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龙吧 关注:230,474贴子:13,212,945

回复:【江湖人】古龙的艺术美感浅谈《多情剑客无情剑》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乍一看,还以为你转载的呢


IP属地:美国来自Android客户端87楼2012-07-24 21:36
收起回复



    IP属地:河北89楼2012-07-26 21:41
    收起回复
      2025-10-07 22:19:5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死兔子,再不更吃了你!


      IP属地:四川来自手机贴吧90楼2012-08-01 11:13
      收起回复

        摘选《边城浪子》:
         叶开还是懒洋洋地斜倚在车厢里,忽然抬手敲着车窗,曼声低诵:
          “天皇皇,地皇皇,眼流血,月无光,一入万马堂,刀断刃,人断肠。”
          听到这里,云在天仿佛听得很刺耳,却还是勉强在笑着,叶开却仿佛没看见,他又继续轻吟:
          “天皇皇,地皇皇,泪如血,人断肠,一入万马堂,休想回故乡。”
        云在天的脸色已渐渐在变了,叶开仍然半眯着眼睛,面带着微笑,他等歌声消失在夜色中后,才笑着问云在天。
        叶开是小李飞刀的徒弟,从出场到现在,给人的感觉总是懒洋洋地。很多朋友觉得这样很有魅力,特别是叶开还有一双“特别亮”的眼睛,和有点像女孩子羞涩的面容,更让人觉得叶开很特别。他一直以一个爱笑浪子的形象出现,对名利有着天生逃逸的本能。
        如果对于一个对传统文化有过体会的朋友,恐怕对此会有不一样的看法。眼睛特别亮是精气足的表现。而面目有点“女孩子羞涩“的感觉,正是精气神内敛的表现,只有在这样的状态下,才会呈现“非男女相”的感觉。这说明,叶开的功夫确实已经达到化境。至于懒洋洋,则是一种“恬淡虚无”的逍遥境界。可能有些朋友觉得我这样说过于笼统和武断,那么我再进一步说明,其实叶开这个形象,最早来源于庄子。
        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苔焉似丧其耦。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不闻天籁夫!”
        翻译成现代语言就是——
        南郭子綦处于“恬淡冲虚”的境界,仰天长叹了一声,身体便像霜打了的茄子,蔫了下去。他的学生颜成子游在他面前侍候,突然见了这样的情况,问道:啥事让老师成这样子?身体可以如无精打采像死人般,心可不能死啊!今日您处于“隐去生机”的状态,和往常不一样吧?子綦叹道:“哎呀,你真是善于提问啊!今日我的“盗心已死”,处于了“一阳来复”的状态,已处于道法自然的境界,你知道不?你知道人之生机而不晓得地之生机,晓得地之生机,而不知道天之生机,大声希音,大自然的真谛你听到了么,啊?(笔者翻译加入了自己的内容,不是定论哈)
        文中南郭子綦正处按古龙的话说,正是“懒洋洋”的状态。
        而这种懒洋洋的状态,正是身心俱定的表现状态。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如果对自己身体比较敏感的朋友能发现,每当在自己很兴奋很恐惧的时候,自己的呼吸会不自觉的加快或停顿。而当自己心情愉快或者精神处于放松的时候,呼吸会变得绵长,柔和。俗话说,气定神闲就有这么个意思。
        一个人对自己很有自信,或者修养很深,才接近这种状态。也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用心若镜,后发先至”。用现在的话说,这种状态类似于冷静。但实则不是,冷静还有理性的成分在,有点丧失“勃勃而动”的生机,而“懒洋洋”是一种阴阳和谐的中道,是自然的放松。如果一个人长时间处在这种状态,那么生理上必定会处于“百脉谦和,通达顺畅”的境界,自然,面带微笑是很正常的事。按照禅宗的话来说,就是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所以,按照综上分析,叶开已经把李寻欢的“沉住气”修炼到了物我两忘的状态了。其实金庸先生《倚天屠龙记》里张无忌练九阳神功时有首偕语说的很清楚:他强任他强,清风抚山岗,他横由他横,明月照大江。他自狠来他自恶,我自一口真气足,也就是欢哥说的“沉住气”。
        那么,其实“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化虚”其实按照平常的状态来讲的话,便是:第一步,学会处理自己的精力分配,注意养自己。第二步,学会心里不装事,事情不要把自己闷到了,该放下放下;第三步,学会和光同尘,活在当下。有一位圣严法师讲得很好:面对它,处理它,解决它,放下它。我们的生命,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烦恼,我们的一切一切都能“化”的开,就是大智慧。
        人想获得开心,只有靠修养。我们要用智慧来优化自己的思维,美化自己的心灵,强化自己的力量,从而学会微笑面对这个世界。


        IP属地:上海91楼2012-08-01 14:37
        收起回复
          李寻欢唯一不太理想的
          他尽然拒绝了林仙儿那么多次,唉。
          鄙视他十遍。


          92楼2012-08-01 14:58
          收起回复
            就喜欢叶开这寻欢的那种懒洋洋的感觉。


            IP属地:江西来自手机贴吧93楼2012-08-02 00:19
            收起回复
              今天可以更新点了,吼吼~!


              IP属地:上海94楼2012-08-07 10:32
              回复

                看了上面,有些朋友可能会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很多事情不是我能够控制到的,这个世界太贱了。
                老实说,这个世界本也就是这样,就连三少爷谢晓峰都在感慨有很多事他也控制不了,他所做的就是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一些事。
                尽人事,安天命;不要与天斗。这几个字似乎是李寻欢终于悟到的几字真言,古龙有在别的书中透露,他和沈浪一样,去海外成仙了……
                可能有眼尖的朋友发现,沈浪,李寻欢、叶开等人,在江湖中似乎都是处在旁观者的角度看问题,譬如,我们刚开始看《武林外史》时,发现沈浪一直都是处于一种旁观者的角色,对什么都是很恬淡的,有点不悲不喜的样子。
                这虽然是一种作者写作上常用的技巧,常见于欧美小说等笔法,但我们不能否定的是,很多方面,古龙是有意靠向庄子的,带有一种浪漫美——道家笔下,往往有“从容淡定”的风范。举例子,我们大家熟知的诸葛亮,一生拿着个羽毛扇,出入战场,九死一生的时候,往往都还很从容,这就是自古以来我们中国人的风范。我自己很佩服诸葛亮(还有郭嘉),包括最后他劳累死在五丈原,也是极高明的一步棋。很多人都说,诸葛亮笨死了,如果听魏延的话,出兵子午关,很可能获胜;但那一步太险了,而且魏延早有二心,出兵太危险。包括孔明劳累之死——孔明作为传统文化大成者,难道还认不清自己的命运劫数?须知在易理上,有这么几句:正位凝命”,其二是“正位知命”,其三是“正位舍命”,其四是“命根浊乱,凝知舍难”。孔明一生助力刘备,开三分天下之格局,治蜀严明,造福了一方。现在四川人民还纪念他,这叫死得其所!可惜做君子,做道人难,当枭雄,当小人易,所以曹操有很多粉丝啊,不过话说回来,曹操也真是了不起。嗯,一时有点悲愤,扯远了!但不得不说。
                所以,我们有时候看古龙笔下的人物,觉得都很提气,这是咱们中国人骨子里面的所认同的。
                这种文化上,修养上,审美上的向心力不过这几个字“平易,恬淡、虚无,寂寞”。也许有朋友觉得这几个不好把握,有点空,那么有几句话咱们大家都很熟悉范仲淹的“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客观的说,就连我们的身体生死也是“物”。古龙先生经常说“生亦何欢,死亦可惧!”就是用自己的人生经验告诉读者,做人要站起来,不要做一个懦夫,要有英雄气,逢善不欺,逢恶不怕!当然,做人要有智慧,伸张正义要有谋略。
                李寻欢作为古龙笔下的这么一个经典人物,在《多情剑客无情剑》中有很多层面的体现。
                有人说,古龙笔下人物都有点那么个神经,不是啥子先天残疾,就是什么心理隐疾,没有金庸先生笔下那种感觉。以我看,这是两种不同的表达路径所形成的这种差异。古龙要偏道家一些,关注人的自然性多一些,没有那么多历史洪流之下的选择。从这点你看《庄子》笔下,那种残疾人多了去了,但他们都是得道了的,他们的心理健康程度比一般五根俱全的人好的多。就连庄子老婆死了,他自己还不是鼓盆而歌?当然这只是说“生者寄,死者归”的大道逍遥状态,可不是让人轻生死,颓废糜烂啊!要知道,道家是全世界最重视养生,养神的文化体系哦。
                我们现在知道了,古龙先生不过是通过对比,来说明笔下人物与天地向往来的逍遥境界。也有朋友说,这就是写实嘛,如同一个人在世界上好好活着,都是现实逼的,所以伤痕累累,比如说朋友的出卖,情人的背叛等等,古龙先生是古龙先生是反映这个世界对人的伤害,所以都残疾了。
                呵呵,如果要论述这个逻辑,那我们需要倒退一下,把这个话说仔细点。你看动物世界中,老虎吃小动物,小动物吃昆虫,那从我们从电视机外看就很明白,哦,这是自然规律嘛,老虎天生吃肉,小动物天生吃昆虫,这很自然嘛。那轮到自己的头上,自己有点接受不了“哎,今天谁又踩了我一脚,老板扣了多少钱等等。骂可以解气,但说明不了道理。这个世界人性就是这样。有人帮你不求回报,当然就有人坑你不带商量。所以老祖宗话说的很有道理呀: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林子大了,什么人都有,一部历史传记看下来,多少悲惨史,难怪毛大爷说”人间正道是沧桑“。
                所以,从我们论述来看,就能否定掉“古龙先生是反映这个世界对人的伤害,所以都残疾了“的观点。如果“沈浪,李寻欢,叶开”连这么点心胸和境界都没有,那也太水了!他们的心理状态都很好啊!
                开个玩笑,你看啥啥的郭靖心理素质都很强啊,梁子翁甚至要吃他呢!


                IP属地:上海95楼2012-08-07 11:58
                收起回复
                  2025-10-07 22:13:5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小说开头姑娘想到的是道德经
                  楼主一开始说的有点大了 后面不错


                  来自掌上百度96楼2012-08-07 15:32
                  收起回复
                    太客气了
                    认认真真写这么多 应该滴


                    来自掌上百度97楼2012-08-07 16:30
                    收起回复
                      好帖 @懒小耗子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0楼2012-08-07 17:08
                      收起回复
                        马克


                        来自手机贴吧101楼2012-08-08 01:06
                        回复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思考任何问题都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种族为单位,因此这部分人隶属于士大夫阶级,而士大夫之所以有别于平民并不是他们的身份,而是思考问题的单位不同,处事所处的位置不同。
                          因此任何以个人为单位解读中国古典哲学思想都是愚蠢的,中国古典哲学就不是讲个人主义的。而事实上着不仅是中国古典哲学,其实也是未来人类主流哲学。如果这一点做不到,妄谈什么道家忘我,忘物,逍遥,儒家修齐治平,墨家兼爱非攻等等,都是没有意义的。
                          或许可以通过其中对个人的方面的论述得到一些看似与你所想的很相像的东西,但你往往发现为什么古人经常自我矛盾。


                          103楼2012-08-08 21:42
                          回复
                            我说的以种族为单位思考,只是假借概念而已。其实也就是说士大夫阶级以家国天下为己任,而家国天下没有一个是个体概念。


                            105楼2012-08-08 21:5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