诫 子
作者:姚信(三国)
【原文】
古人行善者:非名之务,非人之为;心自甘之,以为己度;阨易不亏,始终如一;进合神契,退同人道。故神明佑之,众人尊之,而声名自显,荣禄自至,其势然也。
又有内折外同,吐实怀诈;见贤而暂自新,退居则纵所欲;闻誉则惊自饰,见尤则弃善端。凡失名位,恒多怨而害善。怨一人则众人疾之,害一害则众人怨之。虽欲陷入而进,已不可得也,只所以自毁耳。顾真伪不可掩,褒贬不可妄—舍伪从善,遗己察人,可以通矣;舍己就人,去否适泰可以弘矣。
贵贱无常,唯人所速。苟善,则匹夫之子可至王公;苟不善,则王公之子反为凡庶。可不勉哉!
【译文】
古代的人之所以行善,并不是为了谋求好的名声,也不是为了迎合别人,而是发自内心的意愿,认为这是自己做人的本分。因此,无论处境困阨或通达,都不会减损自己的德行,自始至终都是一样。向前合乎神意,退后合乎人道。所以神明保佑他,众人尊敬他,他的名声自然显扬,光荣利禄自然来到,这是情势必然会如此的啊!
又有一些人外表迎合世俗,却内藏心机;谈吐听似忠厚,其实心怀诡诈。听到人家对他的赞美,就十分惊喜而且更加自我矫饰;一旦被人怨责了,就立即丧失行善的心。一旦失去好名声或地位时,就往往多有所怨恨而陷害好人。但是他责怪一个人,众人就厌恶他;他陷害一个善人,众人就怨恨他。这时,即使他想陷害别人而求取晋升,也不可能,只不过败坏自己罢了。而真与假是无法掩饰的,褒扬及贬斥也是不能任意扭曲的。若能舍弃虚饰做作,遵循善道,抛却主观专断,多观察别人的长处,就可以通达,无所蒙蔽;若能够去除专断及私心,多方为他人设想,远离滞碍凶邪,通往安泰吉祥,就可以恢弘广大了。
人地位高低,不是固定不变的,都是自己招致的。如果行善,那么平民的儿子,也可以做到王公的地位;如果不行善,即使是王公的儿子,也会成为平民。能不勉励自己行善吗?
座 右 铭
作者:卞兰(三国)
【原文】
重阶连栋,必浊汝真。金宝满室,将乱汝神。厚味来殃,艳色危身。求高反坠,务厚更贫。闭情塞欲,老氏所珍。周庙之铭,仲尼是遵。审慎汝口,戒无失人。从容顺时,和光同尘。无谓冥漠,人不汝闻。无谓幽窈,处独若群。不为福先,不与祸邻。守玄执素,无乱大伦。常若临深,终始为纯。
【译文】
房屋高大众多,必定弄浊了你的纯真。金子和宝贝满堂,将会弄乱你的精神。美味带来灾祸,美女将使你身危。想要高爬反而坠落下来,想要发财结果却更贫穷。控制感情,堵塞欲望,是老子所珍重的。周庙里的铭文,为孔子所遵守。你的口一定要谨慎,不违逆当时的社会,把光荣和尘浊同样看待。不要说人处于静寂之中,人家就不知道你。不要说你处于暗室,就可胡作非为。应该把独处与同人群共处一样看待。见着幸福,不要抢先去取得,这样就不会与祸患为邻。保持清虚玄静和质朴的本色,不要违反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根本准则。经常像面临深渊那样戒慎恐惧,始终如一地保持自己的纯真。
座 右 铭
作者:陈予昂(唐)
【原文】
事父尽孝敬,事君贵端贞。兄弟敦和睦,朋友笃信诚。从官重公慎,立身贵廉明。待干慕谦让,莅民尚宽平。理讼惟正直,察狱必审情。谤议不足怨,宠辱讵须惊。处满常惮溢,居高本虑倾。诗礼固可学,郑卫不足听。幸能修实操,何俟钓虚声。白珪玷可灭,黄金诺不轻。秦穆饮盗马,楚客报绝缨。言行既无择,存殁自扬名。
【译文】
侍奉父母要尽力孝敬,事奉国君贵在正直忠贞。兄弟之间要崇尚和睦,朋友之间要注重诚信。当官要注重公正慎重,立身贵在廉明。待士要追求谦让,临民崇尚宽大平和。处理狱讼要正直,审察案件必须根据实情。对于别人的诽谤议论不值得怨恨,对待自身的宠辱要无动于衷。装满了液体的器皿,会经常担心流出来,站在高处本来就要忧虑跌倒掉下来。诗礼固然可以学习,郑卫之音不要听。幸而能够修养自己真实的操守,不必去沽名钓誉。白玉上的斑点可以磨灭,对自己的诺言要一诺千金。要像秦穆王对待盗杀自己马匹的人那样温和,要像楚庄王对待调戏自己爱姬的人那样宽厚。言行都没有什么可以挑剔的,无论生死都可扬名。
训 子 孙
作者:司马光(宋)
【原文】
有德者皆由俭来也,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而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
为人父祖者,莫不思利其后世,然果能利之者鲜矣。何以言之?今之为后世谋者,不过广营生计以遣之,田畴连阡陌,邸肆跨坊曲,粟麦盈囷仓,金帛充箧笥,慊慊然求之尤未足,施施然自以为子子孙孙累世用之莫能尽也。然不知以义方训其子,以礼法齐其家,自于十数年中,勤身苦体以聚之,而子孙以岁时之间,奢蘼游荡以散之,反笑其祖考之愚,不知自娱,又怨其吝啬无恩于我而厉之也。
夫生生之资,固人所不能无,然勿求多余,多余希不为累矣。使其子孙果贤耶,岂疏粝布褐不能自营,死于道路乎?其不贤也。虽积金满堂室,又奚益哉?故多藏以遗子孙者,吾见其愚之甚。然则圣贤不预子孙之匮乏耶?何为其然也,昔者圣贤遗子孙以廉以俭。
【译文】
有德行的人都是从俭朴中培养出来的。俭朴就会减少欲望,君子少欲就不会被外物役使,就可以正道直行;小人少欲就能自谨其身,节约费用,远离罪过,使家庭丰裕。所以说:俭和德同时并存。奢侈就会有过多的欲求,君子欲求过多就会贪图富贵,乱道招祸;小人欲求过多就会贪求浪费,使家庭破败,便自身丧命,这样他们做官必然接受贿赂,住在乡野必然成为盗贼,所以说:奢侈是最大的罪恶。
做长辈的没有不想为后代谋福利的。但是真正能给后代带来福利的实在太少,为什么这样说呢?今天为后代谋福利的人,只不过广泛地经营生计来留给后代,他们已经有田地阡陌相连了,有住宅商店横跨街坊,有满仓的粟麦,有满箱的金银布匹,心里还是感到不满足,不肯停止营求,喜悦自得地认为这些财物子子孙孙累世都用不完了,但他们不知道用仁义方正的品行去教诲子女,用礼仪法则来治理家庭。这样自己通过十几年勤劳幸苦聚积得来的财富,子孙却会在一年的时间内奢侈淫靡、游乐放荡而把它们用光,还反过来嘲笑祖先们的愚蠢,说他们不知道自己娱乐,又怨恨祖先原先过于吝啬,对他们不恩宠,过于严厉。
人所赖以生存的生活资料固然不可缺少,但不要追求过多,过多就会成为牵累。假如他的子孙真的贤能,难道粗粮粗布者不能自己经营生计却因饥寒死于道路吗?假如他的子孙不贤能,即使积累了满屋黄金,又有什么好处呢?所以储藏过多财物而留给子孙的人,我觉得他太愚蠢了。那么,难道圣人就不管子孙的贫困了吗?我要说:过去那些圣贤留给子孙的是廉洁、俭朴的优良品德。
作者:姚信(三国)
【原文】
古人行善者:非名之务,非人之为;心自甘之,以为己度;阨易不亏,始终如一;进合神契,退同人道。故神明佑之,众人尊之,而声名自显,荣禄自至,其势然也。
又有内折外同,吐实怀诈;见贤而暂自新,退居则纵所欲;闻誉则惊自饰,见尤则弃善端。凡失名位,恒多怨而害善。怨一人则众人疾之,害一害则众人怨之。虽欲陷入而进,已不可得也,只所以自毁耳。顾真伪不可掩,褒贬不可妄—舍伪从善,遗己察人,可以通矣;舍己就人,去否适泰可以弘矣。
贵贱无常,唯人所速。苟善,则匹夫之子可至王公;苟不善,则王公之子反为凡庶。可不勉哉!
【译文】
古代的人之所以行善,并不是为了谋求好的名声,也不是为了迎合别人,而是发自内心的意愿,认为这是自己做人的本分。因此,无论处境困阨或通达,都不会减损自己的德行,自始至终都是一样。向前合乎神意,退后合乎人道。所以神明保佑他,众人尊敬他,他的名声自然显扬,光荣利禄自然来到,这是情势必然会如此的啊!
又有一些人外表迎合世俗,却内藏心机;谈吐听似忠厚,其实心怀诡诈。听到人家对他的赞美,就十分惊喜而且更加自我矫饰;一旦被人怨责了,就立即丧失行善的心。一旦失去好名声或地位时,就往往多有所怨恨而陷害好人。但是他责怪一个人,众人就厌恶他;他陷害一个善人,众人就怨恨他。这时,即使他想陷害别人而求取晋升,也不可能,只不过败坏自己罢了。而真与假是无法掩饰的,褒扬及贬斥也是不能任意扭曲的。若能舍弃虚饰做作,遵循善道,抛却主观专断,多观察别人的长处,就可以通达,无所蒙蔽;若能够去除专断及私心,多方为他人设想,远离滞碍凶邪,通往安泰吉祥,就可以恢弘广大了。
人地位高低,不是固定不变的,都是自己招致的。如果行善,那么平民的儿子,也可以做到王公的地位;如果不行善,即使是王公的儿子,也会成为平民。能不勉励自己行善吗?
座 右 铭
作者:卞兰(三国)
【原文】
重阶连栋,必浊汝真。金宝满室,将乱汝神。厚味来殃,艳色危身。求高反坠,务厚更贫。闭情塞欲,老氏所珍。周庙之铭,仲尼是遵。审慎汝口,戒无失人。从容顺时,和光同尘。无谓冥漠,人不汝闻。无谓幽窈,处独若群。不为福先,不与祸邻。守玄执素,无乱大伦。常若临深,终始为纯。
【译文】
房屋高大众多,必定弄浊了你的纯真。金子和宝贝满堂,将会弄乱你的精神。美味带来灾祸,美女将使你身危。想要高爬反而坠落下来,想要发财结果却更贫穷。控制感情,堵塞欲望,是老子所珍重的。周庙里的铭文,为孔子所遵守。你的口一定要谨慎,不违逆当时的社会,把光荣和尘浊同样看待。不要说人处于静寂之中,人家就不知道你。不要说你处于暗室,就可胡作非为。应该把独处与同人群共处一样看待。见着幸福,不要抢先去取得,这样就不会与祸患为邻。保持清虚玄静和质朴的本色,不要违反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根本准则。经常像面临深渊那样戒慎恐惧,始终如一地保持自己的纯真。
座 右 铭
作者:陈予昂(唐)
【原文】
事父尽孝敬,事君贵端贞。兄弟敦和睦,朋友笃信诚。从官重公慎,立身贵廉明。待干慕谦让,莅民尚宽平。理讼惟正直,察狱必审情。谤议不足怨,宠辱讵须惊。处满常惮溢,居高本虑倾。诗礼固可学,郑卫不足听。幸能修实操,何俟钓虚声。白珪玷可灭,黄金诺不轻。秦穆饮盗马,楚客报绝缨。言行既无择,存殁自扬名。
【译文】
侍奉父母要尽力孝敬,事奉国君贵在正直忠贞。兄弟之间要崇尚和睦,朋友之间要注重诚信。当官要注重公正慎重,立身贵在廉明。待士要追求谦让,临民崇尚宽大平和。处理狱讼要正直,审察案件必须根据实情。对于别人的诽谤议论不值得怨恨,对待自身的宠辱要无动于衷。装满了液体的器皿,会经常担心流出来,站在高处本来就要忧虑跌倒掉下来。诗礼固然可以学习,郑卫之音不要听。幸而能够修养自己真实的操守,不必去沽名钓誉。白玉上的斑点可以磨灭,对自己的诺言要一诺千金。要像秦穆王对待盗杀自己马匹的人那样温和,要像楚庄王对待调戏自己爱姬的人那样宽厚。言行都没有什么可以挑剔的,无论生死都可扬名。
训 子 孙
作者:司马光(宋)
【原文】
有德者皆由俭来也,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而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
为人父祖者,莫不思利其后世,然果能利之者鲜矣。何以言之?今之为后世谋者,不过广营生计以遣之,田畴连阡陌,邸肆跨坊曲,粟麦盈囷仓,金帛充箧笥,慊慊然求之尤未足,施施然自以为子子孙孙累世用之莫能尽也。然不知以义方训其子,以礼法齐其家,自于十数年中,勤身苦体以聚之,而子孙以岁时之间,奢蘼游荡以散之,反笑其祖考之愚,不知自娱,又怨其吝啬无恩于我而厉之也。
夫生生之资,固人所不能无,然勿求多余,多余希不为累矣。使其子孙果贤耶,岂疏粝布褐不能自营,死于道路乎?其不贤也。虽积金满堂室,又奚益哉?故多藏以遗子孙者,吾见其愚之甚。然则圣贤不预子孙之匮乏耶?何为其然也,昔者圣贤遗子孙以廉以俭。
【译文】
有德行的人都是从俭朴中培养出来的。俭朴就会减少欲望,君子少欲就不会被外物役使,就可以正道直行;小人少欲就能自谨其身,节约费用,远离罪过,使家庭丰裕。所以说:俭和德同时并存。奢侈就会有过多的欲求,君子欲求过多就会贪图富贵,乱道招祸;小人欲求过多就会贪求浪费,使家庭破败,便自身丧命,这样他们做官必然接受贿赂,住在乡野必然成为盗贼,所以说:奢侈是最大的罪恶。
做长辈的没有不想为后代谋福利的。但是真正能给后代带来福利的实在太少,为什么这样说呢?今天为后代谋福利的人,只不过广泛地经营生计来留给后代,他们已经有田地阡陌相连了,有住宅商店横跨街坊,有满仓的粟麦,有满箱的金银布匹,心里还是感到不满足,不肯停止营求,喜悦自得地认为这些财物子子孙孙累世都用不完了,但他们不知道用仁义方正的品行去教诲子女,用礼仪法则来治理家庭。这样自己通过十几年勤劳幸苦聚积得来的财富,子孙却会在一年的时间内奢侈淫靡、游乐放荡而把它们用光,还反过来嘲笑祖先们的愚蠢,说他们不知道自己娱乐,又怨恨祖先原先过于吝啬,对他们不恩宠,过于严厉。
人所赖以生存的生活资料固然不可缺少,但不要追求过多,过多就会成为牵累。假如他的子孙真的贤能,难道粗粮粗布者不能自己经营生计却因饥寒死于道路吗?假如他的子孙不贤能,即使积累了满屋黄金,又有什么好处呢?所以储藏过多财物而留给子孙的人,我觉得他太愚蠢了。那么,难道圣人就不管子孙的贫困了吗?我要说:过去那些圣贤留给子孙的是廉洁、俭朴的优良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