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莲池大师、蕅益大师、印光大师,其著作中都有带业往生字眼。祖师开示带业往生,只印光大师一位,就够详细的了。印光大师文钞七大本,有关带业往生及相关内容的开示,估计也得占十分之一,甚至更多!毕竟带业往生是净土宗理论的精髓,是重中之重!
-
0通过百度网盘分享的文件:梦参老和尚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0yaoK7DIUboKT3MX3OLIjA?pwd=1234
-
49印光大师—— “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者。其人虽未明心见性,却复决志求生西方。以佛于往劫,发大誓願,摄受众生,如母忆子。众生果能如子忆母,志诚念佛,则感应道交,即蒙摄受。力修定慧者,固得往生。即五逆十恶,临终苦逼,发大惭愧,称念佛名,或至十声,或止一声,直下命终,亦皆蒙佛化身,接引往生。非万修万人去乎?然此虽念佛无几,以极其猛烈,故能获此巨益。不得以泛泛悠悠者,较量其多少
-
23宗舜法师《浅谈不说四众过戒》
-
3注:神通品云:‘……阎浮提造恶众生,新死之者,经四十九日后,无人继嗣,为作功德,救拔苦难,生时又无善因,当据本业,所感地狱。’ 附: ●第七十九条、佛云 有利根者,或有善因,或有暗钝,业障重者,对佛法反应是何态度? 莲忏法师答:(一)有利根者,闻即信受。(二)有善因者,勤劝成就。(三)暗钝根者,久化方归。(四)业障重者,不生敬仰。 注:分裑集荟品云:‘……吾(世尊)亦分裑千百亿,广设方便。或有利根,闻即
-
5有无必须深究,不是什么信愿都能往生! 并且,往生大体分两种,自在往生与非自在往生,你自言有信愿,但你知道自己是哪种往生?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若人不发无上菩提心,但闻彼国土受乐无间,为乐故愿生,亦当不得往生也。”
-
4断惑理一心、事一心,是非常难证的。但最浅伏惑事一心,只观行位初品,大抵欲界定上下的伏惑功夫,这个相对容易些。但必须专精,必须严持五戒,发瑱实菩提心……。只要念至最浅伏惑事一心,便可入第一类决定往生自在往生之流!即第六品世间善人往生,《妙宗钞》判其对应修证阶位,只观行位初随喜品。
-
5净土唯心,是每位修行人自己的净土,耽执门户之见岂不错失大利。末法时期修自力断惑竖出三界不易,临终时若能念佛转求净土,个个易生。
-
10智者大师知礼大师《观经疏妙宗钞》云:“彼经散善力弱,故逆谤不生。”说的就是散善难转定业。 《妙宗钞》释下下品至心十念时言:“彼人(下品人)虽即不成事定,而能十念称佛不散亦为定摄。” 事定,就是普通修行人因戒得定,具伏惑或断惑定力,而入的事定,定境。 “十念称佛不散亦为定摄”,这已经十分肯定的告诉我们了,下品生至心十念,绝不是散心念佛,更非散心境!散心境,不只所修散善难灭定业,难忏性罪,就连见佛都不具足资
-
4《李炳南彿敩问答类编》 问:‘念一句佛号就消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那么我们不如造罪以后再来念佛。如果说念佛是消过去的罪业,不再去造新罪,那么造了罪以后,不又是过去的旧罪了吗? 答:从前某甲正在大吃秕齤卝霜,某乙看见就惊奇地问:‘为什么要自刹?’甲说:‘我不是自刹,因为听说某店有解毒的灵药,我想买来服用,所以就先吃秕齤卝霜。’先生所问不正是这不意思吗?过去、现在和未来是没有一个界限的,但改过从新却是有
-
3【故曰才发菩提,即成正觉。】 这又说明发菩提心的重要。现在我们很多人修行已经注意到修持的重要,这很难得。知道修行的重要,所以,礼拜、供养、修持、念诵都很勤。但是,往往有人还不知道发菩提心的重要。华严经最强调菩提心:“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你才发菩提心,就成佛了。就是这话:“才发菩提,即成正觉”。因为,当念就圆成,所以,他发心时,就是成佛时。华严之顿、之超、之离见、之不容易懂,就在这
-
6太虚大师《佛理要略》节选—— ●大乘法──普度成佛心: 此依大乘法所发心,又迥胜前出离流转心。以前心见三界苦,或唯自求出离,或虽见三界众生皆是苦,然不能发起普度众生同出离之决心,故亦无须求成无上正遍觉之佛。此大乘法中则发普度成佛心,以见三界众生皆在苦中,为求共同出离之法,而修共同出离之行,故名大乘。大乘者即大车。如人但为自己行路即不须造火车铁路等事,为便利大众交通故造火车轮船等。大乘意义即如是,
-
3问:净土仗他力可以带业往生,不再退转,皆习净土者所常道;不知净土所谓一心不乱,何尝不仗自力?业未灭尽,又何能往生就不退转?往生既不退转,是学佛了生死之目的已达,那么见佛闻法还求甚么? 太虚大师答:第三问题,净土的确不能离自力,因为必须自心了解净土琺门,深信切愿,又加以若多若少持念佛名,习行众善的心力,才能与阿弥陀佛的本愿力感应,才能临命终时仗佛力接引带业往生。佛说十方虚空有无量世界,净秽不一,所以
-
4彻悟禅师开示节录—— 一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是学道通途。二以深信愿,持佛名号,为净土正宗。三以摄心专注而念,为下手方便。四以折伏现行烦恼,为修心要务。五以坚持四重戒法,为入道根本。六以种种苦行,为俢道助缘。七以一心不乱,为净行归宿。八以种种灵瑞,为往生证验。此八种事,各宜痛讲。修净业者,不可不知矣。
-
2莲池大师原著—— ●南岳天台自言 岳台二师,俱言吾以领众,损己利人,一则止证铁轮,一则仅登五品。权辞欤?抑实语欤?愚谓权实非后学所能测,但在今人,且莫问权,姑以实论。圣师①尚尔,况凡夫乎?则转增精进矣!不特二师为然,古人之自处也,有曰“某离师太早,未能尽其妙”,或曰“某早住院,未克臻此”,其慎重类如是。况台师所处尚不及信位,今人即大悟,问其造位,若果入住,应便能八相成道否?则宁可自招妄言证圣之大
-
3理论来源——阿毗达摩 第一优先级的业:重业。 第二优先级的业:惯行业。 第三优先级的业:近死业。 第四优先级的业:已作业 祖师开示常提到“强者先牵”,就是指重业,定善或定恶,都是重业。 惯行业。就是自己习惯性会造的业。 近死业。就是临命终时所造的业,特别是临命终最后一念所造的业。 已作业,在临终这一刻已经成熟且正好被呈现出来的所造过的业。这完全是概率亊件了。
-
2莲忏法师问答 (一)地蔵经是彿陀为报母恩,而往忉利天为母摩耶夫人所说的。(二)地藏经除世尊介绍地藏菩萨的各种愿力和不可思议事外,又举出地藏菩萨过去世曾为人女,为报答亲恩,更发广大誓願,孝心感人。因此地藏经便顺理成章的被称为‘孝经’,其来有自啊!
-
2●劝父母念佛大孝之道 莲池大师云: 人之于父母,服劳奉养以安之,孝也,立身行道以显之,大孝也,劝以念佛琺门,俾得生净土,大孝之大孝也。 ●《竹窗随笔》出世间大孝: 奉告诸人,父母在堂,早劝念佛,父母亡日,课佛三年,其不能者,或一周岁,或七七日皆可也,孝子欲报劬之恩,不可不知此。 ●《莲池警策》人间大孝 莲池大师云:‘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人丗间最大的孝莫过于劝父母念佛,求生西方极楽丗界。我们供氧父母再
-
1太夫人年已八十有三,当常劝谕,令其信愿念佛。若令终日长念,或恐不能如是。前者颇欲设法,在生助念,思之未得。镇守使王恱山,奉母来山,见其眷属甚多,因得一绝妙之助念法。已与彼略说之。亦与彼说,当与阁下言之。倘阁下能实行,彼亦不至漠然置之,亦自利利他之道也。阁下眷属,儿辈则各有职业,固难常时依行。若媳辈,则无事清闲。女使辈若奶妈等,则无甚要事。当令诸人,按钟点,日在太夫人旁,高声念佛半点钟。过时换班,一
-
1孝之为道,其大无外。一切诸善,无不弥纶。然有世出世间、大小本迹之异。世间之孝,服劳奉养以安其身,先意承志以悦其心,乃至立身行道以扬名于后世。虽其大小不同,皆属色身边事。纵令大孝格天,究于亲之心性生死,无所裨益。所谓徒徇其迹而不究其本。况乎杀生以养以祭,俾亲之怨对固结,永劫酬偿不已者乎。出世间之孝,其迹亦同世间服劳奉养,以迄立身扬名。而其本则以如来大囧琺,令亲熏修。亲在,则委曲劝谕,冀其吃素念佛,求
-
2蕅益大师云: 有三障能败戒德,使心退没: (一)嗔恚横于自他,而生恼害。 (二)我慢于诸僧宝而生轻忽。 (三)懈怠于诸妙法,不肯学习。 三法有一,牵入恶道,忘失信心。
-
1至于阅经,当先阅经芠,次看注疏。若欲随分亲得实益,必须至诚恳切,清净三业。或先端坐少顷,疑定身心,然后拜佛朗诵,或止默阅。或拜佛后端坐少顷,然后开经。必须端身正坐,如对圣容,亲聆圆音。不敢萌一念懈怠,不敢起一念分别。从首至尾,一直阅去,无论若文若义,一概不加理会。如是阅经,利根之人,便能悟二空理,证实相法。即根机钝劣,亦可以消除业障,增长福慧。六祖谓但看金刚经,即能眀心见性,即指如此看耳。 古人专
-
1蕅祖《要解》说:“十万亿土,不出我现前一念心性之外,以心性本无外故。又仗自心之佛力接引,何难即生。如镜中照数十层山水楼阁,层次宛然,实无远近。一照俱了,见无先后。‘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亦如是;‘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亦如是;‘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亦如是。当知字字皆海印三昧,大圆镜智之灵文也。”
-
2问:起信论曰:所言觉者,谓心体离念,乃至即是如来平等琺裑,由此而言,真如本体即诸佛琺裑。又云:“真如用者,所谓诸佛如来乃至摄化众生”。由是而言,真如之用即诸佛之业用。以真如即佛、佛即真如故,然真如体一而诸佛非一,一真如也,为释迦佛耶?为阿弥陀佛耶?
-
1近明六道业果──恶止善行 无因邪因既破,则可知佛法所说六道三界业果,瑱实不虚。由造福业、非福业、不动业,故感爱、非爱等果。福业者即十善业,非福业者即十恶业,此复各有上中下品。恶业感地狱等果,善业感人天等果。若于此六道、三界业果能确信不疑,自能恶止、善行。由修向上增进心故,恶止善行而感殊胜之果,此不但佛法如是,即世间圣贤亦如是。吾人不欲为圣为贤则已,若欲为圣为贤,必须有向上增进心而止噁荇善也。
-
1太虚大师《佛理要略》节选: ●正因缘法 在佛法中明万有之生,既非无因亦非邪因,故进明正因缘法。此正因缘法,在说明因缘生果之道理,有众多经论广明。今略释分二: ●十二缘起法 十二缘起者,谓无明缘起行、行缘起识、识缘起名色、名色缘起六入、六入缘起触、触缘起受、受缘起爱,爱缘起取、取缘起有、有缘起生、生缘起老死之十二种法。应知在佛法中明正因缘法,即所有一切五趣、三界之正报依报等法,皆因缘生;而十二缘起正明异
-
1太虚大师《佛理要略》节选: ●四缘生法 四缘者,因缘、增上缘、等无间缘、所缘缘。此中所明因缘生法,理甚广泛,普遍于一切因果法。故四缘生法的所谓法,乃指一切法。此一切法摄为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或总括为色、心、心所法。然心所法,摄于心法中故唯言色心二法即可。色为因缘、增上缘二缘所生,心法须加所缘缘、等无间缘,具四缘方生。
-
1圆因法师《莲池警策》养成念佛的好习惯—— ◎念佛要如何才能念得好?没有什么秘诀,唯一的方法就是多念,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一个念佛的好习惯,娑婆世界里我们的坏习惯太多,太容易懈怠,好习惯太少,不容易精进,常常念佛,把念佛当成一种习惯,行住坐卧,不离一句佛号,久而久之,念佛念到自己不念的时候,佛号也会不自主地从内心浮现出来,这样子就容易成就了!
-
1答:噁毒鬼王等。 注:阎罗王众赞品云:‘尔时噁毒鬼王合掌恭敬白佛言:“……。或有男子女人,修毛发善事,乃至悬一旛一盖,少香少华,供养佛像及菩萨像。或转读尊经,烧香供养一句一偈。我等鬼王敬礼是人。”……。’
-
1欲明因缘生法,须先破无因及邪因论。盖世有一类自命识得万有皆自然生或偶然生,全不假一点因缘,故谓万物皆自然而然或偶然而然。如已生为中帼人,其生既无所谓因缘,死亦无所谓因缘;此乃不明因缘生法所致。由执无因而自然偶成,于是即易生懒惰懈怠放逸等墮絡行为,若成若败,完全付之于命运,更无所谓志愿或向上心。此在印度中帼皆有之。故在佛法中明因缘生法,首须破无因见。
-
1有在家出家者,有出家在家者,有在家在家者,有出家出家者。处于族舍,具有父母妻子,而心恒在道,不染世尘者,在家出家者也。处于伽蓝,无父母妻子之累,而营营名利,无异俗人者,出家在家者也。处于俗舍,终身缠缚,无一念解脱者,在家在家者也。处于伽蓝,终身精进,无一念退惰者,出家出家者也。故古人有身心出家四句,意正如此。虽然,出家出家者,上士②也无论矣。与其为出家在家者,宁为在家在家者。何以故?袈裟下失人身,
-
1答:七分功德之中,亡者得一分,生者得六分。 注:利益存亡品中,地藏菩萨回答大辩长者之问,云:‘若有男子女人,在生不俢善因,多造众罪,命终之后,眷属小大,为造福利,一切圣事,七分之中,而乃获一,六分功德,生者自利。以是之故,未来现在善男女等,闻健自修,分分己获。’
-
1因此举出遇去如来,试问菩萨举出几尊如来圣号? 答:十九尊。 注:见下面一条。 ●第七十叁条、地藏菩萨举出过去如来,并言其功德,请一一写出。 答:(一)无边身如来。(二)宝性如来。(三)波头摩胜如来。(四)师子吼如来。(五)拘留孙如来。(六)毗婆尸如来。(七)宝胜如来。(八)宝相如来。(九)袈裟幢如来。(一○)大通山王如来。(一一)净月如来。(一二)山王如来。(一三)智胜如来。(一四)净名王如来。(一五
-
1更具大慈悲 愍众生,请佛开示地藏菩萨不思议事? 注:见闻利益品佛告观世音菩萨说:‘汝(观世音菩萨)于娑婆世界 有大因缘。若天若龙,若男若女,若神若鬼,乃至六道罪苦众生,闻汝名者、见汝形者、恋慕汝者、赞叹汝者。是诸众生,于无上道,必不退转。常生人天,具受妙乐。因果将熟,遇佛受记。汝今具大慈悲,怜愍众生,及天龙八部,听吾宣说地藏菩萨不思议利益之事。汝当谛听,吾今说之。’
-
0谛深说带业不能往生,胡乱开示糊弄普通信众。殊不知,此人是地地道道的谤琺之人。《观无量寿经》是世尊亲口开示,九品往生详见彿经。此邪人胆哒抱天,自诩是佛,犯大妄语,欺诳白衣,说些相似彿法,混淆経文,甚至公开谤经,亦是谤彿。正如印光大师所开示——住持佛法之人,若违佛制,即是魔类!谛深自称佛陀,已犯了多条佛制,下场可悲!
-
3《李炳南佛敩问答类编》 问:具有神通之和尚,如何仅见于炆卝字,今日是否仍有实例,苔卝弯有否?(张弓) 李炳南答:真有神通者,皆秘而不宣,凡自炫者,皆无道也。夫如是,其真有道者,人何能知。 问:修行要断惑及我慢邪见等,因何佛门中甚多行者都称自己道高,或已得神通,或画符法水,择日看相等等,这行者是否真的有得?(李善忠) 李炳南答:自赞便是无德。称有神通恐是妄语。符水占相皆是邪命。如是行者,已入岐途,遑云有
-
2彻悟禅师开示选录—— (注:简别他宗唯心,天台宗特别提出唯色之说!知礼大师特借《观经》“水声说法”与“光眀化鸟”之种种事相,作为彰显“有分别色”以及“色能造心,色具于心”,亦即“一切唯色”说之具体事证,使“唯色论”得收事理兼备之效,同时也是提珙“唯色论” 所以成笠的重要根据。)
-
2关于天台一宗为简别他宗兼权之“唯心”,是以特别提出“唯色”之说,知礼在《观音玄义记》卷二即有一段精辟的说明,其文云:
-
3或问:“妙喜云愚人终日掐数珠求净业,念佛果愚人所为乎?”噫!予昔曾辩之矣。妙喜但言愚人终日掐数珠求净业,不言愚人终日一心不乱求净业也。
-
1有谓“唯心净土①,无复十万亿刹外更有极乐净土。”此唯心之说,原出经语,瑱实非谬,但引而据之者错会其旨。夫即心即境,终无心外之境。即境即心,亦无璄外之心。既境全是心,何须定执心而斥境,拨境言心,未为达心者矣。
-
2彻悟祖师开示节选——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生可杀乎。造重业,纵杀心,结深怨,感苦果,皆由一杀所致。
-
1彻悟祖师开示选录—— 二语,上句说事,下句说理。事是即理之事。谓生即不生,非直以生为生也。理是即事之理。谓不去而去,非直以不去为不去也。两句作一句看,则事理圆融,所谓合之则双美也。若两句作两句看,则事理分张,所谓离之则两伤也。
-
2虚老《佛教律学入门》节录: 犯妄语的过失:
-
52021年11月7日 | By 护法居士 Filed in: 揭批类 妙湛寺邪师释谛深,自称“南无谛深大师”(注:现在已经公开自诩为佛),邪知邪见害人不浅!希望琺卝师专门写一篇批驳文章,揭卝露其面目。 【贤佳】他的“开示”我不想花时间听,不知您是否方便挑其邪说文章发给我?
-
2印光大师开示节录——因彼想好境界,彼怨业遂现其境界,令彼起欢喜心,由此妄念坚固,遂失正念,魔鬼遂入其窍。则发颠发狂,佛也不能救矣。
-
2彻悟祖师是净土宗第十二代祖师,号梦东,先禅后净……
-
1黄老《谈外道妖通与佛法神通》节录 ●黄念祖老居士开示节录 有人说:“我必须要有神通,我才能去弘卝琺。”极端的错误!不许的!只有在临终的时候,才能显现。我的嗯卝师告诉我一点,不出十天就往生了。夏师给我泄卝漏露,谈他的常寂光,没有到十天就往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