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答案
1. B(文中并没有指出对弓箭、长矛和某些农具的使用,启发了先民们的思维)
2. B(因果倒置)
3. B(最初人们并不是为了“增添神秘感”,是后来发现的)
4.A
5.C
6.B
7.(1)王宪不愿意赴任,说:“我刚刚到中书台,怎么就这么急切的驱赶我呢?”
(2)刚好(恰好)皇帝醒悟道大同是重镇,不应该破坏,于是睡觉时慎重思虑这件事,战乱也就很快被平定了。
诗歌答案:
8.这首词表达了诗人因亡国被掳而生的无限忧愁之情。
上片写作者回忆玉京往昔的繁华景象:华丽辉煌的宫殿,管弦丝竹的升平之象,
下片词锋一转吗“花城人去今萧索”,直接道出了作者内心的悲凉,梦醒以后,忽然传来阵阵羌笛声,闻之不禁悲从中来,使他从梦幻回到现实,如今身受各种侮辱,南望汴京,怎么还忍受得住那《梅花落》的乐声来加深心灵的痛楚呢!
具体手法:上片乐景衬哀情,今昔对比,反差巨大,自然心生哀愁之情;
下片通过想象、梦幻和现实来表达作者被俘以后的愁苦之情,通过“羌笛 ”“梅花曲”从侧面衬托出作者因亡国而生的无限悲哀之情。
9.(1)汴京前后的对比:汴京原称“玉京”,当年何其繁华,如今已是“萧索不堪”,自然能引起作者的悲凉之情
(2)梦境与现实的对比:作者梦境中还是原来玉京那些歌舞升平,琼楼玉殿的景象,如今梦醒却在胡人的茫茫沙漠之中,两者形成鲜明对比,也衬托了作者内心的孤寂悲苦之情
默写是离骚:
1吾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2奈何取之尽缁铢,用之如泥沙,
3先天下人之忧而忧,后天下……
作文是关于自己的失败不能抱怨他人要认清自己这方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