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两个场景,每次经历的时候,都会让人感觉到一种丰盛,一种生活的动力。
一个是置身其中的菜市场。因为父亲是厨师,我从小就对各种食材熟悉且充满感情,尤其是花椒、大料、香叶、茴香等佐料,即使不用来做菜调味,单就是那样的捧在手心里闻一闻,那味道也是极诱人的。在菜市场里,东头有人卖蔬菜百果,西头有人买鸡鸭海鲜,中间有人卖三鲜干菜,那种你来我往的熙熙攘攘和论斤说两,映衬着各种食材的丰盛和充足,会让人觉得,民以食为天的“食”里实在有着大人生。食为舟,载着无数的饮食男女。
另一个场景,是从高处鸟瞰到的万家灯火。我最近一次看到这样的场景,是在台湾南投县的仁爱乡,就是电影《赛德克巴莱》中的雾社,那里是海拔两三千米的中央山脉分界处,巍峨的山巅密林里又不失溪流的柔美和秀丽。我住在山坡顶上一家叫做“英格曼”的民宿,在晚饭之前我到阳台上抽烟,那时太阳刚刚落山,山雾蒸腾,暮色四合,三面斜着的山坡上星辰般地点缀着黄黄绿绿的灯火,仰卧在这样安静的夜色中,不远处还能隐隐听到狗吠。
看到这样的灯火和夜色,你会想象那盏灯火背后的故事,桌子上饭菜的热气和香味,母亲正在呼唤里屋沉迷于游戏的小朋友吃饭,而父亲则驮着一天的疲惫刚推门回家;你会想象在这样的山坡上,有多少个这样的家庭,而在台湾,在中国,在全世界,又有多少这样灯火下的夜晚。这是一副壮美的人间景象,所有人都在生活那里找到了归宿,找到了动力。
俗话说,家有一老,有如一宝。我是喜欢跟老年人一起生活的,因为跟他们在一起,你会感受到那种扑面而来的、无所不在的生活气和地气,也许老年人出身于那样的传统,规矩和讲究会很多,会看不惯年轻人的种种,但你从他们的一粥一饭、一言一行中,能感受到生活本身的重量和质感,虽然只是一介升斗小民,没有英雄的热血,也没有理想家的心胸,你却能从他们身上看到一种安定和从容,生活就像墨水滴在宣纸上一样,缓缓地洇开去。
今天的年轻人,已经不懂得怎么从生活本身寻找乐趣和安静了,生活成了一种负累,成了我们寻找快乐和刺激的一种牵绊,在一个快和多占主导的世界中,我们没心思去好好做一顿饭,没功夫去写一页纸的字,没有时间去欣赏一次夕阳和彩霞,甚至不会在春天放一次风筝。最重要的是,今天的人已经不会生活了,已经不懂得什么样的生活是好的生活了。
在李安的电影《饮食男女》中,台北最了不起的名厨、圆山大饭店的大师傅老朱,老婆早早地去世了,他带着三个渐渐长大的女儿家宁、家倩和家珍,三个女儿在事业上各有天地,在情感上也各有归属,都性情各异,充满叛逆,跟老朱间会有一种隔膜和不自然。
而老朱每天做的,就是早上一早就把三个女儿喊起来上班,白天杀鸡、宰鱼,或清蒸、或红烧、或乱炖,做一桌子各种各样好吃的饭菜,等三个女儿回来围坐在一起吃饭,而他却几乎不怎么吃,因为他的味觉丧失了,吃什么都觉得跟吃粗茶淡饭一样。其实,这一家人的情感是单调的、苦涩的,而老朱则是在做菜的烹炒中,在女儿们的吞咽之间寻找归属。
加缪说,人生越没有意义越值得过。其实,生活本身确实没有意义,而我们要做的,是去给生活赋予意义,跟一顿饭、一根烟、一个人、一件事建立起一种关系和情感来。
我到台湾,到香港,在这样现代、国际的城市和地区,你会发现,其实并不是所有人家都是光鲜亮丽的,街巷里弄里不乏一些老旧的房屋和人家,但是在那种老旧中,你会觉得很亲切、很整洁,知道他们是用心过日子的。在一些偏僻的乡野之地,你也可以看到,很多老人家里也是这种破旧的整洁,桌椅开裂了还在用,衣服破旧了还在穿,墙壁上挂着风干的腊肉,屋子里收拾得井井有条,一餐一饭虽然不是精馔美味,但是却每一样都不乏心意。
他们都是凡人,都是匹夫匹妇的升斗小民,既没有远大的抱负和心胸,对理想的激情和热血也被渐渐冲淡,在平淡如水的流年中,他们把所有心血都用在柴米油盐上,放在衣食住行上,把日子当成他们的江山,把尘世的幸福当成他们的目标,这就是一种生活归属。
一个是置身其中的菜市场。因为父亲是厨师,我从小就对各种食材熟悉且充满感情,尤其是花椒、大料、香叶、茴香等佐料,即使不用来做菜调味,单就是那样的捧在手心里闻一闻,那味道也是极诱人的。在菜市场里,东头有人卖蔬菜百果,西头有人买鸡鸭海鲜,中间有人卖三鲜干菜,那种你来我往的熙熙攘攘和论斤说两,映衬着各种食材的丰盛和充足,会让人觉得,民以食为天的“食”里实在有着大人生。食为舟,载着无数的饮食男女。
另一个场景,是从高处鸟瞰到的万家灯火。我最近一次看到这样的场景,是在台湾南投县的仁爱乡,就是电影《赛德克巴莱》中的雾社,那里是海拔两三千米的中央山脉分界处,巍峨的山巅密林里又不失溪流的柔美和秀丽。我住在山坡顶上一家叫做“英格曼”的民宿,在晚饭之前我到阳台上抽烟,那时太阳刚刚落山,山雾蒸腾,暮色四合,三面斜着的山坡上星辰般地点缀着黄黄绿绿的灯火,仰卧在这样安静的夜色中,不远处还能隐隐听到狗吠。
看到这样的灯火和夜色,你会想象那盏灯火背后的故事,桌子上饭菜的热气和香味,母亲正在呼唤里屋沉迷于游戏的小朋友吃饭,而父亲则驮着一天的疲惫刚推门回家;你会想象在这样的山坡上,有多少个这样的家庭,而在台湾,在中国,在全世界,又有多少这样灯火下的夜晚。这是一副壮美的人间景象,所有人都在生活那里找到了归宿,找到了动力。
俗话说,家有一老,有如一宝。我是喜欢跟老年人一起生活的,因为跟他们在一起,你会感受到那种扑面而来的、无所不在的生活气和地气,也许老年人出身于那样的传统,规矩和讲究会很多,会看不惯年轻人的种种,但你从他们的一粥一饭、一言一行中,能感受到生活本身的重量和质感,虽然只是一介升斗小民,没有英雄的热血,也没有理想家的心胸,你却能从他们身上看到一种安定和从容,生活就像墨水滴在宣纸上一样,缓缓地洇开去。
今天的年轻人,已经不懂得怎么从生活本身寻找乐趣和安静了,生活成了一种负累,成了我们寻找快乐和刺激的一种牵绊,在一个快和多占主导的世界中,我们没心思去好好做一顿饭,没功夫去写一页纸的字,没有时间去欣赏一次夕阳和彩霞,甚至不会在春天放一次风筝。最重要的是,今天的人已经不会生活了,已经不懂得什么样的生活是好的生活了。
在李安的电影《饮食男女》中,台北最了不起的名厨、圆山大饭店的大师傅老朱,老婆早早地去世了,他带着三个渐渐长大的女儿家宁、家倩和家珍,三个女儿在事业上各有天地,在情感上也各有归属,都性情各异,充满叛逆,跟老朱间会有一种隔膜和不自然。
而老朱每天做的,就是早上一早就把三个女儿喊起来上班,白天杀鸡、宰鱼,或清蒸、或红烧、或乱炖,做一桌子各种各样好吃的饭菜,等三个女儿回来围坐在一起吃饭,而他却几乎不怎么吃,因为他的味觉丧失了,吃什么都觉得跟吃粗茶淡饭一样。其实,这一家人的情感是单调的、苦涩的,而老朱则是在做菜的烹炒中,在女儿们的吞咽之间寻找归属。
加缪说,人生越没有意义越值得过。其实,生活本身确实没有意义,而我们要做的,是去给生活赋予意义,跟一顿饭、一根烟、一个人、一件事建立起一种关系和情感来。
我到台湾,到香港,在这样现代、国际的城市和地区,你会发现,其实并不是所有人家都是光鲜亮丽的,街巷里弄里不乏一些老旧的房屋和人家,但是在那种老旧中,你会觉得很亲切、很整洁,知道他们是用心过日子的。在一些偏僻的乡野之地,你也可以看到,很多老人家里也是这种破旧的整洁,桌椅开裂了还在用,衣服破旧了还在穿,墙壁上挂着风干的腊肉,屋子里收拾得井井有条,一餐一饭虽然不是精馔美味,但是却每一样都不乏心意。
他们都是凡人,都是匹夫匹妇的升斗小民,既没有远大的抱负和心胸,对理想的激情和热血也被渐渐冲淡,在平淡如水的流年中,他们把所有心血都用在柴米油盐上,放在衣食住行上,把日子当成他们的江山,把尘世的幸福当成他们的目标,这就是一种生活归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