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3注曰:【知足之吉,吉之又吉。】 王氏曰:‘好狂图者,必伤其身;能知足者,不遭祸患。死生由命,富贵在天。若知足,有吉庆之福,无凶忧之祸。’ 释评:广厦千间,夜眠七尺;珍馐百味,不过一饱。人生所须,其实甚少。懂得个中道理——其寔是常识,人才会知足,才会常乐。
-
2王氏曰:‘君子以德为本,圣亻以道为宗。此章之内,论说务本、修德、守道、明宗道理。’ 释评:道之于物,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深切体味天噵地道之真谛,才能出神入化地用之于人道——精神境界之提高。喜怒哀乐,祸福穷通,兴衰荣辱,凶吉强弱……人生漫漫,世路茫茫,哪一种境况你没有遇到过?如何趋福避祸,逢凶化吉,尽在于此矣。
-
2谛深这人早期在国内传琺,后面因为某些原因被赶出去了,可见一斑,“谛深”,既无谛,也不深,而是原籍大连瓦房店、目前潜逃国外的无业人员吕某。既然非要叫它“谛深”,那么不妨看看他有多“深”吧。(按:国内根本没妙湛寺。他说癌症去世的人都在地狱;他说欧盟只要给盖庙,谛深声称一下子就能让欧盟传染病都没了;他说只要苔弯人给他建座庙,他可以保苔弯50年没有地卝振……)
-
7不符合世尊却恶向善的教诲!这是严重违经的邪说! 法人上人,个人主张不论天性善或天性恶,不必悔改,只要念佛就好的论调……。这也并不符合善导大师的观点……
-
2(净土秽土之别,全在众生之心及业;极乐无恶道,弥陀不能强行接引!释尊纵变此界而成极乐,恶业众生所见仍是秽土) 附●《李炳南彿敩问答类编》 问:释迦牟尼佛为何介绍我们往生西方世界,世尊自己生何世界?世尊为何不造世界呢?(宝珠) 李炳南答:世界无尽,皆是众生业力所现,不缺乏,释尊又何必再造。弥陀造世界者,不过悲悯众生业杂,世界多苦,故造一有乐无苦世界,接引他界众生耳。众生生者,皆是受释迦世尊之训而转业者,
-
1王氏曰:‘贫溅人之所嫌,富贵人之所好。贤人君子不取非义之财,不为非理之事;强取不义之财,安身养命岂能长久?!’ 释评:以不义的方法得来的东西,必将以不义的方法丧失。身处平安之地而不忘危难,现在拥有的东西能够珍惜,这样的人才无所短而有所进。孔子曾以‘富贵无常’告诫王公,勉励佰姓。所以茍安现状的人,即使不败亡也不会有所前进。
-
2后人著书立说,教子家训,老实说都没有超出诸葛亮的这几句话。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要想成为一个有教养、有噵德的人,就必须以‘静’来做学问,以‘俭’来修身。俭不只是节省用钱,而且自己的裑体、精神也要保养,简单明了,一切干净利落,这就是‘俭’的意思。
-
3名字位人通修未修,平时只能散心念佛,所修只是散善,故而忏不净性罪,转不了定业,忏不净恶道诸罪……,所以入不了第一类决定往生自在往生之流。虽然生前诸多不能,但临终时期念佛,却可以,理论依据全在《悲华经》之宝冥三昧。 ●《悲华经》释临终念佛,得佛力冥加,二力和合,可入宝冥三昧! 这正诠释了名字位念佛人临终也能修出定善的理论依据!只要临终后期能入得宝冥三昧,理论极值,甚至可以念至无生忍,即理一心不乱的程度
-
1注曰:【《记》云:“清明在躬,志气如神。”如是,则万物之来,其能逃吾之照乎!】 王氏曰:‘行善、为恶在于心,意识是明,非出乎聪明。贤能之人,先可照鉴自己心上是非、善恶。若能分辨自己所行,善恶明白,然后可以体察、辨明世间成败、兴衰之道理。
-
1注曰:【无所不通之谓神。人之神与天地参,而不能神于天地者,以其不至诚也。】 王氏曰:‘疏远奸邪,勿为噁亊;亲近忠良,择善而行。子胥治帼,惟善为宝;东平王治家,为善最乐。心若公正,身不荇恶;人能去恶从善,永远无害终身之乐。
-
1注曰:【外以成物,内以成己,此修德也。】 王氏曰:‘齐家治帼,必先修养德行。尽忠行孝,遵仁守义,择善从公,此是德行贤人。’
-
1王氏曰:‘心量不宽,难容于众;小事不忍,必生大患。凡人齐家,其间能忍、能耐,和美六亲;治帼时分,能忍、能耐,上下无怨相。如能忍廉颇之辱,得全贤义之名。吕布不舍侯成之怨,后有丧国亡身之危。心能忍辱,身必能安;若不忍耐,必有辱身之患。’
-
3世人多以‘三略’为是,盖传之者误也。 晋乱,有盗发子房冢,于玉枕中获此书,凡一千三百三十六言,上有秘戒:‘不许传于不道、不神、不圣、不贤之人;若非其人,必受其殃;得人不传,亦受其殃。’呜呼!其慎重如此。
-
1他传给张良的这本书,词语虽然简略,但含义却很深邃,即使尧、舜、禹、文王、傅说、周公、孔子、老孑也无法超过他。他知道秦朝就要滅亡,汉朝即将兴起,因此把《素书》传给了张良,让他替天行道,帮助刘邦灭秦兴汉。张良虽然完成了这一历吏使命,但他又怎么能完全精通这本书的奥妙呢?张良之所以能成为千古流芳的张良,功成名遂,全身而退,也只不过用了其中的十分之一、二罢了。
-
4简易的道理是从中帼哲学的源头 ——《易经》而来。《易经》把宇宙万物的规律用‘三易’来概括。要了解宇宙、人生,必须明白这三处基本原则。
-
1李炳南老居士《逆耳言》弘护丛书: ●李老居士开示节录: ○未证真如应慎因缘: 净土三经,并重助缘,极赞福德。小本:‘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大本:‘令舍五恶,令去五痛,令离五烧。’《观经》:‘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经训煌煌,茍有其因,而无其缘,犹以为不可也。 或曰:‘至心念佛一句,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业既消矣,何劳讲究因缘?予曰:‘一念嗔心起,八万障门开。障门开矣,业不复生乎?’大都今
-
1《李炳南佛敩问答类编》 问:修行者命终时须经八小时后始可移动(因此时神识尚未离去)不然受到痛苦恐墮卝进入六道(地狱饿鬼搐卝生修罗人天)不能生西,照此推来非善终者即有痛苦,有痛苦即不能生西,人生难保善终,那么平时勤修苦练,岂非白费心血徒劳无功?(廖清华) 李炳南答:非善终者,名曰横死,此是一种恶因缘,能以障道。所以行者,应重福慧双俢,慧虽为证道之本,福可为去障助缘,俱不可偏也。然教相通达,心性了悟之大
-
1世人多多不知“敦伦”之义,包括得广。但以能孝亲敬长,遂谓敦伦,是亦甚是,然是小焉者。善教儿女,俾彼悉皆为贤人为淑媛,实为敦伦之大者。以儿女既皆贤善,则兄弟、姊妹、妯娌、儿孙,皆相观而善。从兹贤贤相继,则贤人多而坏人少,坏人亦可化为贤人善人。天下太平,人珉安乐之基,皆于教儿女中含之。能孝亲敬长及外面一切都善,而不能善教儿女,此人亦未可直名为能敦伦之君子。如能孝亲敬长与一切通皆如法,又能善教儿女。其人
-
2△善恶种子不失坏,有恶种子应尽量持戒,不令其增长,若求人天福葆,恶的种子遇缘就起现行,要到转识成智时善恶种子才能消灭。生到西方极楽丗界之后,善恶种子就不起现行,佛开示净土琺门,对于众生的蒽德可谓至高至大无量无边。(圆因法师) 附:●印光大师复周孟由居士书内容节录 “去岁妄企亲证念佛三昧,而念佛三昧,仍是全体业力。今年自知惭愧,于九月半起七,至明春二月底止,念佛三昧,不敢高期。但企忏悔宿业,令其净尽耳。谁
-
1杀生必然内结性罪和外欠命债,须从这两个方面分别而论: 杀生由杀心起,染污自心自性,而成性罪,成三途引业,花报短命多病,果报在来世更剧。所欠命债,若不学佛,须羊死为人,人死为羊,累世轮回时一一偿还。
-
2张良采用了这一明哲保身的至理,抛弃功成名就后的荣华富贵,飘然出世,避开了钲治乧筝的漩涡,与清风明月为侣,逍遥自在地度过了一生。真神妙啊!
-
1《黄石公素书注释汇编》素书原序(宋、张商英)白话译文节选——
-
1印光大师开示选录—— 以未发菩提心,特以恶业广大,不能相掩耳。倘能发大菩提心,则如杲日当空,霜露立消。 心地上了不起恶,全体是善。其念佛也,功德胜于常人百千万倍矣。…… 念佛须善发心者,心为修持之主。心若与四宏誓願合,则念一句佛,行一善事,功德无量无边。…… 菩提心者,自利利他之心也。此心一发,如器受电,如药加硫。其力甚大,而且迅速。其销业障,增福慧,非平常福德善根之所能比喻也。…… 心若唯求自利,不愿
-
1本功德力,不可或缺,否则亦不能感佛。本功德力大体可从两个方面来说: 一个是性德本具之德能。只要能入定,就容易随念力而成相。所以,非佛敎卝徒,普通世间人,修世间定,或邪定,只要定境够深,就能以“定果色”的缘故,而见各种奇妙的“瑱实”的不可思议境界。这是定的妙用,非只局限学佛人,是一切众生心性本具德能。 另一个是功德方面,就是修德有功,性德外显。彿家当然指功德,具足菩提心,正向性的功夫。非外道,普通人修
-
2况器有大小,识有浅深,道极高明,鬼瞰其室,商英之注与《素书》原文媲美,几出一手,胡应麟据此谓《素书》为商英伪撰,何见之短也。
-
1西晋时期,天丅哒亂。盗墓贼发掘了张良的坟墓,在头底下的玉枕中发现了这本《素书》,共计有一千三百三十六字,上面题有秘诫说:‘不允许将此书传于“不道、不神、不圣、不贤之人”,否则必遭祸殃;但是如果遇到合适的传人而不传授,也将遭殃。’可见像《素书》这样一本关系到天下兴亡、个人命运的‘天书’,是否要传世,是一件极其慎重的事情!
-
1谛深佛开示:佛法不是美丽的谎言 坐下弟子及声闻善知识,很多所谓的名僧、大德、大师、法师,以种种善说、种种神通、理说解释佛法、传承、弘扬自己知见而非佛说清净法之实证,是称善心欺骗。善知识,譬如诈骗者所说,皆令听者听之为实、听之为善、听之为好,是故信之以为能得,于是上当受骗!佛法弘扬传承亦复如是,诸多以种种手段、种种神通、种种道理、种种善说、种种善做,令大众信,而非佛所说法实证之为,乃至于道场修为、建立
-
0谛深佛开示:把握因缘、把握道途 善知识,因缘果报分毫不差,因缘中人不断改变自己,便会形成新的因,造就未来新的果报。是故,大众于种种法中,有升有堕。是故,诸佛教诸大众,诸善奉行,诸恶莫为;是故,我教弟子,严净毗尼,莫行愚痴之作。善知识,一切有为法,诸众受制之,若无证出离道,须得随缘行,所谓随缘行,行即成新因,成诸相缠法道,造就因缘变相,所谓相缠法道,凡夫因缘之变诸为应之,我今为说,以令汝等明凡夫道。善
-
0谛深大师开示:为什么不许群内募捐 坐下弟子及声闻善知识,随缘乃佛法慈悲根本之一。所谓随缘,不以任何有依而自所应之,称为随缘。所谓化缘之相乃随缘之一种用相。不于众生中以醒目宣之而求檀越,只于自己行走处,于应当食时,坐于广坪,托钵不语,应者为语言表,后称檀越慈悲,若来者未应即语,即为有罪共业之举。化缘之函乃将大众之布施转成佛法缘分之举,是称化缘。若有人以某种名义,向大众讨要钱财称为化缘,此称有罪之缘,
-
0谛深佛开示:什么是记忆 若记忆有失为诸多罪业缘分所害。 坐下弟子及声闻众,今天有声闻因自己记忆不好问是不是业障,故与汝等讲说佛法修证中之记忆。善知识,佛法修证与佛法缘分及累劫功德有关,记忆不是主因。记忆不好的确为罪业所致,若能发心修行,于佛信心十足皈依佛陀一样成道。释迦佛住世时,一记忆极差之人终生以打扫茅房为生,听佛住世便皈依了释迦佛,后来佛教他念佛他听前字忘后字,后来他证大阿罗汉果位。是故,记忆不好
-
0谛深大师开示:妙湛寺建设不会雇佣工程队! 座下弟子及声闻善知识众,妙湛寺各个正体殿寮建设,均将责成我坐下弟子与戒中僧人建设,其余不结非信缘分,令佛法灭! 善知识,寺院建设若有人不信、不敬、以罪孽眼、罪孽心参与,当知是人即坏佛缘,必于未来世假佛门福报,破坏佛法,断大众出离苦海种子!譬如:魔王波旬,福报甚大,能于佛前成罪障碍,只因其于法缘佛住世时,其受雇道昌法师,建设山既寺,释迦牟尼因地修行名曰意决,入
-
0谛深大师开示:人生为什么是苦的? 弟子及声闻善知识:我之弟子于群中遭邪道子诘问:人生为什么是苦的,而禀告于我,此乃吾之声闻众之幸,当为我之弟子释疑。 善知识:所谓人道之苦者缘于大劫所致:虚妄所成之劫浊,劫浊之中,于攀缘虚妄成种种识心,种种心生种种法相造就六道众生。 所谓造就六道众生,依据顺逆,所谓顺者,乃逆者之逆,形成缘分,缘分圆满于识之妄本,成就种种世界众生体相,所谓六道,为其大界,界中类别为众生相
-
0谛深佛陀开示:为什么有人上当受骗? 上当受骗也有上、中、下等。上等受骗:因信、受:善说、善施。其相为骗人的人用大家公认的、正确的 好听的、恰当的语言让你对他信心十足之后,对他顶礼膜拜,你便应其所求,或你对其有求,所以上当受骗。 中等受骗:因假智交易。其相为在共同行事时,相互斗智斗勇,中人之圈套。下等受骗:贪欲迷信。其相为,贪图小利为人利用,或迷信于法,无故求助为人欺诈,上当受骗。佛末法时,入道之人也是
-
0谛深大师开示:如何看待:佛门一些不正确说法 坐下弟子,什么是修行?因诸多障碍而造成自己行为过失,需要改正,对已有过失改正之过程称为修行。若有人罪孽执见成法,并执此为道,不思悔过,教育大众令大众堕于此道,此人称邪王或魔王,福报享尽必堕地狱受大罪苦。是故,善知识若自知有过而思改之称佛门修行人,若自知有过或因以某种规律、心则所成自己执见而不知有过 称修行者,为魔王子孙称罪孽众。2014.5.28
-
0谛深大师开示:佛门修行的几个关键 坐下弟子:佛门修行段次师父已说,今再为汝等讲说关键之机,以令汝等有的而定。善知识,大众修行过程累劫沉浮,难于定夺自主,不知生前为谁,不识自身何物,不明死后乃谁,只于听说而论自说、自论、自是者,不知生死之本。是故,汝所有修行寄予经书所说,自不能证,是称盲修瞎练,因自不知所,却寄予闻说,以是为盲。善知识,佛说经典乃实语之表,但非因实语即汝为实。譬如:世间法中,汝等上学
-
0137道:自然规律。什么自然规律,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你凡事按自然规律走,凡事就会顺利,如果你反其道而行走,后果是什么,你很清楚! 道是什2素书全文 原始章第一 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慧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1不照顾好自己的身体,那就如同是自己的意识和肉体在自相残杀。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