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视窗网吧 关注:37贴子:976
  • 3回复贴,共1

农村“初中进城”,谱写出怎样的教育辉煌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通过百度相册上传1楼2014-09-20 15:10回复

    为了均衡教育资源,一些地方将全县的农村初中全部撤销,在县城新建和扩建初中,让农村孩子全部进城读初中。有人认为这种做法是“顺应时势之举”,“从实际效果来看,这种做法也是受农村家长欢迎的。”专家认为, 教育布局调整,需要广泛征集当地居民意见,而不是政府一刀切,特别是一些交通条件较差、经济发展较慢的农牧山区、西部地区切忌盲目跟风。图为进城的农村孩子们。(记者 王开成)


    2楼2014-09-20 15:10
    回复
      2025-10-05 03:20:4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农村“初中进城”:增加了读书成本和农民负担。
      可以想见,跟在家门口上学比,农村孩子进城读书,费用也会增加。这是否会增加农民负担?又会带来哪些新问题?
      主要问题是生活费等各项支出。据调查,这些农村初中学生,每人每月的生活费大概为260元。山东省平原县家长王宝民说:“孩子原来在家里吃饭,每个月大概花几十元钱。现在在县城吃饭,这一项也就多出来几十块钱吧。”还有往返交通费。以距县城最远的张华镇为例,学生坐客车往返需要10元钱,每月回家两趟。再加上每人每年100多元的住宿费,这些,就是在县城读书多出来的所有花费。
      平原县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300多元。多出来的这些花费,大部分家庭都能承受得起。傅庄村农民傅玉涛说:“我平时干建筑,一天能收入40块钱左右。这点钱负担得起,关键是孩子能有好的学习环境。”不过,也有贫困家庭反映,“这点钱看起来好像不多,但我们一年能收入几个钱呢?”
      据了解,为保证农村贫困生上得起学,平原县政府除每年按8%的比例对贫困生实施“两免一补”外,还利用社会力量进行救助。目前,县里初中生的辍学率已由前几年的7%降到2%。
      为了避免周末交通拥挤,确保学生交通安全,平原县教育局协调各学校错时放学,并加大了对学生的安全教育。采访时正赶上周末,在平原三中门口,记者看到,十几辆发往各乡镇的客车排列在大门口,也有一些家长骑摩托车和三轮车来接孩子。中午初一年级放学,大约一刻钟车走人散;下午初二初三年级放学,人车散去用了不到半小时。其间,交通协管员一直在维持秩序。


      5楼2014-09-20 15:11
      回复
        ■农村“初中进城”:加剧了农村文化剥夺、凋敝。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成刚表示,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成为国家发展的重大议题,基础教育发展必须关注城乡一体发展的问题。辽宁、河北巨鹿等地农村初中进城是农村教育城市化发展战略的一种探索途径,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很多地区采取的‘以城带乡’、‘城乡结对’或支教等方法收效甚微,根本原因在于这些方法都没有改变观念和文化。农村初中进城直接让农村的学生们浸润在相对较发达的环境和文化中,能更有效地实现‘人的城镇化’。”成刚强调说。
        也有专家认为,一味提倡城市教育取代农村教育的做法,是急功近利的表现。将农村初中集中到城区建设“巨型学校”,会出现因规模过大带来的学校管理压力大、学生安全隐患多等种种问题,更会导致国家多年以来对农村教育的投资付诸东流,出现城区教育资源紧张和农村教育资源短缺并存的结构性浪费。
        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韩嘉玲认为,封闭式管理的初中学校,对于学生的成长不利。首先,离开家庭、集中住宿不利于青春期学生的成长发育——生理期的情绪波动、想家的情绪都难以排解;其次,学校对教学的强调容易导致忽视学生的个别化的心理需求,加之学生高度集中,教师精力有限,不能满足学生的个别化需求和及时解决学生成长中的问题;再次,学生大量集中在一处,人身安全尤其是女学生的人身安全风险更高。
        此外,撤点并校、集中办学给农村地区带来的是毁灭性的打击——将年轻一代从农村社区中剥离出来,割断了农村社区文化传承的脉络,阻断了学校带动社区发展的可能,比如学生、学校集中到城市地区后,原本农村地区的科技扫盲、文化扫盲将更加难以推进,无形中会加剧农村社会的凋敝。
        北大教育学院副教授丁延庆等专家建议,教育布局调整,需要广泛征集当地居民意见,而不是政府一刀切,特别是一些交通条件较差、经济发展较慢的农牧山区切忌盲目跟风。同时,要注意进入城市之后的社区文化融入的培养。不要“整体搬迁”、“与世隔绝”的教育方式,而是需要与社区进行融合。应该思考:这样的做法,对于乡村社区来说,是有文化剥夺的,让农村的少年搬到城市,如果学生没有融入城市,也与城市进行了剥离。
        成刚建议,“初中进城”配套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尤为重要。一些地方政府常常花巨资建立学校,但运转经费不够充足,导致学生学习、生活条件简陋,影响身心健康。因此,必须加强财政经费保障,满足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相关要求。此外,需要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加强对校长、教师和后勤服务人员培训,不断规范学校内部运行管理。
        教育布局调整,需要广泛征集当地居民意见,而不是政府一刀切,特别是一些交通条件较差、经济发展较慢的农牧山区、西部地区切忌盲目跟风。(记者 王开成)


        6楼2014-09-20 15:1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