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的路上你我同在吧 关注:95贴子:2,248
  • 4回复贴,共1

【有关考试心理的技巧方法】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4-07-11 14:31回复
    高考过来人分享:高三放松身心是关键
     珍惜老师的“重复”
      其实高三没那么恐怖。第一学期每天六点半起床,骑车上学,然后开始复习。六门功课轮番上阵,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老师会把高一高二的知识重讲一遍,甚至是两遍。虽说枯燥,但你绝对不用担心听不懂。
      到了下学期,当然还是要六点半起床,到了学校就开始疯狂地做卷子,这样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把我们训练得接近做题机器,二是让我们把考试当成吃饭一样自然。而且,真的有这个可能。尤其是数学,文科数学,看到题目,想都不用想,就能看到出题人的一个个陷阱。其实,当你到了这个程度时,考试就真的是享受了。
      每一周过得没什么区别,不过,你会慢慢体会到知识已装在你脑子里。当那些诗词脱口而出的时候,当做题几乎不用思考的时候,那种快乐,无法言说。
      高三还有一件幸福的事——在上大学前我没有意识到——那就是老师给予你的关心和希望。两个老师抢一节体育课是常有的事,有时,都不肯妥协,只好一节课分两段,上不同的课。老师上课常常会点名叫人回答问题,对每个人自然都是认识的。在高三,尤其是当你成绩有所下滑的时候(这不可避免),高中老师一定会把你叫到办公室,仔细询问,有时你还会有被办公室各科老师“围攻”的危险。在高三,问问题是多么普通的一件事,而且你问一个简单的小问题,老师有可能给你引申出一大堆问题(通常你已经懂了),然后讲上一中午,你是想走走不了。
      高三时同学之间呢,互帮互助,一下课,就互相问问题,背知识点或互考英语单词。一起学习,共同进步,比较容易成为“革命战友”。
      高三,很少有人怅惘,很少有人纠结。因为再苦再难,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指引着你,有一个巨长的假期诱惑着你。你不会失去动力,也不会迷失方向。
      高三是单纯的,朴素的,你的内心也是最纯净的,因为里面装满了“语数外”。生活是那么的简单,除了成绩,没有什么烦恼。累的时候,憧憬一下大学生活,也是无比美好的。
      放松身心回归课本
      高三的确是段艰难的日子,倒不是说知识有多难,主要是心态。来自家长、老师和自己的压力,会使你情绪失落或有时学不下去。
      其实,我在高三时也是一样,不过,忘了在哪儿看到一句话,至少为我加了油鼓了劲。很简单,就十二个字:大考大玩,小考小玩,不考不玩。前两句是如此诱人,如此让人羡慕,而后一句却坚定地甚至残酷地给出了原因和方法,那就是不考不玩。也许这就是付出与回报最朴素的关系。高考就是那所谓的“大考”,平时的月考、模拟就是“小考”,只要你平时努力了,一点一滴地积累了。你就根本不需要紧张,不需要担心。
      当然啦,适当地给自己找点小乐子也是必要的,咱不能为了高考刻意把生活变成灰色。上学路上哼哼歌,吃饭时听听相声,休息时翻翻报纸,娱乐版也未尝不可呀。这样也许会事半功倍哦。
      就只剩下几个个月了,传说中黎明前的黑暗来了。这一段最难熬,看似什么都掌握了,又好像还什么都没完全弄懂。没关系,因为这时候几乎所有人都有这种感觉。现在重要的是珍惜每一次考试的机会,不断体会答题的思路,培养手感。更重要的是,把每一次练习当做考试。尤其是考综合的时候,找出适合自己的科目顺序、答题与涂卡的时间安排。一旦找准适合自己的方法就不要轻易更改,也不要受其他人的影响。
      在这时搞题海战术、追求高难度就显得不那么明智了,回归课本才是正道。还有,也许你有思想,也许你有个性,不过快要高考了,老师让你干啥你就干啥吧。暂时收起叛逆,做三个月听老师话的好孩子。
      要相信,几个月后,你们就会在自己向往的大学校园里肆意青春了!
      上高三时,抱怨高三、抱怨高考都是很正常的,就像我现在抱怨大学一样。不过,过了这个阶段,你就真的再也没有机会如此专心地学习了。说这么多就是觉得高三或许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一年,要珍惜、好好利用这一年。也许你不同意这观点,但你还是要尝试享受人生的每个阶段,不是吗?


    2楼2014-07-11 14:32
    回复
      2025-08-09 13:08:0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考前心理:“临考不乱”才是高考前最后一课
      距高考还剩40几天。眼下,几乎所有中学的高三年段的学生都开始抓紧复习。有些考生愿意在这个“节骨眼”花时间去找老师补习,家长也甘愿付重金给孩子“开小灶”,就算每月砸上万元也在所不惜。但一线老师认为,现在补习纯属多余,抓基础比拔高重要。
        万元固然可贵,但在高考上家长当然心甘情愿。可民间有句俗语叫“临时抱佛脚,越抱越蹩脚”。意思是做事要靠扎实的基本功,要紧关头突然狂补恶补,可能让自己乱了方寸,非但无益反而有害。
        笔者以为,高考更是如此。它是释放十几年寒窗知识的综合考评。即便某校高考之中曝出黑马,也很少听到是“临阵磨枪”的结果。关键还是基础,其次就是在最后阶段能够做到精神饱满、心态平稳,方能在高考之中沉着应战、临时发挥出最佳水平!
        相反,在最后关头一个劲地依赖所谓“营养品”,拼命找老师“开小灶”,那是焦虑的表现,很可能导致“补了这儿,好像那儿也需要再提点,看了那儿,感觉还有地方存在知识的漏洞”……总之一颗心忐忑不安,总也忙不过来。补习老师所补知识有没针对性谁都不知道,但如此神魂不定、高度紧张,恰恰就是高考之中头等忌讳的事情,这样的状态进入考场,实在让人为之捏一把汗。
        热衷于考前补习的家长与学生应该知道,学校与教师在高考前一段时间停止授课,不是他们不愿上课,而是应该灌输的知识教师都已倾囊相授。接下来,就是让孩子自己冷静下来放松心态,细细梳理难点要点,慢慢挖掘自己欠缺的地方。这时候反而砸钱请补习教师,委实多此一举,而且跟老师的良苦用心背道而驰!
        高考不是加减速算,不可能在朝夕之间达到多少高度。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十几年扎实功底是通向成功彼岸的船票,良好心态是行驶途中帮助扬帆起航的东风。俗话说:既来之,则安之。“临考不乱”才是高考前的最后一课!


      4楼2014-07-11 14:34
      回复
        心理老师:进入高考考场突然很紧张怎么办
        案例:颖欣闭着眼睛,体验了“唤醒愉快—保持稳定—激发兴奋”三步曲后,大脑好像注入了新的能量。但是一想到以前考试时体验的紧张和害怕,心中还是有隐隐的担心。于是,颖欣问道:“如果进入考场,我还是感到非常紧张,如何才能没那么紧张呢?”
          第一步 庆祝自己还会紧张
          对自己说:真应该庆幸,我还会紧张,这表明我至少还活着,只有活着的人才会紧张。
          对自己说:紧张总比不紧张好,减少紧张比较容易。
          对自己说:人可以边骑车边唱歌,所以,紧张的同时,我也可以做很多事。
          对自己说:……
          第二步 控制身体就能控制情绪
          要诀1:夸张呼吸法
          准备阶段:一手平放于胸,一手平放于腹。呼吸时,只让腹部的手动,腹部夸张地收缩,而保持胸前的手不动。
          吸气:吸气要深、满,动作可以尽量夸张,张开大口,感到腹部在慢慢鼓胀,胸部的手不动。
          吐气:吐气要慢、匀。全身进行放松,同时想象所有的紧张随着呼气离开了肌体,感觉腹部慢慢收缩,胸部依然保持不动。
          次数:一呼,一吸, 3~5次呼吸就能平静下来。
          要诀2:抚摸放松法
          第一: 抚摸你的脸部
          用双手手指轻柔地敲击你的脸部。从额头开始,将双手的手指轻轻放在鼻子上方的两眉之间,然后慢慢地,让双手手指触摸额头,并向双侧拉开。慢慢地、轻柔地做3~5次。双手搓热,在双眼及眼窝上触摸3~5次。沿着鼻子两侧,从上至下抚摸3~5次。在面颊的其余部位,从中间到两侧抚摸3~5次。双手搓热,在嘴与上唇上触摸3~5次。在脸颊底部沿着颈部向下抚摸3~5次。从双耳向下抚摸3~5次。不一定按照以上步骤的顺序来做,只做其中一项或任意几项都是可以的,关键是触摸什么部位可以让你更放松。
          第二: 抚摸前额、手臂与手掌
          用一只手轻轻地抚摸,就像小时候妈妈抱着自己的时候那样,抚摸:你的前额;双臂的内侧,双手可以同时慢速抚摸双臂内侧;用一只手去抚摸另一胳膊的外侧。
          第三: 按压手掌
          在手掌中,有一个点与保持大脑平静有关。这个点位于中指与无名指之间,从手掌相连处往手心方向4~5 厘米处。让手放松并手心朝上,而用另一手的食指在这只手心中寻找一个小的凹陷处,可以用手指在上面按压。
          如果你发现此处有灵敏的感觉甚至疼痛,这证明你已经找到此点。当用一个手指压在那一点上并给一定的压力时,会刺激你并给你一种平静的感觉。如果你发现按这点时没法平静,那么可以把此点的按压与愉快美好的回忆连接起来,这样它就成为愉快情绪的启动开关。控制身体的方法有很多,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习惯和感受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不论你选择了哪种方法,比选择更重要的就是练习。这样才能在考试这种时间有限的竞赛中,灵活地运用身体,进而能节约时间地控制情绪。


        5楼2014-07-11 14:35
        回复
          解封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4-07-11 18:2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