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坑人”中专的套路:家长学生如何被收割?“入学即就业”“包分配铁饭碗”“低分上名校”——这些听起来诱人的宣传,成了不少不良中专收割家长和学生的“诱饵”。在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当下,部分中专却背离育人初心,靠着信息差和霸王条款,把求学路变成“坑钱路”,让无数家庭追悔莫及。招生环节是套路的起点。这类中专往往打着“公办合作”“名校分校”的幌子,派招生老师深入乡镇中学、偏远地区,瞄准成绩不佳、信息闭塞的学生和家长。他们口头承诺“免学费”,实际却巧立“住宿费”“教材费”“实训费”等名目,收费标准远超公示金额;宣称“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实则合作企业只是小作坊,所谓“实训”不过是让学生去流水线组装零件,美其名曰“顶岗实习”,实则沦为廉价劳动力。更有甚者,故意模糊“中专”与“大专”的区别,让学生误以为毕业后能拿到大专文凭,直到入学后才发现只是中专学历,升学通道早已被堵死。入学后的“货不对板”更让人心寒。宣传册上的“现代化校园”“专业实训设备”,实际是破旧的教学楼、几台淘汰的机器;承诺的“名师任教”,不少是刚毕业的学生或临时聘用的代课老师,上课照本宣科,甚至出现“老师比学生还少”的窘境。课程设置更是敷衍,核心专业课被压缩,取而代之的是大量无关紧要的“兴趣课”,学生学不到一技之长,三年下来只混了个毕业证。更过分的是,部分学校强制要求学生购买指定的教辅资料、生活用品,价格是市场的两三倍,不买就以“不发毕业证”“不准参加考试”相威胁。最让家长崩溃的是“毕业即失业”的骗局。那些“包分配”“百分百就业率”的承诺,最终变成“推荐的工作月薪三千、无社保”“实习结束即被辞退”的现实。有些学校甚至与中介勾结,将学生批量“卖”给工厂,学校从中抽取介绍费,学生的劳动权益毫无保障,加班无加班费、拖欠工资是常事,想辞职还得支付高额“违约金”。而当学生和家长想退费退学的时,却被学校以“已产生学籍费”“签订了自愿入学协议”为由拒绝,维权之路举步维艰。更隐蔽的坑是“升学陷阱”。部分中专忽悠家长缴纳数万元“升学费”,承诺“保送上大专”,实则只是帮学生报名普通高考或单招,能否录取全看学生自身成绩;还有的学校开办“升学班”,收取高额学费后,却不配备专业师资,课程安排混乱,最终导致学生升学失败,既浪费了时间,又损失了钱财。这些不良中专的本质,是把教育当成一门“一锤子买卖”的生意,利用家长对孩子未来的焦虑、学生对职业教育的懵懂,层层设套、步步收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