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见我应如是吧 关注:95贴子:1,645
  • 3回复贴,共1

(资料:中国古代名人座右铭)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4-07-26 19:46回复
    诫 子
    作者:姚信(三国)
    【原文】
    古人行善者:非名之务,非人之为;心自甘之,以为己度;阨易不亏,始终如一;进合神契,退同人道。故神明佑之,众人尊之,而声名自显,荣禄自至,其势然也。
    又有内折外同,吐实怀诈;见贤而暂自新,退居则纵所欲;闻誉则惊自饰,见尤则弃善端。凡失名位,恒多怨而害善。怨一人则众人疾之,害一害则众人怨之。虽欲陷入而进,已不可得也,只所以自毁耳。顾真伪不可掩,褒贬不可妄—舍伪从善,遗己察人,可以通矣;舍己就人,去否适泰可以弘矣。
    贵贱无常,唯人所速。苟善,则匹夫之子可至王公;苟不善,则王公之子反为凡庶。可不勉哉!
    【译文】
    古代的人之所以行善,并不是为了谋求好的名声,也不是为了迎合别人,而是发自内心的意愿,认为这是自己做人的本分。因此,无论处境困阨或通达,都不会减损自己的德行,自始至终都是一样。向前合乎神意,退后合乎人道。所以神明保佑他,众人尊敬他,他的名声自然显扬,光荣利禄自然来到,这是情势必然会如此的啊!
    又有一些人外表迎合世俗,却内藏心机;谈吐听似忠厚,其实心怀诡诈。听到人家对他的赞美,就十分惊喜而且更加自我矫饰;一旦被人怨责了,就立即丧失行善的心。一旦失去好名声或地位时,就往往多有所怨恨而陷害好人。但是他责怪一个人,众人就厌恶他;他陷害一个善人,众人就怨恨他。这时,即使他想陷害别人而求取晋升,也不可能,只不过败坏自己罢了。而真与假是无法掩饰的,褒扬及贬斥也是不能任意扭曲的。若能舍弃虚饰做作,遵循善道,抛却主观专断,多观察别人的长处,就可以通达,无所蒙蔽;若能够去除专断及私心,多方为他人设想,远离滞碍凶邪,通往安泰吉祥,就可以恢弘广大了。
    人地位高低,不是固定不变的,都是自己招致的。如果行善,那么平民的儿子,也可以做到王公的地位;如果不行善,即使是王公的儿子,也会成为平民。能不勉励自己行善吗?
    座 右 铭
    作者:卞兰(三国)
    【原文】
    重阶连栋,必浊汝真。金宝满室,将乱汝神。厚味来殃,艳色危身。求高反坠,务厚更贫。闭情塞欲,老氏所珍。周庙之铭,仲尼是遵。审慎汝口,戒无失人。从容顺时,和光同尘。无谓冥漠,人不汝闻。无谓幽窈,处独若群。不为福先,不与祸邻。守玄执素,无乱大伦。常若临深,终始为纯。
    【译文】
    房屋高大众多,必定弄浊了你的纯真。金子和宝贝满堂,将会弄乱你的精神。美味带来灾祸,美女将使你身危。想要高爬反而坠落下来,想要发财结果却更贫穷。控制感情,堵塞欲望,是老子所珍重的。周庙里的铭文,为孔子所遵守。你的口一定要谨慎,不违逆当时的社会,把光荣和尘浊同样看待。不要说人处于静寂之中,人家就不知道你。不要说你处于暗室,就可胡作非为。应该把独处与同人群共处一样看待。见着幸福,不要抢先去取得,这样就不会与祸患为邻。保持清虚玄静和质朴的本色,不要违反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根本准则。经常像面临深渊那样戒慎恐惧,始终如一地保持自己的纯真。
    座 右 铭
    作者:陈予昂(唐)
    【原文】
    事父尽孝敬,事君贵端贞。兄弟敦和睦,朋友笃信诚。从官重公慎,立身贵廉明。待干慕谦让,莅民尚宽平。理讼惟正直,察狱必审情。谤议不足怨,宠辱讵须惊。处满常惮溢,居高本虑倾。诗礼固可学,郑卫不足听。幸能修实操,何俟钓虚声。白珪玷可灭,黄金诺不轻。秦穆饮盗马,楚客报绝缨。言行既无择,存殁自扬名。
    【译文】
    侍奉父母要尽力孝敬,事奉国君贵在正直忠贞。兄弟之间要崇尚和睦,朋友之间要注重诚信。当官要注重公正慎重,立身贵在廉明。待士要追求谦让,临民崇尚宽大平和。处理狱讼要正直,审察案件必须根据实情。对于别人的诽谤议论不值得怨恨,对待自身的宠辱要无动于衷。装满了液体的器皿,会经常担心流出来,站在高处本来就要忧虑跌倒掉下来。诗礼固然可以学习,郑卫之音不要听。幸而能够修养自己真实的操守,不必去沽名钓誉。白玉上的斑点可以磨灭,对自己的诺言要一诺千金。要像秦穆王对待盗杀自己马匹的人那样温和,要像楚庄王对待调戏自己爱姬的人那样宽厚。言行都没有什么可以挑剔的,无论生死都可扬名。
    训 子 孙
    作者:司马光(宋)
    【原文】
    有德者皆由俭来也,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而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
    为人父祖者,莫不思利其后世,然果能利之者鲜矣。何以言之?今之为后世谋者,不过广营生计以遣之,田畴连阡陌,邸肆跨坊曲,粟麦盈囷仓,金帛充箧笥,慊慊然求之尤未足,施施然自以为子子孙孙累世用之莫能尽也。然不知以义方训其子,以礼法齐其家,自于十数年中,勤身苦体以聚之,而子孙以岁时之间,奢蘼游荡以散之,反笑其祖考之愚,不知自娱,又怨其吝啬无恩于我而厉之也。
    夫生生之资,固人所不能无,然勿求多余,多余希不为累矣。使其子孙果贤耶,岂疏粝布褐不能自营,死于道路乎?其不贤也。虽积金满堂室,又奚益哉?故多藏以遗子孙者,吾见其愚之甚。然则圣贤不预子孙之匮乏耶?何为其然也,昔者圣贤遗子孙以廉以俭。
    【译文】
    有德行的人都是从俭朴中培养出来的。俭朴就会减少欲望,君子少欲就不会被外物役使,就可以正道直行;小人少欲就能自谨其身,节约费用,远离罪过,使家庭丰裕。所以说:俭和德同时并存。奢侈就会有过多的欲求,君子欲求过多就会贪图富贵,乱道招祸;小人欲求过多就会贪求浪费,使家庭破败,便自身丧命,这样他们做官必然接受贿赂,住在乡野必然成为盗贼,所以说:奢侈是最大的罪恶。
    做长辈的没有不想为后代谋福利的。但是真正能给后代带来福利的实在太少,为什么这样说呢?今天为后代谋福利的人,只不过广泛地经营生计来留给后代,他们已经有田地阡陌相连了,有住宅商店横跨街坊,有满仓的粟麦,有满箱的金银布匹,心里还是感到不满足,不肯停止营求,喜悦自得地认为这些财物子子孙孙累世都用不完了,但他们不知道用仁义方正的品行去教诲子女,用礼仪法则来治理家庭。这样自己通过十几年勤劳幸苦聚积得来的财富,子孙却会在一年的时间内奢侈淫靡、游乐放荡而把它们用光,还反过来嘲笑祖先们的愚蠢,说他们不知道自己娱乐,又怨恨祖先原先过于吝啬,对他们不恩宠,过于严厉。
    人所赖以生存的生活资料固然不可缺少,但不要追求过多,过多就会成为牵累。假如他的子孙真的贤能,难道粗粮粗布者不能自己经营生计却因饥寒死于道路吗?假如他的子孙不贤能,即使积累了满屋黄金,又有什么好处呢?所以储藏过多财物而留给子孙的人,我觉得他太愚蠢了。那么,难道圣人就不管子孙的贫困了吗?我要说:过去那些圣贤留给子孙的是廉洁、俭朴的优良品德。


    3楼2014-08-04 13:26
    回复
      2025-08-05 13:52:5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为人与处事箴言】
      一切从现实出发,是成功的第一步。
      智者顺时而谋,愚者逆理而动。
      处事不必与俗同,亦不宜与俗异;做事不必令人喜,亦不可令人憎。
      知行知止唯贤者,能屈能伸是丈夫。
      言行相顾,心迹相符,始终不二,幽明无间。易世俗所难,缓时流之急,
      置身于千古圣贤之列,不屑为随波逐流之人。
      挫折自己的锐气,化解自己的忿怒,收敛自己的智慧光芒,不使自己显得
      太特殊,即所谓和光同尘,韬光养德。
      待人处世的态度不可太轻率,否则将为事物所困扰,而无法修养自己的身
      心,但也不能太过份慎重,以致为外物所拘泥,而失去洒脱自在的气度。
      君子不蔽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是非窝里,人用口我用耳;热闹场中,人向前我落后。
      君子不妄语。
      当一个人遭受挫折,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时,很容易灰心丧气,因此要设
      法恢复当初的信念,立下贯彻到底的决心。相对的,当一个人功成名就时,
      很容易踌躇满志,而招来意想不到的祸患,所以应该急流勇退,以为全身
      之道。
      拙字可以寡过,缓字可以免悔,退字可以远祸,苟字可以养福,静字可以
      益寿。
      节欲戒瞋,是保身法;收敛安静,是治家法;随顺自然,是省事法;行善
      修心,是出世法。守此四法,结局通达。
      接人要和中有介,处事要精中有果,认理要正中有通。
      闲时要有吃紧的心思,忙时要有悠闲的趣味,这是超越环境的限制。
      小人固当远之,然也不可显为仇敌。君子固当亲之,然也不可曲为附和。
      择善人而交,择善书而读,择善言而听,择善行而从,是初学切要功夫。
      与世人酬酌,唯以忠恕为怀,则一切时,一切处,恶念自无从而起。
      平生无一事可瞒人,此是大快。
      勿吐无益身心之语,勿为无益身心之事,勿近无益身心之人,勿入无益身
      心之境,勿展无益身心之书。
      态 度鲜明,以理服人,落落大方,不卑不亢。
      不卑不亢,仪容固宜有度;谦虚恭让,语言尤贵有章。
      为人骨宜刚,气宜柔,志宜大,胆宜小,心宜虚,言宜实,慧宜增,福宜
      惜,虑宜远。
      精明也要十分,只须藏在浑厚里作用。古今得祸精明人十居其九,未有浑
      厚而得祸者。今人惟恐精明不至,乃所以为愚。
      要养成敦厚正直的品格。敦厚故,隐恶扬善处处替人着想;正直故,急公
      好义,言所当言。
      一个人假使拥有完名美节,就容易招致他人的嫉妒与毁谤。因此,要多多
      少少分些给别人,以免自身遭到危害。同样的,恶劣的名声,也不能全往
      旁人身上推,自己好歹要分担一些,能抱着这样的处世态度,才可以修心
      养性。
      ——节选自《修心进德嘉言集》
      争利起于人各有欲,争言起于人各有见,如能淡泊自处,以知能让人,胸
      中有无限快活处。
      勿寻人小过而必究,勿乘人患难而相攻。
      对情感较薄的人要宽厚,对情感太超过的人要方正,好比水太热要加点冷
      水,水冷了要加点热水。人既不能离群独居,处世就要中道,冷冰冰或热
      情过分都不好。
      立身要高于人,处世要知退让。世人多半为追逐名利而奔忙,具有真知卓
      见者,则能保持超然的态度,以行道为己任。如果想免去世俗的污染,就
      要有高于别人的见识。
      处世不可任己意,要悉人之情;处事不可任己见,要悉事之理。
      不蹈无人之宝,不入有事之门,不进藏物之所,非但避嫌,亦以远祸。
      对失意人莫谈得意事,处得意日莫忘失意时。
      人有喜庆,不可生嫉妒心;人有祸患,不可生欣幸心。
      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我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
      传家有道惟忠厚,处世无奇但率直。
      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
      须平心暗想。
      君子不受命运的捉弄。一个知天命的人,绝对不会站到有危险的墙边。如
      果墙倒塌而被压死,那是自己思虑不周而致,不能归咎于天命。君子安贫
      乐道,对顺境逆境,满缺盛衰处之泰然,上天对于这种乐观的人,根本无
      从摆弄,这就是所谓的「安心立命」。
      恶事向自己,好事让别人。
      肯替别人想,是第一等学问。
      己温思人之寒,己安思人之难。
      我所欲,当念人亦欲,勿以自欲而妨人。我所不欲,当念人亦不欲,更当
      避免以利人。
      宁可清贫自乐,不可浊富多忧。
      仰不愧天,俯不愧人,内不愧心。
      声名显著,守之以敛藏;利养丰饶,守之以俭朴;瞻仰人多,守之以谦
      下;朋侪嫉妒,守之以和忍。
      当追逐名利时,不要抢在他人之先。当进德修业时,不要落在他人之后。
      当享受物质生活时,不要超出自己的地位身份之外。当修养品德时,不要
      达不到自己份内应达到的标准。
      处世让一分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己的根
      基。
      气度宽宏的人,无论遭遇到的命运为善为恶,皆能适度以应之。成功不以
      为喜,失败不以为悲,外界的毁誉褒贬,一不介怀,只是为所当为,为所
      可为而已。
      在毁誉荣辱之前,不但不为之动心,且把着这磨炼意志的好机会。
      得意勿恣意奢侈,失意勿抑郁失措。
      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
      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


      7楼2014-08-04 14:21
      回复
        道德经第九章
        【原文】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
        【译文】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简单的来说就是告诉贪得无厌的人,要适可而止,这里的“持”的意思就是用手拿着,贪得无厌的人都是手里面已经有很多东西了,还想拿着其他的东西,拿的多的时候,很容易把东西弄到地上,“不如其已”这里面的“已”是止,就是说不如适可而止,总体反应 不要贪得无厌,要适可而止。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这里面有几个解释,第一个解释是实物的,比如说一把刀在锋利无比,也不可能永远保持自己的锋利无比,第二是做人的,就是说人不应该机关算尽、不做好事、这样做的话只是一时之快,过后可能会遭到报应。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可以这样理解。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金玉满堂”的人没有几个人能守得住的,因为金玉满堂的人,大多数都喜欢金玉摆设,但是摆设太多了就太显眼了,即使朋友看了不眼红但是小小传出去是非常快的,就很容易招来盗贼,这里想起了这句话“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富贵而骄,自遗咎”
        人富有了有钱有势了,不要骄傲、自大、骄横跋扈,这样会种下恶果的。而有钱了人应该多做善事,为自己多积德行善,然后不骄傲,会使你更富有。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
        功成名就了,也要懂得身退(这里的身退不是职位的身退,而是自身利益上的身退),不要把功成名就握的太紧,有句话说的好“识时务者为俊杰”,也是顺应,天道之人,顺其自然,这里让我想到了第七章“后其身而身先”但是这里的场合不同,一切顺从天意不要太执着。
        [长篇大论]
        激流勇退
        老子说:“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功成名就激流勇退的人,就叫做:识时务者为俊杰,此乃顺应天道之人。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句流传千古的名言,是吴王夫差被范蠡包围时写给范蠡的,听起来让天下有识之士非常伤感,但是其中蕴涵的哲理却非常发人深省,千百年来一幕幕惨剧浮现于眼前。汉高祖刘邦诛杀异姓王;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明太祖朱元璋火烧庆功楼等等不胜枚举。老子在这些事情还没有发生之前就看到了这一点,“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范蠡就是其中最典型代表,他辅佐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打败吴国称雄诸侯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这里就不再罗嗦了。但是功成名就以后,他一叶扁舟带着西施飘然离去。从此开始经商。今天商人们供奉的“陶朱公”就是范蠡。无论是从政还是经商,范蠡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他是功成身退的典范。
        从古到今功成身退的人很多,诸如:老子、孙武子、范蠡、张良、刘伯温、刘伯承等等。他们都立下了盖世奇功,但是他们都能够不居功、不自傲、激流勇退。
        老子阐述“物极必反”的哲学思想。不仅仅是针对贪官污吏,贪得无厌最终恶报缠身;同样也针对立下奇功的功臣,不能功高震主,要激流勇退,否则照样后果不堪设想。对现代人的启发就是:适可而止、恰到好处的处世哲学


        8楼2014-08-04 14:2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