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解释了一下我的措辞含义之后,让我回到最初的问题:为什么中文这么TM难?
1. 因为书写系统很不合理
优美,复杂,神秘……但是莫名其妙。像很多中文学习者一样,我一开始就是被这些汉字所吸引的,它们肯定是世界上最迷人的字符之一。你学中文越多就就越发现汉字的让人上瘾的魅力。中文汉字的学习可以令人痴迷一生,很快你就每天一滴滴地从汉字的海洋中积累成癖,徒劳地试图建立一点储备,靠着那漏水桶一般的长期记忆能力。
汉字的优美是不容置疑的,不过当中国人意识到普及识字的重要性时,有一点就很明显了,这些表意文字有些像裹足小脚——可能有些恋物癖喜欢这些小脚,可是它们在日常中并不实用。首先,要学会基本识字要求的汉字就已经是不可理喻的难了。“相对什么而难?”有人可能会再次发问。答案很简单:相对西班牙语,希腊语,俄语,印地语,或者任何只需要最多几十个符号就能完成书写的“正常而理智”的语言。 John DeFrancis在他的书The Chinese Language: Fact and Fantasy中提到,他的中国同事估计让一个说普通话的人学会读写三千个汉字需要七到八年,而他的法国和西班牙同事估计他们的母语要达到类似水平则是只需一半时间。自然的,这些估计很粗糙,凭印象而已(比如什么算“类似水平”就没说清楚),不过其中寓意是显然的:中文书写系统在绝对程度上比字母书写系统更难学习。在中国,就算是吸收能力处于顶峰的小孩子,他们学起汉字来也比其他国家小孩学习其他文字更费劲。所以想象一下已过青春期的,学习相对缓慢的外国人学习者(比如我)经历的困难吧!
大家都听说过中文很难是因为需要掌握巨量的汉字,这一点千真万确。好多畅销书和文章中淡化了这一困难,说什么“尽管中文拥有(10000,25000,或者50000。来,您选个数字)个不同的汉字,你其实只需要学习大约2000个就能读报了”。这是瞎掰。我学习了2000个汉字的时候并不能顺利地读报。我常常每看一行就得查几个字,之后还得冥思苦想文章的意思。(我假定读报中“读”的意思是“阅读并且能基本理解文章意思,而不需要查几十个字先”,不然的话这个说法就没什么好讨论的了。)
这个神话广泛流传,主要因为当考虑出现频率时,任何报纸中超过95%的汉字都是在最常用的2000个汉字之中。但这样的数字并没告诉你其实还有非常多的由这些熟悉的汉字组成的陌生词汇。(比如说,在英文中知道“up”和“tight”并不意味着你也知道“uptight”的意思。)(译者注:猜猜看uptight什么意思?)而且,所有学过任何语言的人都知道,你常常明白每个词儿的意思,但就是不懂整段文字的含义。阅读理解可不是整明白一大堆词儿的意思就行了,你还得搞清楚这些词儿和其他词汇在很多不同语境中如何结合使用。此外,很明显,即使你认识一段话里95%的汉字,剩下的5%也常常恰好是理解文章最需要的部分。一个非英语母语的人读到“JACUZZIS FOUND EFFECTIVE IN TREATING PHLEBITIS”这条新闻标题时如果不知道什么是“Jacuzzi”或“phlebitis”,那他也基本上搞不清这句话什么意思。(译者:jacuzzi是一种按摩式浴缸;phlebitis则是静脉炎。)
阅读的困难在学习中国的圈子里是个恼人的问题。我们汉学家们中有多少人敢在大家面前站出来,大声阅读一段随机挑选的文字呢?然而自卑情结或是怕丢脸的心理让很多教师和学生不自觉的变成了某种无言的共犯:每个人都假装好像学习四年中文之后,勤奋的学生就应该能飕飕地阅读从孔子到鲁迅的任何作品,只是偶尔停下来查一些烦人的低频率汉字(当然,用的还得是中中字典)。其他一些人呢,当然对困难的存在就更诚实些。有一天一个学了中文十年以上的同学跟我说,“我的研究被一个问题阻碍着,那就是我还是不能阅读中文。读两三页书要花掉我好几个小时,而我甚至不能略读来节省些时间。”要是一个学了十年,比如说,法国文学的学生这么承认,那可真是令人惊讶。然而我在同侪中常听到此类评论(至少在那些放松的时候是这样,比如喝了太多青岛啤酒,开始哀叹论文的工作进度多么缓慢……)
1. 因为书写系统很不合理
优美,复杂,神秘……但是莫名其妙。像很多中文学习者一样,我一开始就是被这些汉字所吸引的,它们肯定是世界上最迷人的字符之一。你学中文越多就就越发现汉字的让人上瘾的魅力。中文汉字的学习可以令人痴迷一生,很快你就每天一滴滴地从汉字的海洋中积累成癖,徒劳地试图建立一点储备,靠着那漏水桶一般的长期记忆能力。
汉字的优美是不容置疑的,不过当中国人意识到普及识字的重要性时,有一点就很明显了,这些表意文字有些像裹足小脚——可能有些恋物癖喜欢这些小脚,可是它们在日常中并不实用。首先,要学会基本识字要求的汉字就已经是不可理喻的难了。“相对什么而难?”有人可能会再次发问。答案很简单:相对西班牙语,希腊语,俄语,印地语,或者任何只需要最多几十个符号就能完成书写的“正常而理智”的语言。 John DeFrancis在他的书The Chinese Language: Fact and Fantasy中提到,他的中国同事估计让一个说普通话的人学会读写三千个汉字需要七到八年,而他的法国和西班牙同事估计他们的母语要达到类似水平则是只需一半时间。自然的,这些估计很粗糙,凭印象而已(比如什么算“类似水平”就没说清楚),不过其中寓意是显然的:中文书写系统在绝对程度上比字母书写系统更难学习。在中国,就算是吸收能力处于顶峰的小孩子,他们学起汉字来也比其他国家小孩学习其他文字更费劲。所以想象一下已过青春期的,学习相对缓慢的外国人学习者(比如我)经历的困难吧!
大家都听说过中文很难是因为需要掌握巨量的汉字,这一点千真万确。好多畅销书和文章中淡化了这一困难,说什么“尽管中文拥有(10000,25000,或者50000。来,您选个数字)个不同的汉字,你其实只需要学习大约2000个就能读报了”。这是瞎掰。我学习了2000个汉字的时候并不能顺利地读报。我常常每看一行就得查几个字,之后还得冥思苦想文章的意思。(我假定读报中“读”的意思是“阅读并且能基本理解文章意思,而不需要查几十个字先”,不然的话这个说法就没什么好讨论的了。)
这个神话广泛流传,主要因为当考虑出现频率时,任何报纸中超过95%的汉字都是在最常用的2000个汉字之中。但这样的数字并没告诉你其实还有非常多的由这些熟悉的汉字组成的陌生词汇。(比如说,在英文中知道“up”和“tight”并不意味着你也知道“uptight”的意思。)(译者注:猜猜看uptight什么意思?)而且,所有学过任何语言的人都知道,你常常明白每个词儿的意思,但就是不懂整段文字的含义。阅读理解可不是整明白一大堆词儿的意思就行了,你还得搞清楚这些词儿和其他词汇在很多不同语境中如何结合使用。此外,很明显,即使你认识一段话里95%的汉字,剩下的5%也常常恰好是理解文章最需要的部分。一个非英语母语的人读到“JACUZZIS FOUND EFFECTIVE IN TREATING PHLEBITIS”这条新闻标题时如果不知道什么是“Jacuzzi”或“phlebitis”,那他也基本上搞不清这句话什么意思。(译者:jacuzzi是一种按摩式浴缸;phlebitis则是静脉炎。)
阅读的困难在学习中国的圈子里是个恼人的问题。我们汉学家们中有多少人敢在大家面前站出来,大声阅读一段随机挑选的文字呢?然而自卑情结或是怕丢脸的心理让很多教师和学生不自觉的变成了某种无言的共犯:每个人都假装好像学习四年中文之后,勤奋的学生就应该能飕飕地阅读从孔子到鲁迅的任何作品,只是偶尔停下来查一些烦人的低频率汉字(当然,用的还得是中中字典)。其他一些人呢,当然对困难的存在就更诚实些。有一天一个学了中文十年以上的同学跟我说,“我的研究被一个问题阻碍着,那就是我还是不能阅读中文。读两三页书要花掉我好几个小时,而我甚至不能略读来节省些时间。”要是一个学了十年,比如说,法国文学的学生这么承认,那可真是令人惊讶。然而我在同侪中常听到此类评论(至少在那些放松的时候是这样,比如喝了太多青岛啤酒,开始哀叹论文的工作进度多么缓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