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资讯视频图片知道文库贴吧地图采购
进入贴吧全吧搜索

 
 
 
日一二三四五六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

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

一键签到
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
一键签到
本月漏签0次!
0
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
如何使用?
点击日历上漏签日期,即可进行补签。
连续签到:天  累计签到:天
0
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使用连续签到卡
11月17日漏签0天
医学生吧 关注:131,851贴子:566,954
  • 看贴

  • 图片

  • 吧主推荐

  • 视频

  • 游戏

  • 0回复贴,共1页
<<返回医学生吧
>0< 加载中...

科研实验,到底是先做体外还是体内实验?

  • 只看楼主
  • 收藏

  • 回复
  • 莱做科研
  • 颇具盛名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在科研课题设计中,实验顺序的选择,往往直接影响研究效率和成功率。很多研究者习惯于先进行体外实验(in vitro),再进行体内实验(in vivo),似乎这是一种更稳妥、成本更低的“标准流程”。但真的总是这样吗?最近,小晶从一个脑出血药物筛选案例中,获得了一些新的启发。
  一、案例分析
  案例回顾:当单一细胞模型遇上复杂疾病
  1. 某课题组计划研究脑出血后的干预药物。初步思路是:
  ① 采用一种神经元细胞系,通过化合物处理构建细胞损伤模型;
  ② 通过细胞活力、凋亡检测等实验,从若干候选药物中筛选出一个效果最佳的药物;
  ③ 使用该药物干预细胞,进行组学测序,后续再做动物脑出血造模+药物干预,进行机制探索和验证。
  听起来环环相扣,很“规范”。但问题在于——这个设计的逻辑,其实经不起推敲。
  2. 漏洞在哪儿?
  脑出血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病理过程,涉及神经元、胶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炎症细胞等多重网络的相互作用。单一的神经细胞系,能否真实模拟脑出血的微环境?能否代表血管破裂、炎症反应、修复再生等关键生物学过程?等到进入动物实验阶段,药物将面对完全不同的体内环境,甚至无法穿透血脑屏障到达病灶。其结果很可能令人失望——这就是神经药物开发天坑“细胞阶段死一批,动物阶段死一批,临床阶段再死一批”的经典困境:
  ① 体外表型代表性有限:体外表型未必具有真实临床意义,药物剂量、给药方式、药代动力学等因素,都是新的坑,均可能导致体外有效的药物在体内无效。
  ② 时间与资源消耗:早期在单一模型上投入过多,却很可能无法推动课题实质性进展。
  3. 小晶的建议:换个思路,反过来做
  ① 从动物模型入手:通过动物短期干预和关键表型指标检测(神经行为学评分、脑水肿测定、梗死体积测量等),快速筛选出1–2种真正有效的药物。
  ② 再反向验证于细胞:选取多个相关细胞系(如神经元、胶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探索药物的剂量效应、时间窗口和表型指标,倒推细胞机制——仅需几块96孔板。
  ③ 聚焦表型和可重复性:科研的核心是获得可靠的数据,而不是搭建完美的故事。表型做扎实,机制挖掘才有底气。
  这样不仅节省时间,结果也更可靠。动物+细胞的双重数据支撑,为后续研究奠定坚实基础。
  二、体外和体内,究竟该如何排序?
  1. 很多小伙伴认为“先做细胞更安全,成本更低”,但现实是:
  有的疾病,细胞无法模拟(比如脑出血、脑梗死、阿尔茨海默病);
  有的药物,体外表现优异,体内一败涂地;
  有的团队,细胞实验兜兜转转数月,最后还是要回到动物模型。
  2. 哪些情况适合“先体外后体内”?有些体外模型较为成熟,可以较好地代表生理特征,例如:
  部分单基因遗传病:细胞模型已有较成熟的基因型和表型关联;
  肿瘤药物筛选,部分肿瘤细胞系表现出较高的药物预测价值;
  感染性疾病,细胞模型常用于初步筛选抗病毒药物;
  代谢性疾病,肝细胞模型常用于初步评估药物毒性或代谢效应。
  3. 如果经费紧张、时间有限,想坚持先做体外,还有其他选择吗?有,试试类器官:
  类器官具有多种细胞类型、三维结构及部分生理功能,能更好模拟器官体内的微环境与病理过程,尤其在神经疾病、肝脏疾病、肠道疾病等领域。
  4. 现在让我们回到最初的问题:“科研实验,到底是先做体外实验还是体内实验?”——答案其实不是固定的,而是要看科学问题,疾病类型,研究目标。关键是:
  研究的疾病特性是什么?
  模型能否有效代表体内?
  我们的目标是快速拿结果还是冒风险探索?
  体外和体内实验,本质是不同维度的工具。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才能避免“做了很多,却没得到有用的结果”。
  小晶总结发言:科研是一场长跑。体外实验好比是“沙盘推演”,体内实验才是“真刀真枪”。正确的问题导向,比机械的流程更重要。
  选对模型,才能得到可信的结果;
  做实表型,才有把握深入机制;
  理清思路,才不会走入死胡同。
  做科研,不只是实验,更是策略。
  选择正确的路径,才能少走弯路。


登录百度账号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 贴吧页面意见反馈
  • 违规贴吧举报反馈通道
  • 贴吧违规信息处理公示
  • 0回复贴,共1页
<<返回医学生吧
分享到:
©2025 Baidu贴吧协议|隐私政策|吧主制度|意见反馈|网络谣言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