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吧 关注:2,765,846贴子:66,907,186
  • 1回复贴,共1

给大家揭露中专学校是如何坑害学生的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那些“坑人”中专的套路:家长学生如何被收割?“入学即就业”“包分配铁饭碗”“低分上名校”——这些听起来诱人的宣传,成了不少不良中专收割家长和学生的“诱饵”。在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当下,部分中专却背离育人初心,靠着信息差和霸王条款,把求学路变成“坑钱路”,让无数家庭追悔莫及。招生环节是套路的起点。这类中专往往打着“公办合作”“名校分校”的幌子,派招生老师深入乡镇中学、偏远地区,瞄准成绩不佳、信息闭塞的学生和家长。他们口头承诺“免学费”,实际却巧立“住宿费”“教材费”“实训费”等名目,收费标准远超公示金额;宣称“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实则合作企业只是小作坊,所谓“实训”不过是让学生去流水线组装零件,美其名曰“顶岗实习”,实则沦为廉价劳动力。更有甚者,故意模糊“中专”与“大专”的区别,让学生误以为毕业后能拿到大专文凭,直到入学后才发现只是中专学历,升学通道早已被堵死。入学后的“货不对板”更让人心寒。宣传册上的“现代化校园”“专业实训设备”,实际是破旧的教学楼、几台淘汰的机器;承诺的“名师任教”,不少是刚毕业的学生或临时聘用的代课老师,上课照本宣科,甚至出现“老师比学生还少”的窘境。课程设置更是敷衍,核心专业课被压缩,取而代之的是大量无关紧要的“兴趣课”,学生学不到一技之长,三年下来只混了个毕业证。更过分的是,部分学校强制要求学生购买指定的教辅资料、生活用品,价格是市场的两三倍,不买就以“不发毕业证”“不准参加考试”相威胁。最让家长崩溃的是“毕业即失业”的骗局。那些“包分配”“百分百就业率”的承诺,最终变成“推荐的工作月薪三千、无社保”“实习结束即被辞退”的现实。有些学校甚至与中介勾结,将学生批量“卖”给工厂,学校从中抽取介绍费,学生的劳动权益毫无保障,加班无加班费、拖欠工资是常事,想辞职还得支付高额“违约金”。而当学生和家长想退费退学的时,却被学校以“已产生学籍费”“签订了自愿入学协议”为由拒绝,维权之路举步维艰。更隐蔽的坑是“升学陷阱”。部分中专忽悠家长缴纳数万元“升学费”,承诺“保送上大专”,实则只是帮学生报名普通高考或单招,能否录取全看学生自身成绩;还有的学校开办“升学班”,收取高额学费后,却不配备专业师资,课程安排混乱,最终导致学生升学失败,既浪费了时间,又损失了钱财。这些不良中专的本质,是把教育当成一门“一锤子买卖”的生意,利用家长对孩子未来的焦虑、学生对职业教育的懵懂,层层设套、步步收割。


弄清资质再应聘,加强防范不交钱。
IP属地:新疆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5-11-12 18:47回复
    教育阴影下的交易:部分初中教师与中专的“合作”为何坑害学生
    本该是学生成长路上引路人的初中教师,若将育人初心异化为逐利私心,与部分中专学校勾结谋取介绍费,最终只会把学生推向人生的弯路。这种暗藏在教育链条中的灰色交易,正在悄悄侵蚀教育的公平与纯粹,成为伤害学生未来的隐形陷阱。
    在升学选择的关键节点,初中生往往缺乏对职业教育的全面认知,家长也多依赖教师的专业建议。一些别有用心的初中教师,正是利用了这份信任,将介绍学生到合作中专作为“生财之道”。他们不会客观告知学生不同学校的办学质量、专业优势和就业前景,反而用“升学率”“保就业”“管理宽松”等虚假宣传误导学生和家长。那些被推荐的中专学校,不少本身存在师资薄弱、设施陈旧、课程设置与市场脱节等问题,甚至部分学校连基本的教学规范都无法保障,所谓的“就业承诺”不过是吸引生源的空头支票。
    教师与中专的勾结,核心是背后的介绍费分成。每成功推荐一名学生,教师就能从学校获得数百元甚至上千元的报酬。为了拿到更多提成,这些教师会采取各种手段“说服”学生:对成绩中等偏下的学生进行消极引导,暗示他们“考高中无望”,只有读中专才是唯一出路;对有其他升学规划的学生软磨硬泡,甚至通过调整座位、言语施压等方式施加影响;更有甚者,直接隐瞒优质中专或职业高中的招生信息,切断学生的其他选择。
    学生一旦被送入这类“合作中专”,往往会陷入多重困境。有的学生入学后才发现,课堂上老师照本宣科,实践课程严重缺失,所谓的“热门专业”只是名字光鲜,根本学不到实用技能;有的学校以“实习”为名,将学生批量输送到流水线工厂,美其名曰“校企合作”,实则让学生沦为廉价劳动力,不仅与专业无关,还可能面临加班加点、权益受损的情况;还有的学生因学校管理混乱,学风涣散,逐渐丧失学习动力,最终虚度几年光阴,既没有拿到过硬的学历,也没有掌握谋生的本领,反而错过了最佳的成长发展期。
    更令人痛心的是,这种交易不仅坑害了学生的未来,还严重破坏了教育生态。当教师的推荐不再基于学生的发展需求,而是基于自身的利益回报,教育的公平性便荡然无存。那些本有机会进入优质职业院校的学生,因教师的误导而错失良机;而部分办学质量低劣的中专,却靠着“付费推荐”源源不断地吸引生源,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家长们花费心血和金钱,本想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最终却落得“求学不成反受骗”的结局,对教育的信任也随之崩塌。
    教育的本质是点燃心灵、照亮前路,而不是利用信任谋取私利。初中教师作为学生升学路上的重要指引者,肩负着为学生未来负责的重任;中专学校的生存发展,本该依靠过硬的办学质量和良好的口碑。这种“教师牵线、学校付费、学生买单”的灰色交易,既违背了教育伦理,也损害了学生的合法权益。
    要遏制这种乱象,既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加强监管,严查教师违规推荐、学校付费招生的行为,建立透明的招生监督机制;也需要畅通信息渠道,让学生和家长能够全面了解各类职业院校的真实情况,拥有自主选择的权利。更重要的是,要唤醒教育工作者的初心,让每一位教师都明白,教书育人的价值远胜于短期的利益诱惑,只有真正为学生的未来着想,才能不负“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称号。


    IP属地:新疆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5-11-12 18:5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