厥证是中医的一个急症病名,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逆冷为主要表现。病情有轻有重,轻者短时间内可苏醒,重者则可能一厥不复,甚至危及生命。以下是常见的中医辨证及调理方法:
1.气厥实证
症状:多因情绪激动(如暴怒、惊恐)诱发,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伴有双手握拳、牙关紧闭,呼吸气粗、喉间有声,面赤唇红,烦躁易怒,或有头晕头痛、胸胁胀闷,舌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有力。苏醒后常仍有胸胁不适、情绪烦躁。
治法:开窍醒神,顺气解郁。
常用中成药:
苏合香丸,柴胡疏肝丸适用于气厥实证,可辅助改善突然晕厥、呼吸气粗、胸胁胀闷等症状,帮助开窍醒神、疏通气机,缓解肝气郁结所致的厥逆状态。
2.气厥虚证
症状:多因劳累过度、久病体虚或突然体位变化诱发,突然晕厥、面色苍白、汗出肢冷,呼吸微弱、气息短促,神疲乏力、懒言少语,或有头晕眼花、心悸失眠,舌淡苔白,脉细弱或沉微。苏醒后仍感气短乏力、精神萎靡。
治法:补气回阳,醒神固脱。
常用中成药:
参附注射液,补中益气丸适用于气厥虚证,能起到补气升阳、回阳固脱的作用,有效缓解晕厥、汗出肢冷、呼吸微弱等不适,改善气虚不足、阳气亏虚的状态。
3.血厥实证
症状:多因暴怒伤肝、血随气逆,或外伤出血(出血量少但情志紧张)诱发,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牙关紧闭、面赤唇紫,头晕头痛、胸胁胀闷,或有烦躁不安、肢体拘急,舌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有力或涩。部分患者苏醒后仍有头痛、胸胁刺痛。
治法:平肝潜阳,理气通瘀。
常用中成药:
牛黄清心丸,血府逐瘀口服适用于血厥实证,可发挥平肝活血、开窍通瘀的功效,减轻晕厥、面赤唇紫、胸胁胀闷等症状,促进气血运行、消散瘀血阻滞。
4.痰厥
症状:多因素有痰湿内盛(如肥胖、嗜食肥甘),或外感湿邪、情志刺激诱发,突然晕厥、不省人事,喉间痰鸣、咳痰黏稠,胸闷腹胀、恶心呕吐,或有头晕头重、肢体困重,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滑。苏醒后仍感胸闷、痰多、肢体困重。
治法:行气豁痰,开窍醒神。
常用中成药:
导痰丸,礞石滚痰丸适用于痰厥,能起到燥湿化痰、行气开窍的作用,缓解晕厥、喉间痰鸣、胸闷腹胀等不适,清除体内痰湿、改善气机阻滞。
其他调理方法
1.饮食调理
a.气厥实证:疏肝理气,解郁降逆。推荐:玫瑰花茶、佛手柑茶、橘皮粥、萝卜汤等,多吃绿色蔬菜。禁忌:避免辛辣、燥热、油腻及刺激性食物,如辣椒、酒、咖啡。
b.气厥虚证:补气养血,温阳固脱。推荐:黄芪炖鸡汤、人参粥、红枣桂圆汤、山药粥、牛肉、鸡蛋等。禁忌:避免生冷、寒凉、耗气的食物,如冷饮、苦瓜、白萝卜(过量)。
c.血厥实证:平肝潜阳,活血化瘀。推荐:山楂茶、芹菜汁、黑木耳、荠菜、藕汁等。禁忌:严格禁忌辛辣、动火及温补食物,如羊肉、韭菜、酒、大蒜。
d.痰厥:行气化痰,健脾祛湿。推荐:陈皮茶、薏米红豆粥、白萝卜、冬瓜、茯苓饼等。禁忌:避免甜腻、粘滞、助湿生痰的食物,如蛋糕、巧克力、肥肉、糯米。
2.中医理疗
a.针灸:发作期常用穴有水沟(人中)、内关、百会、十宣。辨证配穴,气厥实证加太冲、行间。气厥虚证:加关元、气海、足三里。血厥实证:加太冲、血海。痰厥:加丰隆、中脘。
b.推拿按摩:经常按揉内关、合谷、足三里、太冲等穴位,有疏通气血、调节气机的作用。痰厥者可经常按揉丰隆穴。
c.艾灸:尤其适用于气厥虚证,可艾灸关元、气海、神阙(肚脐)、足三里,以温阳益气固脱。
3.生活方式调理
a.情绪管理:避免暴怒、焦虑、紧张等剧烈情绪波动,可通过听音乐、散步、冥想等方式调节心态,保持心情舒畅,防止肝气郁结。
b.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过度劳累,让元气得以恢复,防止气虚进一步加重。
c.适度运动:选择温和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等,循序渐进,增强体质,改善气血运行,但避免剧烈运动导致阳气耗伤。
以上所有调理方法都必须在准确辨证的前提下进行。建议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诊断和调理,切勿自行对号入座乱用药物。调理厥证,关键在于找出并消除导致气机逆乱的根本原因,通过综合性的生活调理,改善体质,才能防止复发。
1.气厥实证
症状:多因情绪激动(如暴怒、惊恐)诱发,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伴有双手握拳、牙关紧闭,呼吸气粗、喉间有声,面赤唇红,烦躁易怒,或有头晕头痛、胸胁胀闷,舌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有力。苏醒后常仍有胸胁不适、情绪烦躁。
治法:开窍醒神,顺气解郁。
常用中成药:
苏合香丸,柴胡疏肝丸适用于气厥实证,可辅助改善突然晕厥、呼吸气粗、胸胁胀闷等症状,帮助开窍醒神、疏通气机,缓解肝气郁结所致的厥逆状态。
2.气厥虚证
症状:多因劳累过度、久病体虚或突然体位变化诱发,突然晕厥、面色苍白、汗出肢冷,呼吸微弱、气息短促,神疲乏力、懒言少语,或有头晕眼花、心悸失眠,舌淡苔白,脉细弱或沉微。苏醒后仍感气短乏力、精神萎靡。
治法:补气回阳,醒神固脱。
常用中成药:
参附注射液,补中益气丸适用于气厥虚证,能起到补气升阳、回阳固脱的作用,有效缓解晕厥、汗出肢冷、呼吸微弱等不适,改善气虚不足、阳气亏虚的状态。
3.血厥实证
症状:多因暴怒伤肝、血随气逆,或外伤出血(出血量少但情志紧张)诱发,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牙关紧闭、面赤唇紫,头晕头痛、胸胁胀闷,或有烦躁不安、肢体拘急,舌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有力或涩。部分患者苏醒后仍有头痛、胸胁刺痛。
治法:平肝潜阳,理气通瘀。
常用中成药:
牛黄清心丸,血府逐瘀口服适用于血厥实证,可发挥平肝活血、开窍通瘀的功效,减轻晕厥、面赤唇紫、胸胁胀闷等症状,促进气血运行、消散瘀血阻滞。
4.痰厥
症状:多因素有痰湿内盛(如肥胖、嗜食肥甘),或外感湿邪、情志刺激诱发,突然晕厥、不省人事,喉间痰鸣、咳痰黏稠,胸闷腹胀、恶心呕吐,或有头晕头重、肢体困重,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滑。苏醒后仍感胸闷、痰多、肢体困重。
治法:行气豁痰,开窍醒神。
常用中成药:
导痰丸,礞石滚痰丸适用于痰厥,能起到燥湿化痰、行气开窍的作用,缓解晕厥、喉间痰鸣、胸闷腹胀等不适,清除体内痰湿、改善气机阻滞。
其他调理方法
1.饮食调理
a.气厥实证:疏肝理气,解郁降逆。推荐:玫瑰花茶、佛手柑茶、橘皮粥、萝卜汤等,多吃绿色蔬菜。禁忌:避免辛辣、燥热、油腻及刺激性食物,如辣椒、酒、咖啡。
b.气厥虚证:补气养血,温阳固脱。推荐:黄芪炖鸡汤、人参粥、红枣桂圆汤、山药粥、牛肉、鸡蛋等。禁忌:避免生冷、寒凉、耗气的食物,如冷饮、苦瓜、白萝卜(过量)。
c.血厥实证:平肝潜阳,活血化瘀。推荐:山楂茶、芹菜汁、黑木耳、荠菜、藕汁等。禁忌:严格禁忌辛辣、动火及温补食物,如羊肉、韭菜、酒、大蒜。
d.痰厥:行气化痰,健脾祛湿。推荐:陈皮茶、薏米红豆粥、白萝卜、冬瓜、茯苓饼等。禁忌:避免甜腻、粘滞、助湿生痰的食物,如蛋糕、巧克力、肥肉、糯米。
2.中医理疗
a.针灸:发作期常用穴有水沟(人中)、内关、百会、十宣。辨证配穴,气厥实证加太冲、行间。气厥虚证:加关元、气海、足三里。血厥实证:加太冲、血海。痰厥:加丰隆、中脘。
b.推拿按摩:经常按揉内关、合谷、足三里、太冲等穴位,有疏通气血、调节气机的作用。痰厥者可经常按揉丰隆穴。
c.艾灸:尤其适用于气厥虚证,可艾灸关元、气海、神阙(肚脐)、足三里,以温阳益气固脱。
3.生活方式调理
a.情绪管理:避免暴怒、焦虑、紧张等剧烈情绪波动,可通过听音乐、散步、冥想等方式调节心态,保持心情舒畅,防止肝气郁结。
b.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过度劳累,让元气得以恢复,防止气虚进一步加重。
c.适度运动:选择温和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等,循序渐进,增强体质,改善气血运行,但避免剧烈运动导致阳气耗伤。
以上所有调理方法都必须在准确辨证的前提下进行。建议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诊断和调理,切勿自行对号入座乱用药物。调理厥证,关键在于找出并消除导致气机逆乱的根本原因,通过综合性的生活调理,改善体质,才能防止复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