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回答学员问题
1.2 细辛的用量
我建议细辛的用量要配合其他药来用,如果是温润的药,加在里面调和,细辛的用量在3-10克之间,不宜加的过多。下节课讲方子的时候,阴阳如何合剂开方,刚柔并用,阴阳合剂,寒热互施,这样才能开出好方子,不能开一边倒的方子。
1.3 西药可否为中医所用?
可以为中医所用,只要是中医理论下的用药都叫中医,但是西药一般都是化学制剂,性味偏激,不符合中和之道,所以我们尽量少用。像激素、抗生素类药物,不是大寒就是大热,太偏激了。天地万物以化合物为主,什么叫做化合物?就是阴阳化和,里面不极阴,也不极阳,而是有中和,稍微偏阴,或者稍微偏阳,这样的药服用不易伤正,西药不是这样,它把化合物拆开,把阴提取出来,或者把阳提取出来,明显产生了很强的阴阳属性,这个不符合天地之道。天地之道是阴阳互用,阴阳化和,所以西药产生很多的副作用,就是因为它极阴极阳,中药的副作用相对来说要小得多,因为中药是化和药,就是植物药直接熬出来,天生地成,喝的时候和人体的场就产生一种正应,人的气是一团和气,用药也要一团和气,稍微有所偏性。
1.4 慢性荨麻疹一天起数次,可以任其发作吗?
荨麻疹一天数次,身上起的包,好多都是用西药之后,邪气内藏,由于正气拱动把邪气往外发,邪气发不出来导致的,风邪、寒邪、热毒在里,随着气血的运行它们表浅化,一般得荨麻疹都是气血的问题,所以但调气血,里面调好了,外面的症像就消失了,在外面抹药是没有效果的,调肝气畅气血慢慢就好了,让他发也没事。
1.5 古人如何确认中药的品质?
这个自古就存在这个问题,有药商就存在好药坏药,这不是今天才有的,只不过今天很严重,连简单的判断中药的方法都不知道,宋唐以前的古人确认中药质量好坏的方法主要是尝,时间长了一看大概就知道质量的好坏,再一尝就八九不离十了。后来随着文化的衰落,人们思想的板结,离这种真实感受就越来越远了,导致人们现在不理解中药,也不会开方。
1.6 对西药入何判断其阴阳及对气机的作用?
现在咱们知道,激素类药物主要是调动里面的气机,调动的肾阴肾阳,不要绝对来看,因为阴阳是一体的,用药的时候寒热药都是并用的,它们的作用既不是寒上也不是热上,而是在气态上。如实知道药它是一种什么气,它进入身体会产生一种什么效果,不在寒上和热上,只要拨动气机,使气血流畅,不用去看它的寒热,寒热都是气机外化的一种表现。我对西药没有什么反应,是外行,我知道地塞米松是激素类药物,这个不断的打,就像抽地下水一样,把肾精往外扬,肾精分阴阳,阴阳一块往外出,就像补肾的时候不要论是补肾阴还是补肾阳,阴阳双补,一块用药。我开补肾的方子的时候基本不判别是补肾阳好还是补肾阴好,直接补肾气,补肾精,这样开方才有一个指导,才知道怎样来开这个方子。
1.7 小儿脑瘫所致的肢体萎软,在用药和针灸方面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小儿脑瘫是西医的病名,什么症状、怎么得的,必须要说清楚,所以这个没法回答。
1.8 中药是否要学西药科学的管理,有助于改善现状?
形式是无所谓的,但是理论精神要是中医的精神,而且中医讲融合不讲分裂,搞得过于系统往往会肢解这个学科,现代学科越分越细,后来西医提倡要整合学科,到现在也整合不了,它们是不断分析的,分得支离破碎,就像西医有心理学,中医哪有心理学,所有的都是一体的。有人说中医没有心理学,这纯粹是胡扯。情志致病这不典型的心理的问题吗?上医治神,神不就是心理吗?神气好病治的就快,不好治的就慢,有的人病不重,神气不对劲,这个病就别治了,调来调去也治不好。还有现在的表述方式,我看过很多西方的书,表述方式太啰嗦,和中国的语言形式是不一样的,搞得人们语言方式慢慢西方化,虽然是汉字,但是已经西方化了,这个都是对学中医的障碍。中国的语言是含糊的,言简意赅的,意味深长的,就像水墨画一样,寥寥几笔就把意境勾勒出来了,这就是中国语言的特点。我不建议中药这样系统的来搞,中国最重要的经典著作都不是系统和严谨的,都是语录式的,《论语》、《老子》、《孙子》等都是语录式的,搞成系统的就完了,那东西就死了。
1.2 细辛的用量
我建议细辛的用量要配合其他药来用,如果是温润的药,加在里面调和,细辛的用量在3-10克之间,不宜加的过多。下节课讲方子的时候,阴阳如何合剂开方,刚柔并用,阴阳合剂,寒热互施,这样才能开出好方子,不能开一边倒的方子。
1.3 西药可否为中医所用?
可以为中医所用,只要是中医理论下的用药都叫中医,但是西药一般都是化学制剂,性味偏激,不符合中和之道,所以我们尽量少用。像激素、抗生素类药物,不是大寒就是大热,太偏激了。天地万物以化合物为主,什么叫做化合物?就是阴阳化和,里面不极阴,也不极阳,而是有中和,稍微偏阴,或者稍微偏阳,这样的药服用不易伤正,西药不是这样,它把化合物拆开,把阴提取出来,或者把阳提取出来,明显产生了很强的阴阳属性,这个不符合天地之道。天地之道是阴阳互用,阴阳化和,所以西药产生很多的副作用,就是因为它极阴极阳,中药的副作用相对来说要小得多,因为中药是化和药,就是植物药直接熬出来,天生地成,喝的时候和人体的场就产生一种正应,人的气是一团和气,用药也要一团和气,稍微有所偏性。
1.4 慢性荨麻疹一天起数次,可以任其发作吗?
荨麻疹一天数次,身上起的包,好多都是用西药之后,邪气内藏,由于正气拱动把邪气往外发,邪气发不出来导致的,风邪、寒邪、热毒在里,随着气血的运行它们表浅化,一般得荨麻疹都是气血的问题,所以但调气血,里面调好了,外面的症像就消失了,在外面抹药是没有效果的,调肝气畅气血慢慢就好了,让他发也没事。
1.5 古人如何确认中药的品质?
这个自古就存在这个问题,有药商就存在好药坏药,这不是今天才有的,只不过今天很严重,连简单的判断中药的方法都不知道,宋唐以前的古人确认中药质量好坏的方法主要是尝,时间长了一看大概就知道质量的好坏,再一尝就八九不离十了。后来随着文化的衰落,人们思想的板结,离这种真实感受就越来越远了,导致人们现在不理解中药,也不会开方。
1.6 对西药入何判断其阴阳及对气机的作用?
现在咱们知道,激素类药物主要是调动里面的气机,调动的肾阴肾阳,不要绝对来看,因为阴阳是一体的,用药的时候寒热药都是并用的,它们的作用既不是寒上也不是热上,而是在气态上。如实知道药它是一种什么气,它进入身体会产生一种什么效果,不在寒上和热上,只要拨动气机,使气血流畅,不用去看它的寒热,寒热都是气机外化的一种表现。我对西药没有什么反应,是外行,我知道地塞米松是激素类药物,这个不断的打,就像抽地下水一样,把肾精往外扬,肾精分阴阳,阴阳一块往外出,就像补肾的时候不要论是补肾阴还是补肾阳,阴阳双补,一块用药。我开补肾的方子的时候基本不判别是补肾阳好还是补肾阴好,直接补肾气,补肾精,这样开方才有一个指导,才知道怎样来开这个方子。
1.7 小儿脑瘫所致的肢体萎软,在用药和针灸方面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小儿脑瘫是西医的病名,什么症状、怎么得的,必须要说清楚,所以这个没法回答。
1.8 中药是否要学西药科学的管理,有助于改善现状?
形式是无所谓的,但是理论精神要是中医的精神,而且中医讲融合不讲分裂,搞得过于系统往往会肢解这个学科,现代学科越分越细,后来西医提倡要整合学科,到现在也整合不了,它们是不断分析的,分得支离破碎,就像西医有心理学,中医哪有心理学,所有的都是一体的。有人说中医没有心理学,这纯粹是胡扯。情志致病这不典型的心理的问题吗?上医治神,神不就是心理吗?神气好病治的就快,不好治的就慢,有的人病不重,神气不对劲,这个病就别治了,调来调去也治不好。还有现在的表述方式,我看过很多西方的书,表述方式太啰嗦,和中国的语言形式是不一样的,搞得人们语言方式慢慢西方化,虽然是汉字,但是已经西方化了,这个都是对学中医的障碍。中国的语言是含糊的,言简意赅的,意味深长的,就像水墨画一样,寥寥几笔就把意境勾勒出来了,这就是中国语言的特点。我不建议中药这样系统的来搞,中国最重要的经典著作都不是系统和严谨的,都是语录式的,《论语》、《老子》、《孙子》等都是语录式的,搞成系统的就完了,那东西就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