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回复贴,共1

韩家集……… 甘肃会宁考入北大清华学子上百 愿为家乡发展献计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柴彦威教授在美国地理学家协会2013年年度会议上发言
原标题:北大、清华的甘肃籍教授们愿为家乡发展献计出力
中国甘肃网3月18日讯 据兰州晨报报道 (首席记者 梁峡林 崔亚明) 北大、清华是国内一流大学,会宁是我省高考状元县,这两者结合会迸发出怎样的火花呢?3月12日,记者走进北大、清华,探访了两位在北大、清华任教的甘肃会宁籍教授......
考入北大清华的会宁学子可编成一个连
执教中国最高学府北大的会宁人有好几个,柴彦威是其中的佼佼者。听说是家乡来人,他愉快地抽空约见了记者。50岁的柴彦威是会宁县汉岔乡人,聪慧敏捷展现在脸上。虽然父母是地道的农民,但他凭借自己超常的执着与坚持,一步一步从一个农村穷孩子成长为我国最高学府的教授,学科带头人。细数他的经历,我们就能感受到他的执着。在农村上高中的他几乎没有接触过英语,到了大学通过刻苦学习,最后考上研究生;留学日本前,他的日语水平为零,但不到一年的时间,他的日语顺利过关。1988年留学日本广岛大学,1991年获该校文学硕士,1994年获该校文学博士。按他的能力,当时完全可以留在待遇非常优厚的日本工作,但他最后还是选择归国。当年6月他进入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地理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地理学研究,两年后出站留校,执教北大。1999年,他荣获中国青年地理工作者的最高奖项———青年地理科技奖。目前任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城市与经济地理系副主任、北京大学区域经济与人文地理学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导,兼中国区域科技协会常务副秘书长等社会职务。主要从事人文与城市地理、时间地理、社会行为地理等学科研究,出版专著、译著及主编著作6部,完成或正在主持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薛建团曾是会宁县1994年理科高考状元,飞入清华园的他毕业时留校,从事过团委、宣传部工作,目前负责甘肃招生。据他统计,改革开放以来,会宁县年年有俊才登科,加上研究生、博士后,考入北大、清华的会宁学子总数达上百人,完全可以编个连,这是甘肃人的骄傲。
虽身处京城还是常为家乡发展出谋划策
虽然身在北京,但柴彦威与家乡的联系不断,作为兰州市聘请的专家,柴彦威参与了兰州第四版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兰州市发展定位研究、兰州市及兰州新区产业发展规划。
他认为,兰州发展拥有两大优势,一是从国家层面看,能源战略地位重要,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度发展,能源对外依赖度增大,今后从中亚地区输入油气资源,并经兰州转往华南、西南地区,兰州作为能源输送、中转的战略地位日益重要,甘肃省提出在兰州新区建设石油化工基地符合发展趋势。另外,从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城市发展角度看,兰州的区域中心城市地位也要加强,工业出城入园后,腾出的空间可强化服务业,城市承载服务、物流、居住、金融等更多城市功能得到加强和充实。
由于是家乡人,来兰州机会较多,兰州城市发展和面貌改变也是柴彦威所关注的。“说真心话,黄河风情线持续建设已产生了很好的城市美化效果,再加上近年的大气污染强势治理,一个漂亮的山水城市面貌更加得到外地人认可。”柴彦威如此表示。薛建团自2004年代表清华大学在甘肃招生以来,已经有400多名甘肃学子被他领进校门。这期间,他每年都与《兰州晨报》有合作。他表示,希望在本报等媒体的宣传下,让更多的家乡青年了解清华、北大,并努力走进北大、清华,成就人生梦想。
主持“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经过多年的研究深钻,著书立说,摔打磨练,柴彦威很快在业界显示出自己的实力和权威性,目前已是中国地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曾主持北京市、吉林市发展规划,辽西城市群发展规划、承德市智慧型城市规划,以他为课题负责人代表北京大学,并与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清华大学联合承担的“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之课题“城市居民时空行为分析关键技术与智慧出行服务应用示范”目前已取得很大进展。
谈起交通部“智慧出行”项目,柴彦威认为,这是以人本城市和信息城市有机结合的智慧型城市,国家投入大,也是国内欠发达地区迎头赶上所必须采取的机会,越是落后越要强化信息化发展。比如,基层乡镇实施信息化后,可以把当地农产品以较高价格卖出去,把外地产品以较低价格买进来,同时避免伪劣产品流入,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也满足了民众的精神生活享受。 “我已经50岁了,有效工作时间也就10多年,感觉当前最需要做的是培养后继人才,下一步,首先要抓好博士研究生培养,其次抓好学科活动交流,已计划编写《城市空间·行为·规划》,每年出3-5本,争取在10年内出版30余本。”柴彦威如此谈起今后打算。同时,他还受聘为青海大学客座教师、专注为西北培养人文地理方面的人才。


1楼2014-03-19 12:02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