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211大学的女硕士,竟然跑去当修脚工了!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前段时间,一则新闻引发广大网友热议。
一位南京农业大学的管理学硕士研究生,在毕业后,选择了管理咨询工作,二次择业时,却去了亲朋好友都不理解的修脚行业。
这条新闻上热搜后,引起了广大网友们的热议。
有的人说,虽然劳动不分贵贱,但十几年寒窗读到硕士不是还能做更有意义的工作吗?着实可惜了。
有人说,女硕士二次择业选择修脚,是对教育成果的侮辱,是对公共教育资源的蔑视,是对家庭教育绝妙的讽刺!
除了给对方加以高罪名还不够,甚至还有人说,这名女硕士这样的选择,是因为她有恋足癖。
网上议论纷纷,然而事情的真相究竟如何?
其实,老板一开始聘请瞿落雪,是做管理岗位的,不是让她从基层做起。
但瞿落雪觉得,作为一名管理者,如果不了解市场,不了解客户,不了解一线,是没有办法深入到业务中去的。
瞿落雪认为,做业务这个事情,它不是一个可选项,如果想要将一个行业真正的做好,都会选择从头做起。
因此,她选择从修脚工做起,了解这个行业后,再将自己所学熟练运用其中。
修脚或许在一些人眼里看起来非常的不好,是低端行业。
但其实职业没有贵贱之分,每次听到来做足疗的客户,跟她反馈,自己按完脚之后,原来失眠的症状就没有了。
这些客户的正向反馈,让瞿落雪觉得所有的付出其实都是值得的。
修脚本身属于我们中国的一个传统文化,如果说能把这个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甚至未来能走向世界的话,对于国人来说,都是一件非常骄傲的事情。
这是瞿落雪对这个行业的美好愿景。
瞿落雪是一个非常清醒的人,她深知只有从基层干起,积累经验,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才能够收获一份实实在在的成功。
从传统价值观来说,硕士去修脚算是“放下身段”。
不论出于什么考虑,是择业还是想为创业积累经验,能“放下身段”都应该是值得尊重的。
从小到大,所有平凡人的生活只充斥着单一的价值观,那就是每个人都应该接受良好的教育,然后找个好工作,再组建个幸福美满的家庭。
其中所谓的“良好”“工作”“幸福”,大家都秉持着大同小异的单一标准。
所有脱离标准的人,都会被打上“不能理解”的标签。
一方面要求平等和尊重,一方面又不具有包容所有的胸襟。
这样的行为,显得过于虚伪。
所有人的个人追求和价值都不应该被轻视。
生活在定义的时代,我们被一口一个的定义裹挟着,像是骡子遭受名为“定义”的鞭子,朝着大众主流的方向前行。
活得尴尬难受又窒息。
人们喜欢“一棍子打死”式地发表观点,热衷于给他人贴上标签。
然后,在一次又一次道德制高点的审判中,获得些许无聊的快乐。
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对人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感悟。
不带着恶意揣摩,是最起码的尊重,也是高情商的体现。
不要被大众定义所裹挟,活得不像自己,也不要随便地去定义他人。
多棱镜在阳光的照耀下,能够折射出五彩斑斓的光芒。
人生也如此,它从来都不是单调的一种色彩。
瞿落雪的遭遇,让人不由得想到,当初李雪琴走红时所受到的嘲讽。
很多人辱骂她:作为北大的高材生,竟然去当网红,实在是有辱斯文!
但身上粘有“北大学霸”标签的她,对此并不在意,她非常接地气地告诉大家,名校毕业出来也没什么不同。
普通是常态,哪怕是顶尖学府出来的人,也没有三头六臂,大家都是“寻常”,很好的打破了年轻人对于学历高低的“身份焦虑”。
“老是有人跟我说:你都考上北大了,你层次不一样。哪不一样了?北大怎么了?念了北大就不能当一个low逼了吗?念了北大就不能当一个废物了吗?”
在李雪琴身上我看到一个问题——所谓的“身份焦虑”其实是一群庸人自己强加的,成为主流后,波及到了现在的年轻人身上。
李雪琴身体力行地向大家表述了一个事实:
每个人都有选择不同生活的权利,没有必要被“主流”裹挟着前行,哪怕顶级学府毕业,也是可以选择成为一名“废物”的。
生活的本质就是不快乐的,李雪琴深知这个道理,因此她拒绝灌鸡汤,不卖弄情怀不贩卖悲惨经历。
李雪琴带着知识分子的才气和平易近人的和气,用段子告诉大家:哪有什么优越感,撕掉虚伪,找点真的快乐吧。
她给了当下大众,对于苦闷烦琐生活的一个舒压方式。
不快乐本身并不是一件坏事,它让我们懂得快乐的可贵,理解生活有艰难,也会有微光。
《瓦尔登湖》中有句话:
生命并没有价值,除非你选择并赋予它价值。没有哪个地方有幸福,除非你为自己带来幸福。
在当下互联网时代,社会节奏随着科技的发展日益加快,处于被定义中的青年人们,大多内心都孤独,面对浮躁的社会都会内心焦虑、惶恐不安。
那种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在获得开心的同时没办法保障个人生活;而为了生存,又不得不委曲求全的纠结困苦,是大多数当代年轻人的真实写照。
有的人在选择间纠结痛苦,有的人在焦虑中惶惶不可终日。
快乐是一件难得的事,通常情况下大家处于非快乐的状态。
然而不快乐本身不是一件坏事,它让人更加明白幸福与快乐,让人更懂得生活的内涵。
正如老舍先生所言:生活是种律动,须有光有影,有左有右,有晴有雨,滋味就含在这变而不猛的曲折里。
快乐与不快乐,纠结与不纠结,它们本身就是一种生活常态。
人生生来就如高山起伏,总有盆地低谷,春风得意是一时,艰难困苦或许也不长久。
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永远保持对生活的期待与热爱。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前段时间,一则新闻引发广大网友热议。
一位南京农业大学的管理学硕士研究生,在毕业后,选择了管理咨询工作,二次择业时,却去了亲朋好友都不理解的修脚行业。
这条新闻上热搜后,引起了广大网友们的热议。
有的人说,虽然劳动不分贵贱,但十几年寒窗读到硕士不是还能做更有意义的工作吗?着实可惜了。
有人说,女硕士二次择业选择修脚,是对教育成果的侮辱,是对公共教育资源的蔑视,是对家庭教育绝妙的讽刺!
除了给对方加以高罪名还不够,甚至还有人说,这名女硕士这样的选择,是因为她有恋足癖。
网上议论纷纷,然而事情的真相究竟如何?
其实,老板一开始聘请瞿落雪,是做管理岗位的,不是让她从基层做起。
但瞿落雪觉得,作为一名管理者,如果不了解市场,不了解客户,不了解一线,是没有办法深入到业务中去的。
瞿落雪认为,做业务这个事情,它不是一个可选项,如果想要将一个行业真正的做好,都会选择从头做起。
因此,她选择从修脚工做起,了解这个行业后,再将自己所学熟练运用其中。
修脚或许在一些人眼里看起来非常的不好,是低端行业。
但其实职业没有贵贱之分,每次听到来做足疗的客户,跟她反馈,自己按完脚之后,原来失眠的症状就没有了。
这些客户的正向反馈,让瞿落雪觉得所有的付出其实都是值得的。
修脚本身属于我们中国的一个传统文化,如果说能把这个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甚至未来能走向世界的话,对于国人来说,都是一件非常骄傲的事情。
这是瞿落雪对这个行业的美好愿景。
瞿落雪是一个非常清醒的人,她深知只有从基层干起,积累经验,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才能够收获一份实实在在的成功。
从传统价值观来说,硕士去修脚算是“放下身段”。
不论出于什么考虑,是择业还是想为创业积累经验,能“放下身段”都应该是值得尊重的。
从小到大,所有平凡人的生活只充斥着单一的价值观,那就是每个人都应该接受良好的教育,然后找个好工作,再组建个幸福美满的家庭。
其中所谓的“良好”“工作”“幸福”,大家都秉持着大同小异的单一标准。
所有脱离标准的人,都会被打上“不能理解”的标签。
一方面要求平等和尊重,一方面又不具有包容所有的胸襟。
这样的行为,显得过于虚伪。
所有人的个人追求和价值都不应该被轻视。
生活在定义的时代,我们被一口一个的定义裹挟着,像是骡子遭受名为“定义”的鞭子,朝着大众主流的方向前行。
活得尴尬难受又窒息。
人们喜欢“一棍子打死”式地发表观点,热衷于给他人贴上标签。
然后,在一次又一次道德制高点的审判中,获得些许无聊的快乐。
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对人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感悟。
不带着恶意揣摩,是最起码的尊重,也是高情商的体现。
不要被大众定义所裹挟,活得不像自己,也不要随便地去定义他人。
多棱镜在阳光的照耀下,能够折射出五彩斑斓的光芒。
人生也如此,它从来都不是单调的一种色彩。
瞿落雪的遭遇,让人不由得想到,当初李雪琴走红时所受到的嘲讽。
很多人辱骂她:作为北大的高材生,竟然去当网红,实在是有辱斯文!
但身上粘有“北大学霸”标签的她,对此并不在意,她非常接地气地告诉大家,名校毕业出来也没什么不同。
普通是常态,哪怕是顶尖学府出来的人,也没有三头六臂,大家都是“寻常”,很好的打破了年轻人对于学历高低的“身份焦虑”。
“老是有人跟我说:你都考上北大了,你层次不一样。哪不一样了?北大怎么了?念了北大就不能当一个low逼了吗?念了北大就不能当一个废物了吗?”
在李雪琴身上我看到一个问题——所谓的“身份焦虑”其实是一群庸人自己强加的,成为主流后,波及到了现在的年轻人身上。
李雪琴身体力行地向大家表述了一个事实:
每个人都有选择不同生活的权利,没有必要被“主流”裹挟着前行,哪怕顶级学府毕业,也是可以选择成为一名“废物”的。
生活的本质就是不快乐的,李雪琴深知这个道理,因此她拒绝灌鸡汤,不卖弄情怀不贩卖悲惨经历。
李雪琴带着知识分子的才气和平易近人的和气,用段子告诉大家:哪有什么优越感,撕掉虚伪,找点真的快乐吧。
她给了当下大众,对于苦闷烦琐生活的一个舒压方式。
不快乐本身并不是一件坏事,它让我们懂得快乐的可贵,理解生活有艰难,也会有微光。
《瓦尔登湖》中有句话:
生命并没有价值,除非你选择并赋予它价值。没有哪个地方有幸福,除非你为自己带来幸福。
在当下互联网时代,社会节奏随着科技的发展日益加快,处于被定义中的青年人们,大多内心都孤独,面对浮躁的社会都会内心焦虑、惶恐不安。
那种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在获得开心的同时没办法保障个人生活;而为了生存,又不得不委曲求全的纠结困苦,是大多数当代年轻人的真实写照。
有的人在选择间纠结痛苦,有的人在焦虑中惶惶不可终日。
快乐是一件难得的事,通常情况下大家处于非快乐的状态。
然而不快乐本身不是一件坏事,它让人更加明白幸福与快乐,让人更懂得生活的内涵。
正如老舍先生所言:生活是种律动,须有光有影,有左有右,有晴有雨,滋味就含在这变而不猛的曲折里。
快乐与不快乐,纠结与不纠结,它们本身就是一种生活常态。
人生生来就如高山起伏,总有盆地低谷,春风得意是一时,艰难困苦或许也不长久。
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永远保持对生活的期待与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