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月吧 关注:1,924贴子:48,712

【百家讲坛】囚徒天子光绪——主讲人:喻大华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主讲人


1楼2011-10-29 19:54回复

    光绪
    光绪,清朝第十一位皇帝,也是清军入关以来第九位皇帝,年号光绪。
    庙号:德宗
      谥号: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
      死因:中毒而死
    在位: 1875年2月25日~1908年11月14日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酉时二刻三分(约十七时三十三分)(34年)
      陵寝:崇陵(清西陵)
      父亲:爱新觉罗·奕譞(醇亲王)
      母亲:叶赫那拉·婉贞(慈禧胞妹)
    皇后:叶赫那拉氏(副都统桂祥之女,慈禧侄女,隆裕皇后)
      后妃: 他他拉氏(礼部左侍郎长叙二女,瑾妃、珍妃)
      子女:无子女
      继位人:爱新觉罗·溥仪,号称“继承穆宗兼祧德宗,光绪同父异母弟弟摄政王载沣长子”
      老师: 翁同龢hé、夏同善
    


    2楼2011-10-29 19:57
    回复
      2025-10-30 00:41:4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光绪帝的故事
      (来源:百度)
      题金匾  在北京颐和园东宫门的中间檐下,悬挂着一块九龙金匾,上书三个大字:“颐和园”。字迹苍劲有力,挥洒自如。据说,这是清代皇帝光绪的手迹。那他是从哪儿学得这么一手好字呢?
        相传,顾和园刚刚修复完,慈禧太后找来主管建园的工部大臣,要他找人写块金匾悬挂在颐和园的东宫门。工部大臣想了想,这字让谁写好呢?想来想去,想到了光绪皇帝。对,他是一朝之主,只有他才能题写。这么一来,自己也能在万岁面前赏个脸。想到这儿,他便去求见光绪皇帝。
        光绪一听说这事,心里非常高兴。他二话没说,提起御笔照着龙案上铺着的一张宣纸刷刷地写了起来。工部大臣接过来一看,好气又好笑。只见“颐和园”三个字写的是歪七扭八,真叫难看。他左瞧右看了半天,都不顺眼,想不到堂堂的一朝之主,竟写得这么一手字,怎么往大门上挂呀。可当着皇帝的面儿,又不敢说不好。没办法,只好照着这纸上的手迹做了一块大匾,挂在了颐和园的东宫门。
        说也是巧,挂上大匾的第三天,慈禧太后就来到颐和园游湖。当轿子刚一到东宫门,她就一眼看见了宫门檐下挂着的大匾。她气得火冒三丈,当即叫人找来工部大臣,问他这匾上的字是谁写的。工部大臣不敢说谎,只好如实说了。慈禧太后瞪了他一眼,随声说道:“此字这般不佳,也敢悬挂在宫门之上,还不快给我摘下来!”工部大臣一看老佛爷发了怒,不敢再多言一句,连忙叫人将宫门上的大匾摘了下来。
        没过几天,光绪皇帝也来到了颐和园。他一见宫门上的大匾没了,便质问工部大臣。工部大臣吓得连忙跪在地上,把前几天老佛爷叫摘大匾的事儿,从头到尾说了一遍。光绪皇帝一听,也没再说什么。
        当天晚上,光绪皇帝住在了颐和园的玉澜堂。他想重新为大匾题字。可一连写了七八张,都不满意。正在这时,有一人推门进来,抬头一看,是工部大臣。工部大臣说:“万岁爷,已是二更天,为何还不入睡呀?”光绪皇帝指了指龙案说:“朕想再题字,只是不佳。”工部大臣凑到案前看了看上面摆着的字,接着说:“以臣之见,闭门而写,不如访师求学呀!”光绪问道:“以你之见,何人可求呀?”“臣有一言,不知当讲不当讲。”“快快讲来。”“在建园时,有个叫王永福的木匠,写得一手好字,家就住在园子东面的村子里。他带出的徒弟,个个超人,以臣之见,万岁不妨也求学于他。”“这……”光绪皇帝心想:学也无妨,只是我这堂堂的万岁爷怎能拜于小民之下呢?工部大臣一下子看出他的心意,接着说道:“万岁若是要学,臣倒有个办法。”他凑到光绪皇帝耳边,低声地说了几句,光绪皇帝听了连连点头。
        第二天早上,光绪皇帝换上便装,顺着颐和园的东堤出了新宫门,朝园子东面的小村子走去。不多会儿,他就按着工部大臣说的,来到村里王永福的家。刚一进门,就连忙下拜。“先生到此,有何相求呀?”老木匠问。“愿拜师学字!”“不敢当,不敢当!”王木匠说着,将光绪皇帝让到里屋,然后指着墙上挂着的字画给他讲了起来,光绪皇帝听得都入了神。接着,王木匠又手把手地教他写起字来。光绪皇帝写了一张又一张,不知不觉地到了晌午。他谢罢老人回到了颐和园。
        就这样,光绪皇帝一连十几天都来向老人求教。最后干脆把老人请到了颐和园。老人这才知道这位“小徒弟”原来是堂堂的万岁爷。日子不多,光绪皇帝的字大有长进,心里非常高兴,十分感谢老木匠。
        这一天,正是重阳节,光绪皇帝将满朝文武大臣召到玉澜堂。然后命人将一张如匾大的宣纸放在龙案上,接着拿起足尺湖笔,蘸饱松烟徽墨,挥手在纸上写了“颐和园”三个大字。众大臣看罢,连声称好。光绪皇帝端详了好一阵,便叫人呈给慈禧太后,请她一阅。老佛爷看了也十分满意,叫人照此字迹重新做了一块九龙金匾,挂在了颐和园的东宫门中间檐下。直到现在,这块大匾还悬挂在颐和园的东宫门。


      3楼2011-10-29 20:02
      回复
        光绪之死
        (百度资料)
         光绪二十六年七月二十一日(1900年8月15日),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太后仓惶出逃。相传临行前还不忘处置珍妃,令太监崔玉贵把珍妃推到宁寿宫外的井中害死。当光绪得知珍妃的死讯后,精神彻底崩溃,旧病复发,日趋沉重,再也无法康复。由此可见,从光绪自幼多病,到青年以后的病情逐步加重,都与他的政治处境和精神生活密切相关。可见慈禧的长期压制和打击,是光绪致病的重要原因,从这一点谈来,民间传说是慈禧置光绪于死地,则又并非全无道理。尤其是在戊戌政变以后被囚禁的十年漫长岁月中,他一方面悲观失望,前途渺茫,一方面又日夕担心受怕,心情紧张,生活上更无人细心照料,使得他的病情不断加重恶化,终至不治。不过,无论光绪究竟死于何因,都与他在清廷遭受的控制与打击,在精神与意志上受到的压制与摧残,在身心上经受的折磨,甚至其骨肉亲情也被拆散有着直接的联系。真可谓,光绪一生没有过上一天舒心的日子。其实,这也就是他多病缠身的根源。因此可以认为,年轻的光绪之死,与慈禧控制下的清王朝黑暗腐败密切相关。如果说光绪入宫为帝,是出于一种政治需要,那么他的死去,也未必不是清廷****的必然。


        4楼2011-10-29 20:04
        回复
          《百家讲坛》 20111029 囚徒天子光绪(一)飞来的皇冠


          5楼2011-10-29 20:05
          回复
            《百家讲坛》 20111030 囚徒天子光绪(二)饥肠辘辘的小皇帝


            6楼2011-10-30 18:54
            回复
              7楼2011-10-30 18:55
              回复
                《百家讲坛》 20111031 囚徒天子光绪(三)是谁舍得一身剐
                吴可读
                吴可读
                百科名片
                吴可读(1812-1879),字柳堂,汉族,甘肃兰州人。性颖悟,善诗文。以筹建甘肃贡院、尸谏慈禧太后名震朝野。


                9楼2011-10-31 20:31
                回复
                  2025-10-30 00:35:4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百家讲坛》 20111102 囚徒天子光绪(五)其实不想走
                  《百家讲坛》 20111103 囚徒天子光绪(六)凄惨的婚事


                  11楼2011-11-04 13:19
                  回复
                    《百家讲坛》 20111104 囚徒天子光绪(七)叫声父亲真的很难
                    《百家讲坛》 20111103 囚徒天子光绪(六)凄惨的婚事
                    http://kejiao.cntv.cn/bjjt/classpage/video/20111104/100617.shtml


                    12楼2011-11-05 06:12
                    回复
                      《百家讲坛》 20111105 囚徒天子光绪(八)后宫的烦恼
                      光绪帝宠妃他他拉氏。珍妃(1876年-1900年),他他拉氏,满洲镶红旗人。清朝光绪皇帝妃子,也是最为受宠的妃子,后因获罪于慈禧而被投井杀害。
                      


                      13楼2011-11-05 20:08
                      回复
                        珍妃
                         恪顺皇贵妃(1876年—1900年)他他拉氏,满洲镶红旗人,人们一般习惯按她曾获封的珍妃来称呼她。清朝光绪皇帝的侧妃,也是最为受宠的妃子,生于光绪二年二月初三为礼部左侍郎长叙之女。

                        珍妃和光绪光绪十四年(1888年)10月初五慈禧太后选定其弟,副都统桂祥的女儿叶赫那拉氏为光绪帝之后,同时封珍妃与她的姐姐瑾妃为嫔,时瑾嫔15岁,珍嫔13岁。光绪二十年,两人同时晋封为妃。珍妃其祖父乃陕甘总督裕泰,其父长叙曾任户部右侍郎,其伯父长善乃广州将军,珍妃与其姊瑾妃自幼随长善在广州长大。珍妃10岁那年,长善卸任广州将军,她与姊姊随同北返北京。 1889年,珍妃两姊妹被入选宫中,13岁的她被封为珍嫔,15岁的姐姐封为瑾嫔,嫔为九等宫女序列中的第六等,直至光绪二十年甲午春(1894年),因慈禧太后六旬万寿加恩得晋嫔为妃,前面还有皇后、皇贵妃、贵妃三个等级。光绪26年(1900年)8月初,八国联军集结B力进G北京,慈禧太后挟持光绪帝慌忙出逃。[行前,命太监将幽禁于北三所寿药房中的珍妃唤出,推入位于慈宁宫后贞顺门的井中淹死。当时,珍妃年仅25岁。


                        14楼2011-11-05 20:14
                        回复
                          《百家讲坛》 20111106 囚徒天子光绪(九)狼烟在东方升起


                          15楼2011-11-07 08:57
                          回复
                            《百家讲坛》 20111107 囚徒天子光绪(十)天涯何处是神州
                            李鸿章 马关条约


                            16楼2011-11-07 20:14
                            回复
                              2025-10-30 00:29:4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谭嗣同
                              谭嗣同(1865—1898),汉族,湖南浏阳人,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他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写文章抨击清政府的卖国投降政策。1898年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三十三岁,为世称“戊戌六君子”之一。
                               著名维新派人物,戊戌六君子之一。1898年参加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于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英勇就义。同时被害的维新人士还有林旭、杨深秀、刘光第、杨锐、康广仁。六人并称“戊戌六君子”。
                                代表著作《仁学》、《寥天一阁文》、《莽苍苍斋诗》、《远遗堂集外文》等,后人将其著作编为《谭嗣同全集》。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这是谭嗣同临刑前写在监狱墙壁上的一首绝命诗。


                              17楼2011-11-07 20:1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