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要论述2011年中国西部散文排行榜
口凌一
西部散文,并非一个简单的区域划分,它不仅包括着西部的自然景观和原生态风情抒写,更包含着西部的人文气质以及生命在逆境苦难中的奋发向上之力,而这种人文情怀和不屈的奋斗精神是与人类的命运处境和历史进程共通的,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西部”的限定语只是为了突显一种文化特征和地域特征,但它的内在实质是人在自然和社会的双重界限下的生存境况描写和生命感受的表达。如同从苍穹下望的柳叶溪流、刀锋河川、丝绸江水终归汇集于海洋之中。
在我看来,散文是分化的诗歌,散文家是高山上走下来的诗人。散文的宫殿尽头摆放的一定是诗歌的宝座,这座宫殿持有的双翼或许是小说和戏剧。但不管如何,它们抵达的共同境地是诗意和生命。凡是入选2011年中国西部散文排行榜的作品在内涵上或直接或间接都抵达着这一核心,并展现着中国西部的雄浑粗粝性格和奇异沧桑地貌以及西部人民的豪迈气概和风俗民情。
其中李光彪的《这方水土长歌谣》以对彝族红土高原牟定民间歌谣的历史考证以及由左脚调所带来的文明文化变革为题旨,展现出彝族牟定人民的热情和智慧,传达了一种西部人特有的豁达的爱情观,淳朴的生活观和幽默诙谐的世界观,使得苦涩的特定年代枯枝上结满了蝴蝶和蜜果,并使我们对原生态文化也可以给人民带来营养滋润有了一种更深刻地认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地域唱一方调,一方民族舞一方蹈”的民族特色和彝族如雨滴开花的菌落使人无限向往。
使人倍感亲切和敬佩的是高宝军的《陕北汉子》,倒不是文章具有的写作技巧和绝妙构思,而是该文所彰显出来的陕北人特有的彪悍气质,魁梧身材和顽强生命力。“娃娃活不活,全看天照应”。但大自然的淘汰法则所过滤留下的陕北汉子并非只是一味地使用蛮力,他们有的智勇双全,有的智慧过人,当然也有“熊汉”。文章细致的对陕北汉子进行了分类,其实何尝不是对人的现实划分,四种人在时代的演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中互相转化着,此文也道出了人在尘世的奔波处境以及对为人处世的高度概括,但仍不变的是陕北人的威猛结实的体魄和那耿直厚道的秉性。
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一般显现;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
这是美国诗人埃兹拉·庞德的意象派代表作《在地铁车站》。也许人是会动的树木,只是绿叶落尽,花蕾隐退,而且春天不再来临。当然余继聪的《幸福的庄稼》里的隐喻并没有庞德的阴郁气息那般凝重和社会氛围影射,而且不是为了简单完成一种两物之间的关联和视觉转换,而是对人的本真状态和自然属性给予了深度观照,我们都是一棵棵多么幸福的庄稼或者野花野草,文章开篇就给出了明确主旨:我们生而为人需要地气,需要扎根于大地母亲的怀抱。那些在城市中匆忙穿梭和奔忙的人群精神萎靡颓废,孤独感在此以一种“生活在别处”的反调出现,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然而在他乡久置之后最后还是要实现精神的返乡和身体的回归。作者也曾想在城市扎穿水泥地面深深把根须扎进广袤厚实的泥土里,这都显示出作者作为一个人的某种意识觉醒和不局限于在社会层面的思考,文章虽然表述有繁复之意,但通体仍旧散发着淡淡的哲学光芒,像是神灵显现时刻的雕像。
“梦像江南荔枝那样的红润和香甜。梦是一幅西方印象派的模糊而神秘的风景画。梦是绿色的草原上一条由近及远的小路”。 史小溪的《延河远去的延河》是独显生命意识和强烈的生存意识的作品,它不同于哲思性的作品和具有地域文化和历史文化标识的作品,但是却传达了一种生命哲学和黄河分支延河所孕育的智慧和品格,在那样动荡的年代里,他仍旧坚持对美的追求和考察,怀想故乡的河流能给他带来精神的安慰和对恨的心理结构的消解。
“故乡的河,该有多少梦:在河畔吹柳笛儿;在河川挖苦菜,掏野小蒜,掐蒲公英花;在河谷点南瓜籽,摘红脸蛋青杏,割黄灿灿的糜谷……”这些世俗层面上的简单记忆却是人处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一种最原始本真纯朴的纠正,使人的精神意志导向正确之路,并获得一种人生底力和面对苦难的抗争底气。而那段外祖父所讲述的《西游记》故事正是和史小溪此后的生命历程和生活道路有着预言式的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