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鲁克的确是“大师中的大师”,大师与普通人最重要的原始区别在于考虑问题维度上高人一筹,一般的书籍如果论及管理都是比较笼统的起个名字“管理学”或者“某某论管理”,但大师却把自己智慧的结晶叫做《管理的实践》,多了实践两个字,意义便全然不同。第一,本书不是空洞的讲述管理那些无法落地生根的理论,第二,本书的概况和总结是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的,是经得起管理实践检验的,该书自1954年首版以来,风靡全球,管理学的奠基和经典之作看来是实至名归。
贯穿全书的三条主线是:管理企业,管理管理者、管理员工和工作。企业以组织的形式存在,管理企业需要由管理者来执行,企业的生命线是创造顾客,创造顾客要由工作来体现,而工作又是员工完成的。因此三条主线不但勾勒了该书的清晰框架,也点明了管理是系统的工作,更加指明管理的范围。
企业是什么?大师认为企业唯一目的和根本目的是创造顾客而非单纯的追求利润,因为只有创造了顾客,满足了顾客的需求,利润的追求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企业处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是构成整体社会环境的一个细胞,企业创造顾客不仅仅是满足顾客的物质需求还有精神需求,企业创造的不仅仅与企业发生经济联系行为的顾客,还有一切潜在的社会群体或者分子。因此企业所需要创造的顾客就是整个的社会群体,也就是企业还要承担社会责任,在1954年提出这样的观点,的确是洞察深入。
企业管理首要的问题是搞清楚“我们的事业是什么”、“我们的事业应该是什么”,第一个问题关注的是企业运营目前的现实状况,第二个问题回答的是事业的本来面目应该是怎么样,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有多大。现实的运营状况和企业目标以及决策之间是高度契合还是有很大的脱节,企业的决策目标和运营之间应该有高度的关联性。
如何对管理层进行高效的管理?目标管理是首要的问题,设置合适的目标,内外资源和条件能够达成的目标。管理层对自己的管理也很重要,因为上行下效的后果和危机更严重,当然管理者也需要长期的培养。
企业的结构有哪些?大师告诉我们,有9种,每一种都有自己合适的范围,也都有自己的特色,选择什么样的企业管理结构,要考虑到自己企业的大小和所处的阶段,大企业、小企业、成长中的企业所需要的是不同类型的管理结构。相应的战略和侧重点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实事求是很重要,与时俱进更重要,当企业做大时,高层管理团队就必须越往前看,重心放在目标设定上而非目标执行过程中。企业领导的善意、直觉、热情无法取代态度、愿景和能力上的改变;企业成长的问题也就是成功的问题,但是我们总是认为一旦成功了,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因此管理者的态度必须随着企业成长而改变。
员工和工作如何管理?大师通过IBM的案例告诉我们,增加员工新的工作技能能提高和改善其自豪感,既能历练人才也能留住人才;员工也参与了生产和生产流程的规划,以及有关自己工作的安排。因为人力资源的特性具有协调、整合、判断和整合的能力,起作用的是人而非机器,工作的安排设计符合人的特质,才能发挥人力资源的创造性。因此“生产力是一种态度”,技能和机器设备只有通过人力资源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而决定人力资源发挥的是其自身的态度。
如何培养有责任感的员工?大师认为慎重安排员工的职务是激发其干劲的先决条件,让员工自己设置自己的工作目标,同时管理层也把自己的工作目标和成果展现给员工,让员工充分了解,充分的信息传播必不可少。
最终管理者的任务可以归结为:创造出大于各部分之和的真正的整体,创造有生产力的条件,而且其产出将大于所有的投入资源的总和;协调每个决策和行动的长远和眼前需求。
管理有自己的规律和本质,管理者选择量身定做的管理系统也要考虑到内外因素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从这个层次来看,管理是科学。管理的实践过程是科学和现实条件结合的过程,要达到实践的目的是需要技巧和技术的,因此也是一个艺术的处理困难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管理的最佳状态就是在科学和艺术之间达到和谐平衡。
贯穿全书的三条主线是:管理企业,管理管理者、管理员工和工作。企业以组织的形式存在,管理企业需要由管理者来执行,企业的生命线是创造顾客,创造顾客要由工作来体现,而工作又是员工完成的。因此三条主线不但勾勒了该书的清晰框架,也点明了管理是系统的工作,更加指明管理的范围。
企业是什么?大师认为企业唯一目的和根本目的是创造顾客而非单纯的追求利润,因为只有创造了顾客,满足了顾客的需求,利润的追求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企业处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是构成整体社会环境的一个细胞,企业创造顾客不仅仅是满足顾客的物质需求还有精神需求,企业创造的不仅仅与企业发生经济联系行为的顾客,还有一切潜在的社会群体或者分子。因此企业所需要创造的顾客就是整个的社会群体,也就是企业还要承担社会责任,在1954年提出这样的观点,的确是洞察深入。
企业管理首要的问题是搞清楚“我们的事业是什么”、“我们的事业应该是什么”,第一个问题关注的是企业运营目前的现实状况,第二个问题回答的是事业的本来面目应该是怎么样,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有多大。现实的运营状况和企业目标以及决策之间是高度契合还是有很大的脱节,企业的决策目标和运营之间应该有高度的关联性。
如何对管理层进行高效的管理?目标管理是首要的问题,设置合适的目标,内外资源和条件能够达成的目标。管理层对自己的管理也很重要,因为上行下效的后果和危机更严重,当然管理者也需要长期的培养。
企业的结构有哪些?大师告诉我们,有9种,每一种都有自己合适的范围,也都有自己的特色,选择什么样的企业管理结构,要考虑到自己企业的大小和所处的阶段,大企业、小企业、成长中的企业所需要的是不同类型的管理结构。相应的战略和侧重点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实事求是很重要,与时俱进更重要,当企业做大时,高层管理团队就必须越往前看,重心放在目标设定上而非目标执行过程中。企业领导的善意、直觉、热情无法取代态度、愿景和能力上的改变;企业成长的问题也就是成功的问题,但是我们总是认为一旦成功了,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因此管理者的态度必须随着企业成长而改变。
员工和工作如何管理?大师通过IBM的案例告诉我们,增加员工新的工作技能能提高和改善其自豪感,既能历练人才也能留住人才;员工也参与了生产和生产流程的规划,以及有关自己工作的安排。因为人力资源的特性具有协调、整合、判断和整合的能力,起作用的是人而非机器,工作的安排设计符合人的特质,才能发挥人力资源的创造性。因此“生产力是一种态度”,技能和机器设备只有通过人力资源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而决定人力资源发挥的是其自身的态度。
如何培养有责任感的员工?大师认为慎重安排员工的职务是激发其干劲的先决条件,让员工自己设置自己的工作目标,同时管理层也把自己的工作目标和成果展现给员工,让员工充分了解,充分的信息传播必不可少。
最终管理者的任务可以归结为:创造出大于各部分之和的真正的整体,创造有生产力的条件,而且其产出将大于所有的投入资源的总和;协调每个决策和行动的长远和眼前需求。
管理有自己的规律和本质,管理者选择量身定做的管理系统也要考虑到内外因素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从这个层次来看,管理是科学。管理的实践过程是科学和现实条件结合的过程,要达到实践的目的是需要技巧和技术的,因此也是一个艺术的处理困难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管理的最佳状态就是在科学和艺术之间达到和谐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