余项,在上层海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海气耦合机制及区域海洋学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先后发表在《J. Geophys. Res.》、《J. Marine Syst.》、《Cont. Shelf. Res.》、《中国科学》等国内外权威杂志。
二、发展定位:
随着国家对海洋、气象事业发展需求的日益增加,以及海洋科学、大气科学学科的不断发展,加强海洋、大气的交叉融合,与时俱进,开拓研究领域。立足南海,突出特色,培养海洋—大气复合型人才,形成国内唯一具有鲜明海洋、大气特色的学科方向。


2025-07-28 13:08:0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GDOU海院
  • 颇具名气
    6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学院现任领导 :
党委书记:宋 雅
行政领导 :
院长:张书文(教授,珠江学者,博导)
副院长:徐峰 (教授,博士,硕导)
副院长:谢玲玲(副教授、博士,硕导)


  • GDOU海院
  • 颇具名气
    6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三、目标任务:
(一)总体目标:
1、建成海洋科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完善研究生培养体系。
2、将“陆架及深远海气候、资源与环境”广东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建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3、培育2-3个具有国内影响力的研究团队,引进或培养3-5名杰出青年人才,主持一批国家级项目,产生一批原创性的科研成果。
4、打造2-3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培养2-3名教学名师。
5、人才培养的特色和质量得到大幅度提升,扩大学院的影响力和社会作用。
(二)具体目标和任务:
1、师资队伍建设: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法,着力培养学科带头人和优秀青年骨干教师,逐步形成合理的教学科研梯队,资助教师到国内外著名大学进修、留学。力争到2015年教师科研人员达到48人,高级职称20人,有影响力学术带头人2-3人。
2、教学、科研条件:积极申报精品课程,争取把《物理海洋学》《海洋气象学》课程打造成国家级精品课程,培养2-3名校、省级教学名师。主持出版《海洋气象学》特色教材。力争实验室总面积达到2000m2,新增仪器设备总值到800万以上,将“陆架及深远海气候、资源与环境”广东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建成教育部开放重点实验室。
3、科学研究:主要开展海洋与气候变化、海洋波动与混合、陆架边缘海生物地球化学与物理过程耦合等方面的研究。每年新增国家、省部级课题5-6项,力争年均经费达到100万以上。发表学术论文30篇以上,其中SCI/EI收录论文10篇以上。
4、办学层次和规模:稳步发展现有的本科专业,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到2015年,在校本科生达到900人(按2011年5个班,2012年以后6个班计算)。研究生达到10人/年以上,联合培养博士生5人以上。
5、学科专业建设:在现有海洋科学、海洋技术、大气科学3个本科专业的基础上,申报应用气象本科专业。加强省级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的建设,力争将海洋科学建成省级重点学科,将海洋技术专业建成省级特色专业。2012年开始招收海洋科学硕士研究生、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并实现海洋科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的验收。


  • GDOU海院
  • 颇具名气
    6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四、战略举措
1、优化学科结构,完善学科布局
以“有利于学科间交叉与渗透,有利于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有利于海洋科技创新,有利于地方经济发展,有利于提高学院办学实力”为宗旨。进一步优化学科结构,完善学科布局,注重学科内涵发展,着力凝炼学科方向,强化优势特色和优势学科,促进学科间的优化组合。
2、培育科研团队,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启动创新人才培育计划、教学名师培养计划,重点强化拔尖人才引进与培养工作。加强相应学科的科研团队建设,奋力抢占海洋科学、大气科学学科研究领域的制高点。
3、提升办学层次,着力发展研究生教育
  学院坚持规模、结构、质量与效益的有机统一,在适度增加本科生规模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在未来发展中,更加注重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实现海洋科学硕士点的大力发展和博士点的顺利建设。
4、强化激励措施,提升科研水平
  学院将以科研带动学科建设,以科研提升教育水平,全面提升学院的科研水平。积极鼓励教师申报科技成果奖;实行学院论文奖励计划(入选1区3万,2区2万,3区1万, 4区5000元),激励全院教师发表高水平、高质量的学术论文。
5、营造宽松的学术氛围,促进学术繁荣
开展"走出去,请进来"的双向交流工作,组织骨干教师参加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选派学术带人或骨干教师进行短期访问、学习。继续学院每周一次的学术沙龙、学生学术报告会等活动,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来校做学术报告,拓宽与国内外同行间的学术交流,拓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的、领域和渠道。
五、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本科生实验场地及实验室建设
(二)积极引进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
(三)建设海洋与气象学院通用科研平台
(四)海洋科学实习基地建设
要切实落实《广东海洋大学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规划》,确保2012年顺利通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对海洋科学授权学科的考核。争取学校支持,加强海洋科学及大气科学实验室建设和科研团队建设。力争把海洋与气象学院建成在海洋、气象学科方面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和地位的学院。


  • GDOU海院
  • 颇具名气
    6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专业设置
博士研究生专业:物理海洋学(070701); 海洋化学(070702); 海洋生物学(070703)
硕士研究生专业物理海洋学(070701); 海洋化学(070702); 海洋生物学(070703)
本科生专业:
海洋科学: 物理海洋学方向 ; 海洋化学方向 ; 海洋地质方向 ; 海洋技术
大气科学:天气动力方向 ; 海洋气象方向 ; 雷电防护方向 ; 应急减灾方向


  • GDOU海院
  • 颇具名气
    6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本科专业介绍
(一)海洋科学专业:
海洋科学是广东省重点学科(优势重点学科),校重点建设学科,具有海洋科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海洋科学(物理海洋方向)专业是广东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海洋科学专业培养热爱祖国、崇尚科学、适应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需求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海洋科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高级专门人才。海洋科学专业本科学制四年,划分三个专业方向:物理海洋、海洋化学、海洋地质。
(1)物理海洋方向: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数学、物理、英语和计算机等理论和应用技术知识,系统掌握海洋科学,特别是物理海洋学的理论基础和应用知识,掌握海洋调查、数据分析以及海洋数值模式计算等技能,培养具有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在涉海高校、涉海研究所、国家海洋局、涉海企业等企事业单位从事教学、科研、管理及技术业务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本科学制四年。
主要课程:海洋学、物理海洋学、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及实验、数学物理方法、流体力学、海洋调查(含出海实习)、海洋数据处理及可视化、海洋模式及应用、海洋要素计算、环境海洋学等。
(2)海洋化学方向: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强,掌握化学和海洋化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并受到良好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初步训练,能胜任化学、海洋化学及相关领域的科研、教学及其他工作的人才。毕业生可到科研部门、高等或中等学校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可到海洋相关企业单位从事应用研究、科研开发、生产技术和管理工作;可继续攻读化学、海洋化学及相关学科的硕士研究生。本科学制四年。
主要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海洋科学导论、化学海洋学、海洋资源化学、海水分析化学、近海生物地球化学、河口化学、全球海洋与气候变化、海洋数据分析处理方法、海洋调查方法、海洋环境评价方法等。
(3)海洋地质方向: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英语、计算机等理论和应用技术知识,掌握海洋科学,特别是海洋地质学的理论基础和应用知识,掌握地质调查、科学研究、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基本技能,掌握与地学研究和工作有关的鉴定、测试、分析的技能和手段,培养具有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在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中从事地质学和海洋地质学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和教学工作,以及在海洋、石油、矿产、环境领域从事技术开发和技术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本科学制四年。
主要课程:地球科学概论、海洋科学导论、结晶学与矿物学、岩石学、古生物地史学、构造地质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勘探等。
(4)海洋技术专业
海洋技术专业是广东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校重点建设学科,具有海洋科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数学、物理、电子、英语、计算机等理论和应用技术知识,掌握较全面的海洋科学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具备海洋调查基本技能和海洋数据分析处理的基本能力,熟悉掌握电子电路、传感器等基本原理和技术,具备一定的海洋高新技术使用与研发能力,能在国家海洋局、渔业局、海事局等事业单位以及涉海高科技企业从事海洋调查研究、海洋技术研发、海洋资源探测、海洋环境监测与保护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本科学制四年。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及实验、物理海洋学、海洋技术概论、海洋调查与监测技术(含出海实习)、海洋数据处理与可视化、海洋仪器使用与维护、水声学、声学测量技术、数字与模拟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智能仪器等。


  • GDOU海院
  • 颇具名气
    6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二)大气科学专业
大气科学专业是广东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大气科学专业培养热爱祖国、崇尚科学、适应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需求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大气科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高级专门人才。大气科学专业本科学制四年,划分四个专业方向:天气动力、海洋气象、雷电防护、应急减灾。
(1)天气动力方向: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数学、物理、英语和计算机等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系统掌握大气运动变化及气象预测理论和方法,能够在天气预报、气候与气候变化、气象综合观测、气象信息技术等领域从事大气探测及天气预报、科研、教学、技术开发及相关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数学物理方法、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流体力学、地球科学概论、大气物理学、大气探测学、天气学、动力气象学、数值天气预报、气象统计预报、现代气候学等。
(2)海洋气象方向: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数学、物理、英语和计算机等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系统掌握大气探测、气象预报、物理海洋、海洋调查、大气海洋数据分析等基础理论和应用技能,培养具有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在海洋气象监测、海洋气象预报、大气探测领域从事基础业务、教学、科研、管理及技术业务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数学物理方法、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流体力学、海洋科学导论、大气探测学、天气学、动力气象学、物理海洋、数值预报、气象统计预报、海洋气象学、海洋调查等。
(3)雷电防护方向: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大气科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雷电及其防护的基本理论,具备防雷检测、防雷审核、监审和验收、防雷工程设计与施工能力的专门人才,能够在大气物理、大气环境、大气探测、气象学、应用气象、防雷检测、雷电风险评估及相关学科及部门从事科研、教学、科技开发及相关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大气物理学、流体力学、大气探测学、天气学、动力气象学、数值天气预报、统计天气预报、雷电防护原理、测量技术、防雷规范与标准、防雷工程技术、防雷检测、雷电灾害调查分析与鉴定等。
(4)应急减灾方向: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大气科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灾害与防灾减灾基本理论,具备突发气象灾害应急管理、气象灾害影响及风险评估、雷电灾害调查分析与鉴定能力的专业人才,能够在天气预报、气候与气候变化、气象信息技术应用、政府应急管理部门等领域从事公共气象管理、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大气探测及天气预报、科研、教学、技术开发及相关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大气物理学、流体力学、大气探测学、天气学、动力气象学、数值天气预报、统计天气预报、公共气象管理学、气象防灾减灾、突发气象灾害应急管理、灾害与防灾减灾、公共安全应急管理、气象灾害影响及风险评估等。


2025-07-28 13:02:0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GDOU海院
  • 颇具名气
    6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研究生招生专业及研究方向
一、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及研究方向:
1、物理海洋学(070701)
本博士点设在海洋与气象学院,授予理学博士学位。设有以下两个研究方向:
①陆-海-气相互作用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开展南海海气物质、能量交换过程及其耦合机制研究,阐明跨陆架物质输送和能量交换机制,发展近海水交换过程和水质环境变化的数值预报模式,揭示近海动力过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环境生态效应;
②海洋次中小尺度过程与混合深入了解南海陆架海区次中小尺度过程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动力学特征,揭示海洋次中小尺度过程与风场、中尺度涡、环流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与混合机制,发展精细化的数值预报模式。2、海洋化学(070702)
本博士点设在海洋与气象学院,授予理学博士学位。设有以下三个研究方向:
①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与机制:利用化学、生物学的研究手段,结合物理过程,研究南海生源要素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其与物理过程的耦合。揭示南海生源要素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特点,为南海的海洋环境保护、气候变化研究以及资源开发和利用提供服务。
②海洋生物资源利用化学:以南海特色生物资源为研究对象,利用化学、生物手段开展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分离鉴定、化学改性与功能化研究。
③近海环境监测与评价:开展广东沿海重化产业园区、规模化养殖区、典型海湾、滨海湿地等重点海域环境监测与评价研究,构建近海环境系统评价方法体系。
3、海洋生物学(070703)
本博士点设在海洋与气象学院,授予理学博士学位。设有以下三个研究方向:
①海洋生物与生态保护:以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中的科学和技术问题为重点,在海洋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海洋生物与生态保护和修复,海洋生物多样性及去栖息环境关系,生态系统调查、监测和评价,重点海域环境容量调查与环境安全评价、近海污染控制技术等方面开展系统研究。
②海洋生物繁育与资源保护:主要开展南海濒危与珍稀物种生殖细胞的发生、胚胎及幼体发育、环境变化与生物遗传变异、生物资源保护与增殖方面的基础研究,并开展种质资源与种质保存、育种共性技术等方面的应用基础研究
③分子生物学及应用技术:开展海洋生物分子与生物分类技术、环境变异的分子检测技术、基因组学以及基因工程等领域的基础和应用研究。
二、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及研究方向:
1、物理海洋学(070701)
本硕士点设在海洋与气象学院,授予理学硕士学位。设有以下四个研究方向:
①海洋与气候变化:采用物理海洋为主的多学科交叉手段,开展南海海气相互作用、海洋立体观测技术、南海与周边大洋相互作用及其对气候变化影响等研究,探究海洋环境和气候变化规律、以及海气相互作用的动力机制。
②海洋波动与混合:运用海上调查、室内实验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南海海洋波动与混合的时空特征、动力过程、能量传播及生成机制等研究,探究海洋波动混合对海洋大中尺度动力过程及物质输送的作用规律。
③海洋生物地球化学与物理过程耦合:运用遥感观测手段结合现场水文生物调查,借助多学科交叉优势,重点开展南海环境变化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探究南海海洋物理过程及气候变化对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作用机理。
④河口、海岸动力学:借助现场调查和数值模式,研究南海北部海岸带波浪、潮汐、海流、河流等海岸动力因素的变动规律及其与岸滩植被、海岸建筑等的相互作用,为岸滩的环境评价以及海岸带工程灾害风险评估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2、海洋化学(070702)
本硕士点设在海洋与气象学院,授予理学硕士学位。设有以下两个研究方向:
①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与机制:利用化学、生物学的研究手段,结合物理过程,研究南海生源要素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其与物理过程的耦合。揭示南海生源要素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特点,为南海的海洋环境保护、气候变化研究以及资源开发和利用提供服务。
②海洋生物资源利用化学:以南海特色生物资源为研究对象,利用化学、生物手段开展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分离鉴定、化学改性与功能化研究,改进海洋生物资源高值化利用与绿色化生产技术,开发利用南海主要经济品种和稀有资源。
3、海洋生物学(070703)
本硕士点授予理学硕士学位。设有以下2个研究方向:
①海洋经济动物发育生物学:主要开展针对南海海洋经济物种生殖细胞的发生、胚胎发育、种质资源与种质保存、遗传育种、基因组学以及基因工程等领域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
②海洋环境与生物资源保护:主要针对南海海洋生物、尤其是渔业资源、红树林和珊瑚礁等资源和环境的现状及保护对策开展系统研究;对常见的海洋生物疾病及其防控开展基础研究。
三、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职研究生)招生及研究方向
本专业学位硕士点授予农业推广在职专业学位。主要研究方向:
农渔业气象灾害信息保障与服务技术、海洋气象信息平台建设、基于GIS的海洋灾害预警与数字化技术、农渔业信息化技术、农渔业信息分析与处理、管理与共享服务技术


  • GDOU海院
  • 颇具名气
    6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研究生导师简介
一、博士研究生招生导师简介
1、张书文:海洋与气象学院教授、广东省高校珠江学者特聘教授
联系方式:电话0759-2396059;email: gdouzhangsw@163.com
招生专业:物理海洋学、海洋化学
主要研究方向:①陆-海-气相互作用及其生态环境效应②海洋次中小尺度过程与混合
近五年主要研究成果:先后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及面上基金项目、国家863计划、国家703专项、广东省人才引进专项、珠江学者资助计划等课题。主要从事区域海洋动力学研究,在《J. Geophys. Res.》、《J. Marine Syst.》、《Cont. Shelf. Res.》、《中国科学》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获中国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
在研项目及经费:
①南海北部陆架海近惯性内波混合的季节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国家基金委,195万元,项目起止时间:201001-201312。
②南海北部陆架海底边界层湍流混合及其对跨跃层营养盐输送的影响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基金委,77万元,项目起止时间:201201-201512。
③南海北部陆架海中层水混合及其对跨跃层营养盐输送的影响研究,珠江学者资助计划课题/广东省教育厅,120万元,项目起止时间:201101-201412。


  • GDOU海院
  • 颇具名气
    6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2、吴灶和: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教授
联系方式:020-89002133;E-mail: wuzaohe@163.com
招生专业:海洋生物学
主要研究方向:水产动物病害防控
近五年来主要研究成果:主持国家973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重大项目等课题50多项。发现并报道鱼类寄生虫新种20种;建立了海水鱼类弧菌病病原库;完成了海水鱼弧菌病的血清流行病学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克隆了溶藻弧菌主要保护性抗原基因和致病因子基因并进行表达,探讨了弧菌的分子致病机理;研制了海水养殖鱼类弧菌联合疫苗、亚单位疫苗并在华南地区进行中试应用;开发出弧菌病分子生物学诊断试剂盒;完成了广东沿海近岸海水养殖环境因子、生态修复、养殖容量等研究。发表论文13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5项;培养博士生14名,硕士生57名。获省级成果奖6项,其中“华南地区对虾产业高效技术”获2006年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
主要在研项目及经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溶藻弧菌毒力蛋白的鉴定及功能研究”(2009-2014,30万);973计划项目“农业重大病虫害防治机制的基础研究”(2009-2013,766万);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海洋水产病害防治生物制剂的开发与应用(子课题)”(2012-2015,165.2万);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专项项目“海水鱼弧菌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的研制与产业化”(2012-2015,215万);国家星火计划项目“广东省贝类产业推进关键技术集成及推广”(2011-2014,345万);广东省科技计划重大专项项目“贝类产业推进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011-2013,240万)。


  • GDOU海院
  • 颇具名气
    6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3、李广丽:水产学院 教授
联系方式:电话:13822586807;Email: guangli211@163.com
招生专业:海洋生物学
研究方向:水生经济动物繁殖生理和内分泌学
主要研究成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广东省教育厅人才引进专项1项、广西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重点项目1项,作为主要人员参加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先后在General and Comparative Endocrinology、Fish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Animal Reproduction Science、生理学报、动物学报、水产学报等国内外权威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SCI收录5篇),授权专利1项。研究成果获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二等奖、湛江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及国家海洋局科技创新二等奖等奖项。论文获中国水产学会青年学术年会优秀学术论文、湛江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所指导的研究生论文多次获中国水产学会优秀论文(2009年、2011年)、广东省研究生学术论坛(海洋科学分)优秀论文(2012年)及热带海洋科学学术研讨会青年优秀论文(2013年)等奖项。
在研项目及经费: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雌激素诱导金钱鱼性分化的作用机制(31272640),主持,15+15万;②、广西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重点项目,塘虱鱼单性苗种培育技术引进与产业化示范,主持,8万;③、广东省教育厅人才引进专项, GIH在凡纳滨对虾性别分化中的功能及其作用机制,主持,20万;④、广东省自然基金项目,壬基酚对罗氏沼虾性腺发育的分子内分泌途径干扰,第2完成人,5万。


  • GDOU海院
  • 颇具名气
    6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二、硕士研究生招生导师简介
1、徐峰,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气象学会雷电防护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气象学会海洋气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湛江市气象学会副理事长,湛江市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专家组成员。长期从事大气科学及相关专业的教学与管理工作,教学科研成果显著。主要研究方向: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海洋气象。近年来先后主持与承担了热带海洋气象科学研究基金《南海西北部海岸带海陆风环流观测与研究》(RDJJ201004)、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雷州半岛空中云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2005B36001063)、《不同天气条件下拍岸浪观测系统的建立与研究》(2009B030803022)、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子项目《气候变化对珠江流域海岸带的影响》(CCSF2011-25)、广东省气候中心《台风野外观测数据的计算分析及功率谱模拟》(GDQX20101203)、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雷州半岛暴雨的对流层风廓线特征研究》等10多项科研工作,在《中国科学》、《中国环境科学》、《气象》、《大气科学学报》、《气象科学》等期刊发表科研教研论文30多篇,其中SCI、EI收录7篇。
2、李芳成, 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海岸工程与海岸动力方等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1982.8—2001.7黑龙江科技学院任教师(1987.9晋升讲师、1992.9晋升副教授、1998.9晋升教授)。2001.8至今,广东海洋大学工程学院任教师,教授,2004.12至今任工程学院副院长。2006年至今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地球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海洋科学与工程分委员会委员。近5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广东省科技攻关项目2项、参加(排名第二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参加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持市级或横向课题多项。发表论文7篇,其中4篇被SCI或EI收录。
3、谢玲玲,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学专业博士。广东海洋大学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广东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校级培养对象,曾分别到夏威夷太平洋研究中心和英国南安普顿国家海洋中心交流。主要从事海洋环流、海洋波动与混合方面的研究,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等课题,先后在《J. Oceanogr.》、《J.Costal Res.》、《J. Marine Syst.》、《中国科学》等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获国家级软件著作权1项。


  • GDOU海院
  • 颇具名气
    6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4、赵辉,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就职于广东海洋大学海洋与气象学院,广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陆架及深远海气候、资源与环境实验室”副主任。分别于2004年7月、 2007年7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并获理学硕士、理学博士学位。主持和参加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中科院南 海海洋研究所青年人才前沿项目、中科院院创新项目以及国际合作交流基金等。多次参加东海、南海科学考察航次等,积累了丰富的海洋科学考察和科学研究经验。 目前主要关注自然与人类活动作用下,南海海洋动力过程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取得一定重要的创新性成果。发表论文十余篇,在Marine Ecology-Progress Series,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等期刊发表SCI论文5篇,其中第一作者5篇,引用70余次。并应邀担任《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等国际著名SCI期刊的审稿人。
5、 陈法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4年毕业于四川大学环境科学专业;2004年9月-2009年7月,在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生物地球化学方向硕-博连读;2009年7月-2011年8月,在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从事海洋生物地球化学方面的博士后研究工作,期间主持国家青年基金、国家第47批博士后面上基金、浙江省博士后择优资助基金、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所专项等4项课题;期间参加了中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2011年9月以来,获得国家海洋局海洋-大气化学与全球变化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一项,参加了德国“太阳号”科考船的考察航次。主要从事海洋生物地球化学方面的研究,有关工作与合作者共发表论文20多篇,其中SCI/EI论文8篇。
6、李思东,研究员,硕士生导师。海洋生物地球化学方向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曾作为访问学者赴澳大利亚南澳大学、迪肯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等院校开展合作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863计划项目评审专家,国际学术刊物《Polymer》、《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和《Journal of Mass Spectrometry》等的审稿专家。主要从事海洋生物资源利用化学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和省级科研项目3项;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3项,湛江市科学技术奖3项;获国家专利13项;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250多篇,其中SCI收录50多篇。


2025-07-28 12:56:0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GDOU海院
  • 颇具名气
    6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实验室简介
实验室跟踪国际海洋科学与技术发展前沿,在海洋与气候变化、海洋波动与混合、海洋生物及其资源利用、海洋遥感信息技术及应用研究等方面开展了创新性研究,为南海区域海洋学、生态环境保护、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技术支撑。目前已凝练形成了四个特色鲜明、稳定的研究方向:
1)海洋与气候变化:针对南海灾害气候、海洋资源开发以及区域海洋经济发展的需求,围绕热带地区和海洋气象领域中的一些关键、重大科学问题,开展南海季风、海气相互作用对南海气候及海洋环境变化的影响。近3年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中国气象局科技攻关项目等课题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2)海洋波动与混合:针对海洋波动与混合、陆架边缘海生物地球化学与物理过程耦合等科学问题,开展上层海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海气耦合机制及区域海洋数值模拟技术研究。近3年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3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3)海洋生物及其资源利用:针对南海生物资源保护、生物修复技术所面临的科学问题,主要在南海生物多样性、微生物特性及其变化规律、生态习性、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分离鉴定、化学改性、功能化研究,以及海洋生物资源高值化利用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近5年,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广东省重大专项等课题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4)海洋遥感信息技术及应用研究:以解决南海生态环境保护、海岸带及海岛资源综合开发与利用、海岸带与海岛管理及灾害预警中的科学和技术问题为目标,系统开展了近岸海域叶绿素浓度、悬浮泥沙浓度、海表温度等环境参数获取、大陆与海岛海岸侵蚀、海岸带生态分区、滩头资源等遥感解译调查技术及其应用研究,建立了雷州半岛基于生态脆弱性的承载力模型,提出了全国首个基于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的海岸带主体功能区划方案。近3年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公益项目、地市科技攻关项目等课题5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登录百度账号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 贴吧页面意见反馈
  • 违规贴吧举报反馈通道
  • 贴吧违规信息处理公示
  • 1 2 下一页 尾页
  • 29回复贴,共2页
  • ,跳到 页  
<<返回广东海洋大...吧
分享到:
©2025 Baidu贴吧协议|隐私政策|吧主制度|意见反馈|网络谣言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