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接触战旗也就是这两年的事,道行远没有博伊德大师高深,不过很多经历往往都是惊人的相似,简单说说吧。
正式玩模型也就是初中的事,之前都是当玩具玩。700比例水线其实早在72比例爬虫前就固定位置了,不过后来稍显冷落,这是题外话。泛72比例爬虫大概是初三的时候决定走这条路的,之前对于环球的东西很有好感,玩了不少,不过35的也玩过。放弃35的理由也很简单,穷学生,没钱买35的模型,也没地方放(那时家里还不是太支持的)。当时的环球和稍后的军事之宝是那会少有的能够承受的模型,买个长谷川都要咬牙跺脚的。
后来吧,开始喜欢上场景了,鉴于型号党和编制党合体的本性(高中貌似就觉醒了),觉得把车辆固定在一个场景上很是浪费,于是首先出现是是通用场景的想法,针对每个特定的战役做一个场景,然后可以吧相应的车辆放在里面应景。再后来又发现小场景无法满足更多数量的车辆摆放其中,自然而然的开始动模块化场景的脑子了。可惜后来课业越来越重,而且车辆直做是放在优先位置的,场景的事情就放下来了。
至于兵人嘛,因为主要还是喜欢各式的车辆,对兵人的兴趣并不是很大,所以对兵人的定位就是丰富场景内容的素材,为了前述的灵活通用场景,所以对于有底座的兵人并不反感。
大学期间扩军速度开始加快,不过制作方面集中在型号上,优先丰富了车族,同时练习各种技法。而且此时的700水线也开始出数量了,场景的事情只是尝试了一个半成品就暂时搁置了。
最后在说说战旗,其实我对战旗对战的兴趣也不是非常大,只是对于能在大场景上重现精彩的战斗有着浓厚的兴趣。五六年前吧当时在SM上看到还算新型事物的FOW就觉得那阅兵和战斗很有吸引力,现在也是喜欢FOW丰富的人物造型和一个战斗小组放在一个底座上的设定,不过FOW昂贵的价格是我拒绝FOW的最重要的原因,不符合经济扩军的原则。另一方面,我应该是对数据库有着特殊的好感,对密密麻麻的数字规则毫不反感,就像自己手中的多个数据库,就像自己喜欢玩的WITP,全部都是数据组成的网络,再加上数年的二战知识积累,对于很多人感觉头痛的AZ的OWWII挺有好感的,1:1的组军规则也符合自己的设想,同时对于年少时和玩伴制定的对战规则也很相似(那时候是各种比例各种军种的比例换算对战,年少啊),对于很难再现1:1的兵人和后勤车辆则喜欢参考RF规则自行调节。结果就出现了以历史真实编制为依据,AZ编制为主导,RF编制为参考的独特自行编制,在最大程度还原历史编制的基础上,通过不同的组合可以满足AZ,RF的不同需要,未来还会考虑满足FOW编制的可能。
再说对战,其实对战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希望能够通过这种方式结识更多的模友,毕竟国内模型圈子就很小,玩72比例的就更少,能结识更多的朋友事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这里面在群里结识的朋友起到了不小的影响作用。所以一方面想接着对战结识朋友,另一方面也盼望着能够通过精彩的场景和对战细心潜在的准模友。
反正是闲谈,说的很乱,想起啥是啥。大概思路就是这么演变的,以后要是想起什么再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