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字命理交流吧 关注:8,065贴子:26,894
  • 9回复贴,共1

山东德州张同全大师关于《滴天髓》的考证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滴天髓》书名含义——《滴天髓》考证之一
“滴天髓”三字的核心在“髓”字,因此首先要搞明白“髓”字的意义。
“髓”为“骨中凝脂”,象征最精华者,又象征最深藏者,为最核心的机密。《渊海子平》中《寸金搜髓论》,《三命通会》中有《 明津先生骨髓歌》。《渊海子平•人鉴赋》中有“察富贵之由易见,假使粗细深藏之骨,就得而知”,意思是说察命主的贵贱由此可见,就像看深藏于内的骨骼,可得而知之。《渊海子平•金玉赋》中有“洪范数终,渊源骨髓”句,此处的“骨髓”的意思,类似“滴天髓”中“髓”字的意思。
天指天机,也指天道和天命。《渊海子平》中《幽微赋》有言“泄天机之妙理,谈大道之玄微。天既生人,人各有命。” 《络绎赋》 有言“参天地之奥妙,测造化之幽微。” 《继善篇》 有言“人禀天地,命属阴阳。” 《金玉赋》 有言“数体洪范,法遵子平,命天地之奥妙,听空谷之传声。”需要指出的是,命理中的命指的是天命下的人命,而不是宿命。天命观认为命运的组成以及主要的决定因素有三个方面,为天、地、人这三个方面,其中天的因素是固定不变的,不以人力为转移、改变的,如出生时间、出身家庭、国家政策等等的,地是可以选择改变的,人的方面更是可以努力的,也是可以自我选择的和改变的,所以人命能测者只是天命所对应的部分,其他的地和人的方面都是可变的,预测目的是掌握天的部分,以地和人的方面的选择和努力去更好的顺应和利用天的方面,以达到更大的成功。宿命观认为一起皆是前定,一切皆有定数,此种观点犯了绝对静态的错误。而天命观是静态的定数的部分和动态的变数的部分的辩证统一,是正确的命理观点。因此,凡是认为命理可以预知一切的都是错误的认识,同时,认为命理完全不可预知并且没有任何可以预知的部分的观点也是错误的认识。
滴指的是液体一点一点的落下,所有滴的只能是小的水珠而不可能是如黄河之水滔滔不绝,故而《滴天髓》一书都是非常简略的提纲挈领式的语句,都非常概括,任何一个内容都没有展开详细的论述。滴又有渐渐的意思,《列子》中有《力命》篇是专门论述命运的,其中有“若何滴滴去此国而死乎?”一句,此句的意思是为什么我的生命一点一滴、一分一秒的逐渐的减少,渐渐的离开这个国都而走向死亡呢?天道的运行正是这样一点一点的不断向前运行,永不停息。
故而,“滴天髓”的意思是以最为精简的语句来点明天命之理的最核心的精华,又有不断前行永不停息的天道的精髓的意思。
值得一提的是,清初顺治十五年,礼部尚书陈素庵编辑的《滴天髓辑要》中对《滴天髓》一书评价极高,不过同时说《滴天髓》美中不足的是“命名未雅”,说明在古代高层次的知识分子眼中,“滴天髓”这三个字文意并不深奥,而且还没有达到“雅”的层次。


IP属地:广西1楼2014-05-08 19:48回复
    《滴天髓》成书年代考——《滴天髓》考证之二
    《滴天髓》一书传为宋代京图原著,明代刘伯温原注。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呢?
    《滴天髓》一书,史书中最早见于《明史·艺文志》,有刘基即刘伯温的《三命奇谈滴天髓》一卷。但是这并不是最早的,陈素庵的《滴天髓辑要》的成书时间比《明史》更早。
    明之前,《宋史·艺文志》及《元史艺文志辑本》中均无《滴天髓》之书。
    从书中内容看,《滴天髓》也不可能是宋代的书,理由有五:
    1、《滴天髓》中有“财官印绶分偏正,兼论食伤八格定。影响遥系既为虚,杂气财官不可拘。”此句提到八格,八格在明初万民英《三命通会》中都没有提到,显然在宋代还未出现,虽然《渊海子平》之《宝法一》和《宝法二》中提到了山西钦易先生的“六法”理论,但是“六法”理论和“财官印绶分偏正,兼论食伤八格定”的方法也是不一样的。影响遥系和杂气财官的格局都是《渊海子平》中的格局,《滴天髓》既然反对此方法,必然是此方法广为流行之后,而《渊海子平》作于南宋后期,则《滴天髓》的成书年代当在南宋之后。
    2、《滴天髓》中有“何知其人富,财气通门户”这样类似“何知章”的内容。“何知章”这样的形式,在宋代尚未出现,在明代之后,在风水、六爻、相学等典籍中都大量出现“何知章”“何知歌”“何知经”这样的形式,比如以“何知人家父母疾,白虎临爻兼刑克”开头的六爻何知章,以“何知人家富了贫,山脚歪斜水翻身”开头的风水何知章,以“何知君子多灾迍,春夏额上带昏昏”开头的相学何知章等等。《滴天髓》书中既然包含了明代才出现的内容和形式,则当必不可能是宋代的书。
    3、《滴天髓》中“假从”“假化”的内容,而宋代的《渊海子平》中对“从象”和“化象”有专章论述,但是没有“假从”“假化”的概念。在明初万民英《三命通会》中也没有“假从”和“假化”的概念。
    4、《滴天髓》中有“台阁勋劳百世传”句,明代设内阁,入阁者为重臣,明代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人都是台阁重臣,他们的诗文被称为“台阁体”。《滴天髓》中又有“分藩司牧财官和”句,而明代有“分番”制度,宋代并没有分番制度。
    5、假如宋代京图作《滴天髓》的话,则明代就不会有《三命奇谈滴天髓》这种同名之书,既然《明史·艺文志》载有《三命奇谈滴天髓》一书,则宋代不可能有《滴天髓》一书。
    由以上理由可以看出,从《滴天髓》的内容和形式来看,不可能是宋代的书。另一方面,在清初顺治十五年,礼部尚书陈素庵辑有《滴天髓辑要》一书,说明在清初《滴天髓》即有所流传,而且在《滴天髓辑要》中陈素庵言其“讬于诚意伯刘基”,若是清朝的著作,不可能托名明朝的大臣,既然托名明朝有传奇色彩的名臣,则当是明朝的书,才是合理的。综合以上的分析,最后就可以得出《滴天髓》当是明朝中晚期的作品的结论。


    IP属地:广西2楼2014-05-08 19:49
    回复
      2025-08-13 08:45:1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滴天髓》作者考——《滴天髓》考证之三
      相传《滴天髓》原著为宋代京图,元末明初之刘伯温作注,清朝任铁樵疏。
      京图于史不载。由于我已经考证《滴天髓》不可能是宋代的书,则其作者也自然不可能是宋代的京图。
      至于刘伯温,大家都很熟悉。但是世传术数方面的书,凡是言刘伯温所作者,皆是托名。刘伯温著作都收在《诚意伯文集》中,其中并没有术数方面的内容。《明史·刘基传》记载“顾帷幄语秘莫能详,而世所传为神奇,多阴阳风角之说,非其至也。”
      故而《明史·艺文志》所载刘伯温的《三命奇谈滴天髓》一卷,当是托名刘伯温。《明史》作于清初康熙年间,此时去明初已有300多年,不能辨别托名之作也属正常。
      清初顺治十五年,礼部尚书陈素庵编辑的《滴天髓辑要》中也说“滴天髓之书,乃一知命者所作,讬于诚意伯刘基”。
      陈素庵在《滴天髓辑要》中对《滴天髓》一书评价极高,不过同时也提到《滴天髓》“命名未雅,其论次亦颇参错,且间有不达意者”,从文字功底来看,《滴天髓》的作者当为中下等层次的知识分子,正是陈素庵所谓的“怀才而不得自见”者也,虽有“高识渺论”,却也不得不托名刘伯温,“以求传后世”。


      IP属地:广西3楼2014-05-08 19:49
      回复
        我们虽然都知道命理是阴阳学,但却不懂阴阳更不会看太极,以致真正懂命者寥寥无几。皆因坊间流传的命理书中,极少提及阴阳的细节应用,而阴阳的真正内涵却隐藏在如《道德经》、《黄帝内经》、《易经》等真正的古人智慧结晶之作当中。虽《滴天髓》为命学经典,涉猎阴阳体用,但其为近道之人所著,仅提及命学框架,似天书,无几人能懂。


        IP属地:广西11楼2014-05-08 23:10
        回复
          得道者:
          透彻命学天道、地道、人道,即为命学上的【得道者】。
          一个真正得道的人【顺道、敬道、畏道】,
          清楚天机不可泄,泄者必遭天谴。
          因此,真正得道者,留下的著作不会多,就是留书也不会传诀,
          只会为后人指明大方向,不会涉及天机。
          就如得道高僧,他有改变别人命运的能力,
          但绝不会轻易的为人减灾添福,只会为你指明修行的方向。
          一个在命学上真正得道的人,顺天意、重缘份,
          不会执着于一理一法、一人一物,
          不会轻易留书,也不会长篇宏论,更不会广收弟子,扬名立万。
          因为他们最清楚:【玄学只有少数人才能精通,才可以精通】。
          【留书不留诀,师父找徒弟】,这些都是东方玄学的特点所决定的。


          IP属地:广西12楼2014-05-08 23:23
          收起回复
            命学的传播方式 、古法的传承有两种:
            一种是耳提面命,师父传徒弟,但受时空的限制和影响,传承的内容会越传越少,最后只剩下框架和口诀。所以,即便得到真传,不下三五年的苦功夫,没有很好的悟性,也不见得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高手,更不用说大师了
            另一种是通神即感通子平精神,与宇宙空间中的子平精神相感应,从而达到无师自通的境界。
            “艺术之境通鬼神”:技术上升到文化,是经验和知识积累到一定量以后的升华;文化上升到艺术,是智慧的结晶。智慧是神和灵的产物。
            因此,任何一种文化,只有通神以后才能上升为艺术和产生智慧。
            因此,通神以后的文化是一种智慧,是一种通俗易懂而又醍醐灌顶的大众文化。
            艺术之境通鬼神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当文化艺术修习到一定境界时,就会通达虚空,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学命也是如此。


            IP属地:广西14楼2014-05-08 23:29
            回复
              顶起来


              IP属地:河南来自iPhone客户端15楼2014-05-15 20:28
              回复
                所言极是


                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4-08-25 21:19
                回复
                  2025-08-13 08:39:1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谢谢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4-08-25 21:3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