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小说吧 关注:55,269贴子:314,683

儒家的传说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祭天,惯例也


IP属地:阿联酋1楼2013-09-15 20:53回复
    儒家之文化,博大而精深,枝繁而叶茂。后生小子,何能概览?且述其起源变迁之传闻于下……


    IP属地:阿联酋2楼2013-09-15 20:57
    回复
      2025-08-08 02:19:5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一般来说,一种意识流派发展到既有哲学意味,又有宗教意味的话,它一般总是能包括几个部分内容。首先,包括对个人道德上的要求;其次,包括政治上的举措;第三,包括在学术上的研究。世界上的各种流派,莫不如此。而儒家作为其中之一,也是一样的。儒家的“修齐治平”就是这些要求的体现。I


      IP属地:阿联酋3楼2013-09-15 21:03
      回复
        儒家虽然尊孔子为圣,但是儒并不是从孔子开始的。儒最早是给人办丧事的礼仪官,应该说并非后世那么体面的士子角色。孔子最早也是从执意于“礼”开始的,所以说,称孔子为“儒”,并不是什么敬称。当然,孔子重新定义了儒,并由此阐发了一整套理论,为儒成为儒家这一流派奠定了基石。从孔子开始,儒便不同了。I


        IP属地:阿联酋4楼2013-09-15 21:08
        收起回复
          大体而言,孔子理论的终极目标是达到“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老实说,这个作为最高理想,大体上和共产主义差不了太多……而为了达到大同,则于人必须要“仁”;但人心苦不同,要人人心怀仁义何其难也?所以为了达到人人仁义的目标,首先要好好教育大家,要“有教无类”;然后,在行为举止中,要用“礼”来规范大家。I


          IP属地:阿联酋5楼2013-09-15 21:19
          回复
            孔子所处的时代是东周时期,这时候的东亚和后来是大不相同的。那时,中国无论作为一个政治政权上的概念还是作为地域上的概念都是不存在的。当然,汉族也是没有的。当时在现在的中国地区,施行的是“封建”制的政权架构,而这个体系在秦灭六国之后就被打破了。当时的中原是由周王朝册封贵族为封建地主而建立起统治,其过程一般被称为“策名委质”。在两个互不统属的自然人之间,当且仅当发生这样一种关系时,他们便为君臣关系:那就是其中甲给予乙土地,而乙表示对甲的臣属;然后甲就把乙的名字记录在自己的文件上,称之为“策名”;而乙从此对于甲就负有服从其军事征召和礼节贡献的义务。值得注意的是,乙对于甲并没有经济上的义务,也就是说,甲不能对乙征税——这是相当关键的一点。I


            IP属地:阿联酋6楼2013-09-15 21:30
            回复
              当时的中国地区,大体上有三种身份的人:贵族、平民、奴隶。贵族其本身就是通过策名而成为贵族,其必然身负君臣从属关系;就是奴隶则不能拥有任何自由,必然也是隶属于某些人。最后,就要说到平民。他们没有土地,或者土地很少,不足以招徕家臣;而又暂时未得到贵族青睐,得到土地册封,确立君臣关系。于是,他们是自由的。在当时的政治逻辑中,不属于奴隶的人如果未经策名,则对于任何贵族都是没有义务的,也就对于贵族政权是没有义务的。孔子虽然出身于鲁国,但是由于鲁国没有给他册封,于是孔子对于鲁国也没有义务——这是符合当时的逻辑的,你没有给我什么,所以我也不需要给你什么——这是契约的概念。I


              IP属地:阿联酋7楼2013-09-15 21:39
              回复
                而当时这种社会现实也体现在孔子的理论之中,应该这么说,任何理论都不可能完全脱离当时的现实。孔子在论述其礼的概念时,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虽然现在人都认为其桎梏了阶级,但实际上,这条文中明确提到了对“君”的要求:君要做得像一个君,然后臣要像一个臣……孔子在其《论语·八佾》中指明“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对君臣都有所要求,体现了当时君臣关系的“契约”特色:没有一个人是生来就是君主的臣子,只有当接受了君主的好处——土地之后,才建立君臣关系;而反过来,如果没有土地,那么,就不好意思,君臣关系也就到此为止了。I


                IP属地:阿联酋8楼2013-09-15 21:46
                回复
                  2025-08-08 02:13:5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拿孔子的话来说,君对臣有礼(当然,这不是礼貌,而是礼法),臣就对君忠心服侍。反过来说,如果君对臣无礼,那臣就要不忠了。孔子便是这一条的身体力行者。在鲁国不得志之后,孔子立马走人,到陈、蔡、楚都去过。所以,说孔子的理论要让人愚忠,那不是事实。孔子所处的时代决定了孔子不知道为什么一定要忠于一个人,或者忠于一个集体;在孔子的时代,自由的君臣选择是一种司空见惯的事情。愚忠——孔子是不懂的。在孔子的理论里,契约是其先决条件,这是符合当时的现实的,这才是事实。I


                  IP属地:阿联酋9楼2013-09-15 21:52
                  回复
                    吾乃墨家巨子


                    来自iPhone客户端10楼2013-09-15 23:12
                    回复
                      孔子的“礼”强调君臣秩序,规范君臣的权力范围和行使权力的准则,有规则有惩罚,是具有法律性质的条文法,而不是只在道德层面进行规范的礼节。在鲁国国君和齐国国君见面的过程中,孔子就行使礼法,斩杀了齐国违反礼制的伶人。应该说,孔子的理论体系在政治上强调礼法,是有明确的政治要求的。但是,孔子的理论对于经济和民生则完全没有涉猎——这是儒家理论的先天不足。I


                      IP属地:阿联酋11楼2013-09-16 21:46
                      回复
                        在任何一个号称文明的国家,杀人都是犯罪,是恶的;而有组织的杀人,或者说战争,也是灾难。孔子处于春秋战国时期。在这个时期,诸侯相伐以扩大地盘;贵族相争以图谋权位。谋反、叛乱、战争时有发生。无论是是谋反还是战争,都是要死人的,因而都是有罪的、恶的。孔子于此时推行礼法,规范行为,使君臣各守其份,进而能脱离谋反战争的困扰,应该说,在当时是进步的、文明的。其君臣的等级分明、阶级森严,或者为现代所讥。但我们一定要注意到,当时的君臣关系不是确定的,君择臣,臣择君,自可随意。孔子的理论是在君臣份定之后的体系,结合当时的封建制度,也不能说是不自由的。I


                        IP属地:阿联酋12楼2013-09-16 21:54
                        回复
                          当然,由于当时各路诸侯都竞相争战以图霸;而诸侯内部如田乞,晋六卿之类实力贵族又始终在图谋克上。如果田乞遵守礼法,怎么能代姜氏为诸侯?所以孔子这套理论在东周是没有市场的。其注定颠沛流离,失意终身。孔子的理论在争霸过程中无甚用处,但当后世需要稳定统治时,他的理论就大大有用了……另外,孔子以闻道者为圣,而不是以贵族身份为圣。这也是其超越当时贵族血统论的地方。I


                          IP属地:阿联酋13楼2013-09-16 22:01
                          回复
                            支持个,什么时候弄个法家玩玩啊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3-09-16 22:23
                            回复
                              2025-08-08 02:07:5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先支持下,养肥了再杀 LZ出品必属精品……


                              IP属地:江西15楼2013-09-17 14:5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