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那兔那些事儿吧 关注:1,108,008贴子:26,937,743

(转)腹黑的。。。。。流氓们(类小说)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转帖秋波媚媚在经济论坛的最新正文!
  地址;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develop/1/1166414.shtml
  278页
  -----------------
  正文


IP属地:上海1楼2012-12-21 20:15回复
      大英帝国的“大”被终结,才会出现第一次世界大战。虽然英国在一战后没被放倒,但其曾经所拥有的霸权是风光不在了。整个欧洲在一战后都很虚弱,英国要想重建辉煌,很难。但英国还是在努力。努力的成果:1925年时任英国财政大臣的丘吉尔把英镑恢复到了金本位制。英镑与黄金挂钩,美元再与英镑以1英镑兑4.86美元挂。
      英镑与黄金挂钩是英国想恢复英镑的霸权吗?国际流通货币的地位实际是与该货币在国际贸易总额中的被使用程度成正比的,英镑的霸权地位已不在时,难道丘吉尔想依赖自己的黄金储备来硬抬英镑的身价吗?
      一战前,1英镑能兑4.86美元。一战后,1英镑只能兑3.4美元。丘吉尔在1925年规定英镑兑美元恢复到战前的4.86水平,严重高估了英镑等于是低估美元。丘吉尔不是不懂经济,不是不知道英镑被高估的后果。英镑自抬身价就是要去贬值美元,英国是要赖自己欠美国的债。因为美国由一战前的欠欧洲国家36亿美元变成了一战后的欧洲国家欠他168.2亿美元。当然赖债只是最低目标。丘吉尔的险恶用心是对美国发动货币战。美国的发迹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富起来的美国是英国再次强大起来的直接障碍。阴谋美国是丘吉尔的本职工作。
      整个一战期间,资本为了逃避战火,大量的黄金都流入了美国。1925年,英镑恢复到了金本位制后,英国实际上是用黄金来偿还债务的,因为这样便宜。美联储因为大量的黄金流入到了美国而需要对应发行大量的美元来兑付。因为黄金的大幅度流入而引起的美元泛滥就是丘吉尔的这个货币战的基本原理。如同今天美元进入中国时,中国收了美元就要支付人民币一样,被支付的人民币就是印出来的。防止人民币超发后会引起通膨的办法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当年美国政府是靠发行大量的国债来吸收美元的多余的流动性的。美国成功了。为此,丘吉尔接着进攻。1927年的春天,英德法三国的央行行长到美国,要求美联储放松银根。这等于是要求美元自己主动贬值。又如同今天美国要求人民币升值一样。
      英国能在美联储放松银根中得到英国欠美国的钱的加速缩水。当然,更重要的还是去服务丘吉尔要发动的货币战。怎么说服美联储放松银根呢?这就全靠德国问题了。


    IP属地:上海3楼2012-12-21 20:16
    回复
      2025-11-12 14:55:1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德国虽然是一战的战败国,但由于主战区在法国,所以法国的损失很大。德国被开出了大割地大赔款的罚单,一战的结果也就算定了。德国并不是一战的唯一输家。实际上,参战的都是输家。一战穷死了整个欧洲。战后,以英法为主的国家开始与美国商量怎么还债的问题了。英法的思路就是不还,要把欠下的债直接清零了。美国肯定不干,这事就一直拖下了。此后,德国国内就出现了恶性通货膨胀。1923年的德国马克的购买力较战前跌落了150万亿倍。这是可理解的,因为割地失去了生产基地,赔款拿走了社会生产的利润,民不聊生当然就恶性通货膨胀了。这让英国很着急。因为,德国的倒下换来的是法国的丰满。这样发展下去,欧洲的大国将是法国,而欧洲之外还有美国。英国别说再次强大了,不被灭了就不错了。
        英国有意托德国,又要还债,,最后想了一个办法,把德国的战争赔款与英法欠美国的钱组合成了三角债。即,只有英法收到了德国送来的战争赔款,英法才有义务还钱给美国。但德国哪里来钱呢?这就请美国帮助了,让美国贷款给德国,德国就有钱支付战争赔款了。这个三角债的实质就是美国自己还钱给自己,而英法是把债务转给了德国。
        英法欠美国的钱,其中九成是欠美国政府的,即是欠白宫的。另一成是欠私人的,也就是华尔街的。如果美国同意这个三角债,美国政府是有风险的,因为德国如果停止了支付战争赔款,美国政府的钱就收不回来了。不过,好处也有。英国同意华尔街对德国贷款。只要德国政府不垮台,这个贷款是只赚不赔的。美国牺牲政府的利益也就是美国人民的利益去为华尔街代表着的资本垄断财团服务是太合理的事情了。因此,对于这个三角债,美国不傻,但还是同意了。
        1924-1931年之间,德国得到的外国贷款及投资为250亿马克,而同期德国偿还的赔款只有110亿马克(当时设定的偿还赔款总时间为66年)。这些钱,一半是华尔街提供的,另一半的大部份是伦敦金融城给的。是美元,英镑,法郎的金雨唤醒了德国军事工业。这也让摩根财团,洛克菲勒财团等垄断资本家成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实际发起人。而法西斯独裁实为这些垄断资本家集团内变异出来的极端反人类的独裁形式。
        要让美联储放松银根的开关实际是在英国手上。华尔街的资本因为已被英国引导着进入了德国,美元是否需要泛滥,以及泛滥多少都在于德国对华尔街放出多少债券。德国可以卖给华尔街各种名目的债券。或者以铁路运营权为抵押,或者以民生类税收为抵押,都能吸走美元。如同北洋军阀时期,北京政府就把盐税,烟酒税等作为抵押向美国借钱。而德国怎么设置债务由英国控制着。德国开出几个重量极的抵押债券,美国垄断资本家(还是摩根,洛克菲勒等)就需要想办法去筹集美元,然后买到这些债券转而逐渐控制住德国的国民经济,以便实现永久剥削。筹集的美元一定是从美国人民身上拿走的,而美元泛滥则是怎么拿走的第一步。


      IP属地:上海4楼2012-12-21 20:17
      回复
          1929经济危机的来龙去脉!
          +++++++++++++++++++++++
          美国统治者利用股票市场把凭空攒出来的股票或者被严重高估的股票卖给美国人民以换取美元之后再转投入到德国。德国为这些美元付利息。美国统治者手持对德国投资本金的市值以及由此带来的真实的美元利息再去支持美国的工业。这就能推动美国工业的加速前行。人人有工作,有钱赚的社会又有大量的可供消费的,就算消费不完也可以卖到欧洲去的商品。这就是所谓的柯立芝繁荣的核心。当然,一切都只是假设。一旦美国人民的手上的美元都被骗光之后,股票价格也就自然的被打回原形了。因为美元没了,股票价格被严重低估时也不会有人买入。这就是引起1929年美国股市大崩盘的基本面。启动这个大崩盘的是1927年的美联储放松银根。放松的手段是降息,以及回收国债倒出美元。策画者当然是丘吉尔,其目的是对美国实施货币战,残废美国后,英国就又能重回霸主地位了。


        IP属地:上海5楼2012-12-21 20:17
        回复
            为了最大限度的活跃交易,筹集美元。1928年,美国金融业居然发明出来了保证金。券商在这时都兼职成为了银行的放贷员。客户买股票最低只需要支付所买股票的1%,余下99%由券商负责去银行借来。当然,借贷成本是客户支付的。由于美元已经泛滥,贷款买股票没障碍。因为这时的美国股票市场是以美国统治者需要从中筹钱为基本面的,所以美国统治者做多指数是一定的。只要能涨,保证金方式的做多股票都会疯赚,这又会引来更多的人去参与这个疯狂的游戏。市场疯狂后,美国统治者当然不是靠赚差价来筹钱的,而是靠大面积发新股。只要市场够热,股票再多也不愁卖不出去。美国统治者就能从美国人民手中把美元收来,并源源不断的投资到德国去了。
            这是美国统治者与美国人民玩的游戏。只要别太过了,关键的时候给予适当的控制,游戏就能玩的时间长些,游戏结束后的痛苦也能小些。那美国对欧洲事务的介入就将完美了。问题就在于美国只管点火,看着火越烧越大,就是控制不了。把整个青山都烧了,哪里还有柴来供以后烧啊!
            保证金疯了股票,这就让商业银行不务正业了。商业银行不再关心实体经济,而是全面投入到钱生钱的梦幻里。美联储给商业银行的美元收5个点,商业银行把美元贷给市场人士去交易股票收12个点。一时间,全世界的美元,包括上海的,都回流到美国,要放贷给市场人士,帮助他们操作保证金的股票。
            商业银行的混乱直接导致了拆借市场的混乱。1928年的美国金融市场的混乱初期是商业银行的混乱,但总体上,满足保证金方式交易股票的贷款资金的来源还是商业银行。商业银行的美元是美联储放出来的。因此,到底有多少美元参与了保证金交易还是能统计出来的。随着混乱的深入,商业银行开始认为把美元贷给市场人士去交易股票收12个点,赚的并不多。所以大量的美元开始从美联储流入到商业银行后转到了拆借市场,然后才到股票市场。如果商业银行的美元一年内在市场中能重复利用2-3圈,拆借市场至少乘以10倍。1928年的美国金融市场的混乱发展到强盛期时,是拆借市场能提供的资金已大于商业银行的。这就让美联储无从监管美元的流向,也不知道有多少美元在市场里起着作用。而市场人士用保证金交易股票的贷款来源多转向了拆借市场。当股票行情紧张时,短期拆借利率会升到20%。


          IP属地:上海6楼2012-12-21 20:18
          回复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美国统治者为了投资德国而想介入欧洲事务的战略在操作中,从美国人民身上把美元拿走时,美国统治者自身腐败透顶。同时,也是经验不足。
              美联储自己印刷美元发给商业银行后,又指挥商业银行去支持拆借市场里的美联储马甲。拆借市场这种非金融机构行使着金融机构的权力,只能是金融机构自己作的案。美联储不但用马甲控制着拆借市场,还手持着拆借市场的资金资源去直接交易股票。结果当然是股价的多空反复无常到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的境地。靠股票赚钱太容易了,银行人员利用职务挪用资金去交易股票是很正常的。有的银行在后期居然发现,因为各部门都挪用资金,索性大家就联合起来干。发疯的结果是:崩盘开始后,原本在帐上的钱也早就被股市烧光了。媒体黑嘴,联手做庄,几百年不变的老套路。裁判直接踢球,没有公平只有腐败。自己腐败当然也就不可能去监管下面了。监理机构不是形同虚设而是共同作案。所有问题到最后,只能大事化小,小事化无了。
              经验不足主要表现在对如此透支价值的行情的后果了解不深,对腐败的广度与深度没有足够的预期。这并不是不知道要出事,而是知道要出事,不知道出多大。知道有腐败不知道已找不出干净的了。经验不足还表现在当金融的危机影响到社会稳定时,社会的各项资源接不上。这里最主要的是粮食供应。经验不足是否包括了美国对丘吉尔发动的货币战争的认识呢?不知道。
              这一场,丘吉尔是胜利者,但美国是输给了自己不识“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这句话。美国内部的腐败源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结构,这样的结构让美国社会不可能做到“不可胜在己”。所以,战必败,败必溃。


            IP属地:上海7楼2012-12-21 20:18
            回复
                1929年8月9日,美联储将利息提高到6%.
                抑制投机的收缩银根是正确的。市场病了,需要吃药。但如此超预期的收紧银根就不是治病了,而是直接要了市场的命。问题还是腐败。美联储一边给市场开药方,另一边就去放空市场了。市场跌了,美联储的马甲放空股票又赚了。看上去药方是对的,因为市场从此不涨了,但结果是市场不但涨不起来了,更是跌到断气了。因为超预期的收紧银根后,商业银行对拆借市场的支持将直线下降,短期拆借利率爆涨。只要股票有少许的下跌,保证金交易的多头就会被要求追加保证金。当大家在社会中融资补保证金时会突然发现,原来市场里早就没钱了。然后就是暴仓,再然后就发生了逃离股市的踩踏灾难了。如果市场中的钱只是被市场人士赚走了,那当股票跌破价值之后,市场人士会自然的出手买便宜货。可是,市场中的钱都转去了德国,这些市场人士手上只有德国文字的债券。这里也就没人能救了。
                查看相关档案,历史会告诉今天,1929年时,有哪些人因为精准的放空股市而大发横财。这些人都是商业银行的领导者或者是所谓的投资大师,实际都是美联储的关系户或者马甲。他们会和你讲,擦鞋的鞋童居然向他推荐股票,所以他就放空股票了。“信春哥,得永生”。


              IP属地:上海8楼2012-12-21 20:18
              回复
                我插


                来自手机贴吧10楼2012-12-21 20:19
                回复
                  2025-11-12 14:49:1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我再插。受孕吧


                  来自手机贴吧12楼2012-12-21 20:20
                  回复
                      1933年,富兰克林? 德拉诺?罗斯福上场了,这是美国历史上唯一蝉联四届(第四届未任满)的总统。罗斯福上来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后来蒋介石也效仿的金圆券。罗斯福要求美国人民把手中的黄金都换成纸币,所有以黄金为支付手段的合同都无效。罗斯福还规定黄金不可以流出美国。同时,罗斯福还在国际市场中做多黄金。当然,对应的也做多白银。
                      美联储成立于1913年。从成立到其机制全面成熟是需要时间的。大萧条时期,是美联储在全美国抢实权,建立绝对领导地位的机会。所以,美联储在这时期只添乱。他提高利率,阻碍投资,导致了美元的供应缩减了三分之一。挤兑风潮让1400多家银行关门。当罗斯福把黄金都收到政府,并利用国际市场去做多黄金而抬高了自己的市值后,美国社会因为美联储的紧缩,以罗斯福为首的美国政府事实上就变成了美国社会中的最富有的财团。
                      1933年,罗斯福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规定各行业企业指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规章,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等,以防止出现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从而加强政府对工业生产的控制和调节。这个法在实际执行中变成了行业龙头企业以行业组织之名对全行业实施垄断的法律保障。垄断企业都对本行业制定了从工人工资,工作时间到商品最终售价等等的全方位限制。这就掐死了大量的中小企业。因为按《国家工业复兴法》的规定,中小企业的用工成本需要与垄断企业的一致,而商品售价也要一致。中小企业只能去死。如果胆敢降价促销,这就是反抗《国家工业复兴法》。下场不是罚款就是坐牢。


                    IP属地:上海13楼2012-12-21 20:20
                    回复
                        居然会有干洗店的小老板因为洗了一套衣服,比《国家工业复兴法》规定的价格少收了5分钱就要求罚款15元。当事人三天内没缴纳罚款后坐牢了。还有一个熨衣服的也少收了5分,因为他嘴硬,除了坐牢还附送了罚款100美元的特别待遇。
                        美国统治阶级起初认为《国家工业复兴法》是罗斯福站在民主党的立场上消灭共和党,后来逐渐发现,被《国家工业复兴法》糟蹋的企业也有不少是民主党的。罗斯福自己虽然是民主党的,但他的《国家工业复兴法》是对所有非其个人的关系户的对像的全面封杀。1935年1月,美国最高法院以8比1的票数,宣布罗斯福的《国家工业复兴法》违宪。罗斯福因此与最高法院结下了梁子。
                        《农业调整法案》是罗斯福颁布的另一个折腾美国社会的工具。这个法案的背景是美国社会的粮食危机。不过,这个粮食危机是粮食太多的危机。因为美国人口有限,而美国这块土地又太肥,一战以及一战之后,美国产的粮食都输出到了欧洲,随着欧洲战后的恢复生产与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欧洲停止了购买美国粮食,美国粮食就产能过剩了。粮食多了,粮价就低。《农业调整法案》的主要内容就是提高粮价并付钱给农民让农民休耕,而支付给农民的费用由粮食加工企业支付。
                        《农业调整法案》在操作过程中,农民应该怎么休耕,休耕怎么拿补贴,拿了补贴政府怎么监管,粮食加工企业怎么交税,如何监管等等,进入了全面混乱。因为这事由农业部部长一人负责,其权力也就大到了天上。能力低下与腐败透顶,滑稽的事就多了。
                        农民休耕了荒山得到了补贴,休瘦耕肥也有补贴,彻底假休耕一样有补贴。农民在《农业调整法案》之后神奇的因为不劳动而增加了收入,结果当然是因为有钱了而偷着加种。这能从1933,1934年的化肥销量猛增中看到真相。农业部随之大量招买人马来检查农民的真实休耕情况,并下死命令要求严控某些产品的生产。然后,被严控生产的对像直接变成了不生产,以后就只能依赖进口了。比如棉花,黄油,牛肉,猪肉。
                        粮食在事实上是超产了,却因为《农业调整法案》而要贵卖。农业部的机构膨胀以及粮食加工企业通过交税的渠道付给农民的补贴又使已经是高价的粮价更高。最后当然是消费粮食的人来承受一切。问题是谁不吃饭?《农业调整法案》折腾了美国两年后,不了了之了。


                      IP属地:上海14楼2012-12-21 20:21
                      回复
                        等审核


                        IP属地:上海16楼2012-12-21 20:23
                        回复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指在1928年至1932年,苏联共产党和政府为摆脱苏联落后的农业国面貌而实行的大规模有计划的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按照预先编制的详细计划建设的开端,同时也是人类大规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开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使苏联开始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苏联初步建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物质基础。
                            1934年1月召开的联共(布)第十七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1933~1937年)。1936年第二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1937年该计划超额完成。苏联在二五期间,高速进行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同时农业集体化的完成,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社会主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1937年苏联的的工业总产值占世界的10.6%,仅次于美国。超过德国、英国、法国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已取得了彻底胜利,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成为苏联社会的经济基础,公有经济在国民经济的比例占到99.8%。


                          IP属地:上海18楼2012-12-21 20:24
                          回复
                              英法很清楚,眼前的一切就是《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这个苏德联手统治欧洲大目标的开局表演。但战火到此还是围着苏联在烧,英法仍存幻想。他们想探明德国的真实意图,便想利用苏联入侵芬兰失利的机会,要派出英法联军到瑞典,以支持芬兰人民的反侵略为借口进攻苏联。这能表现出整个欧洲资本主义世界对苏联的进攻已完成了两线做战的布局,希望并暗示德国去对苏作战。可惜,苏德支持瑞典中立,瑞典拒绝了英法。英法也就知道好日子到头了。
                              苏德在1940年上半年分别解决了芬兰,丹麦,挪威。这已是杀到英法门口了。此间,英法做了些反抗,但都失败了。英国,还损失了一艘航母。
                              1940年5月,德军占领了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北部。接下来就应该是去占领英法了。这时,德国对英国提出了接近于让英国投降的德英间的单独的和平协议,中间人是意大利,谈判地点在罗马。英国不从,就制造出来了德国会先攻打英国的假象。为此,法军最高统帅部对德军的主要突击方向做出了错误判断,结果是法军被迅速击溃,法国投降。
                              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离奇故事之一出现了,这就是敦刻尔克大撤退。英法联军40万人被德军赶到了只有万余居民的小港,敦刻尔克。此处极易受到轰炸机和炮火持续攻击。在这种求生不得的环境中,英法联军居然不准备背水一战而选择了撤向大海另一面的英国。突然,德军也暂停了进攻,放任英法联军撤走。结果还居然是撤出了近34万人。英国首相丘吉尔在随后对此撤退发表的演讲中提到“德国人拼命想击沉海面上数千艘满载战士的船只,但他们被击退了,他们遭到了挫败,我们撤出了远征军!”真是德国人被挫败了吗?丘吉尔与希特勒之间的默契,只有他们自己知道。这样的默契在马上开始的德国入侵英国的过程中再次被应用。法国投降后,希特勒对英国开始了代号为“海狮”的进攻计划,面对三面被围的英国,刚闪电战拿下法国的德军居然前进不了,稀稀拉拉的摸了近一年后,“海狮”被中断。
                              在“海狮”计划实施期间,德国分别又解决了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斯洛文尼亚,希腊。而苏联则收编了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立陶宛。苏德各自的势力范围开始犬牙交错。这时,德国的西线还在稀稀拉拉的“海狮”,而东线,即苏德之间,已相当紧张了。又一件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离奇故事发生了。
                              1941年5月10日,纳粹德国第二号人物,第三帝国的副元首,鲁道夫?赫斯,单独驾驶飞机突然来到英国,跳伞着陆。纳粹头目“单刀赴会”,令世界震惊,斯大林坚信,赫斯是希特勒的秘密使节,墨索里尼怀疑德国三心二意,希特勒则对此百般辩解,骂赫斯“精神失常”;连英国首相丘吉尔也莫名其妙,称其言行是荒诞的。这事还没结束,再一件离奇故事发生了。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以事先拟订好的一份代号叫“巴巴罗沙”的计划,出动190个师,3700辆坦克,4900架飞机,47000门大炮和190艘战舰。军分三路以闪电战的方式突袭苏联。
                              故事的离奇不在于打,而在于怎么打。欧洲的两只大野兽打起来,那动静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准备之充分是可理解的。但德国居然要发动闪电战来拿下苏联。闪电战就是出其不意的多打少,强打弱。这样的话,德国的飞机,坦克,大炮,战舰,军队人员要绝对大比例的超过苏联。这么巨大的运输量又要做到不让苏联发现以满足闪电战需要的出其不意,完全不可能。而事实上,德国的闪电战还差点成功了。并且,发动战争的很早以前,德国要攻打苏联的情报就已如雪片般的通报到了斯大林。情报之精准如同回放事情的经过,通报者的级别之高,高到了包括美国总统,英国首相。给一个能解释一切的理由,那就是“斯大林被希特勒骗了!”


                            IP属地:上海20楼2012-12-21 20:35
                            回复
                              2025-11-12 14:43:1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是什么把斯大林被骗的解除了海陆空三军的边防武装,战斗力如同虚设?还是要回到《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此条约的一个阶段是1939年3月开始的英法苏三国联盟谈判,那《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起点就在此之前。而德国能被解除一战后的限制是慕尼黑协定。所以,《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应该是1938年9月到1939年3月间被提起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之后,苏德立即瓜分了波兰,因此,此条约中另附的真秘密则应该是苏德怎么分享全欧洲的具体分配方案与实施计划。德国最害怕的永远是东西两线的同时作战,德国入侵苏联时害怕英国出击德国,而德国入侵并占领法国时同样也害怕苏联出击德国。德国能完全放心的占领法国,只能是与苏联事先计划好的。
                                稀稀拉拉的“海狮”与苏德各自的势力范围间的犬牙交错的形态说明了苏德间的协议仍在途中。也就是说,波兰版的慕尼黑协定后再一个版本的慕尼黑协定已在路上。虽然《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中另附的真秘密可能永无见天之日,但对当时的各种碎片信息进行整理后会发现,苏德的下一个目标是瓜分土耳其与英国。
                                土耳其对苏联来说,过去现在未来,永远都是需要侵入的对像。土耳其版本的慕尼黑协定将是波兰版的继续。德国与苏联商定,德国将从土耳其的东西两线同时发动进攻。战争打起来后,苏联则通过乌克兰经黑海,由北向南入侵土耳其。这个计划中,德国在土耳其的西线是通过保加利亚与希腊的德意联军组织进攻,而东线就需要苏联配合了。德国要借苏联的领土把德军经高加索地区送入中东,也就是土耳其的东线。这当然是骗苏联的。骗的目的,是德国想扭曲苏联对自己调兵的判断结果。按协议,德国在行动时能在没有阻拦的情况下直接进入苏联境内。
                                苏德分享全欧洲的具体分配方案是在苏德两国原有基础上以柏林,莫斯科的纬度为分割线,高纬度的归苏联,低纬度的德国拿走。所以,波兰是平分,土耳其是德国拿得多,苏联只是要拿下土耳其的黑海沿岸以图全面控制黑海。少分了土耳其是因为苏联要多得到些英国。英国对苏联的意义就不是黑海这么小的了,而是涉及到北海,挪威海以及大西洋。作为德军借道苏联的利益交换,苏军需要借道波兰,德国,到达进攻英国的前线,与德军一同加深对英国的三面合围并择机侵入。为了防止苏德军队各自在对方境内有别的企图,双方约定,人与武器分开运送。


                              IP属地:上海21楼2012-12-21 20:3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