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58。 这是玄奘大师《八识规矩颂》中的偈颂。从这个偈颂来看,第八识的转变有两个关键点:第一个,不动地——八地。到了八地以后,破坏了“阿赖耶识”的功能,自我意识的功能破坏了。所以,阿赖耶识到了第八地以后,它没有“阿赖耶识”的功能了,所以这个第八识不能在三界得果报了,因为它没有自我意识了。它虽然有无量无边的业力,但是我们知道,业力要自我意识的爱取去激发它。八地菩萨的我执已被我空的智慧破坏了,所以八地菩萨没
-
9古仙云: 若无师指人知的,天上神仙无住处。 悟真云: 饶君聪慧过颜闵,不遇真师莫强猜。 性命之学,必有师传, 非可:妄猜私度,而知。 道光,顿悟圆通, 自知:非向上事, 得遇:杏林,而成大道; 上阳,得缘督之诀,不敢自足, 犹必:见青城,而备火候; 三丰,苦历十余年,一无所得, 后感:郑吕指点,方知大事。 虽世间微艺薄技,尚赖师传而知, 况性命大事,岂能:无师而晓? 性命之道,乃:窃阴阳、夺造化、 转生杀、扭气机、 先天
-
1
-
2《指月录》最精髓的一句话:”人生最大的幸福,是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无知” 《指月录》这个书名寓意深远,意味着人们在追求真理和智慧的过程中,不能只停留在指着月亮的手指上,而是要通过指月的手指去触摸到月亮的真实。 这本书主要探讨了人生的意义、修行的方法、心灵的成长等主题,帮助读者更好地认识自己、理解世界,实现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
1分享贴子
-
1古仙云: 若无师指人知的,天上神仙无住处。 悟真云: 饶君聪慧过颜闵,不遇真师莫强猜。 性命之学,必有师传, 非可:妄猜私度,而知。 道光,顿悟圆通, 自知:非向上事, 得遇:杏林,而成大道; 上阳,得缘督之诀,不敢自足, 犹必:见青城,而备火候; 三丰,苦历十余年,一无所得, 后感:郑吕指点,方知大事。 虽世间微艺薄技,尚赖师传而知, 况性命大事,岂能:无师而晓? 性命之道,乃:窃阴阳、夺造化、 转生杀、扭气机、 先天
-
1一日,仰山问:“如何是真佛住处?” 沩山说:“以思无思之妙,返思灵焰之无穷,思尽还源,性相常住,事理不二 ,真佛如如。” 仰山于言下大悟。 夫道人之心,质直无伪,无背无面,无诈妄心。一切时中,视听寻常,更无委曲,亦不闭眼塞耳,但情不附物,即得。从上诸圣。祇说浊边过患。若无如许多恶觉情见想*之事。譬如秋水澄渟,清净无为,澹泞无碍,唤他作道人,亦名无事人。 时有僧问。顿悟之人。更有修否。师云。若真悟得本。他自
-
1人之心无时不动,动则散乱,而万念纷飞,幻想交织,无时或静。动一分妄念,则损一分真气;多一分清静。即添一分元阳。欲得其本心,全其真阳,则须寂其心,死其心,使一心不动,万念俱止,心寂则念自止,念止则心自寂。心静为心,动则为念;念者,人。二心也。一心即正,正者,止于一也;二心即魔,魔者,其鬼如麻似粟也。人之所最难降服者,即此魔心用事。即心为圣,即心为魔;即心是佛,即心是贼。经谓「心为贼王」,擒贼先擒王,
-
1一日,仰山问:“如何是真佛住处?” 沩山说:“以思无思之妙,返思灵焰之无穷,思尽还源,性相常住,事理不二 ,真佛如如。” 仰山于言下大悟。 夫道人之心,质直无伪,无背无面,无诈妄心。一切时中,视听寻常,更无委曲,亦不闭眼塞耳,但情不附物,即得。从上诸圣。祇说浊边过患。若无如许多恶觉情见想*之事。譬如秋水澄渟,清净无为,澹泞无碍,唤他作道人,亦名无事人。 时有僧问。顿悟之人。更有修否。师云。若真悟得本。他自
-
1人之心无时不动,动则散乱,而万念纷飞,幻想交织,无时或静。动一分妄念,则损一分真气;多一分清静。即添一分元阳。欲得其本心,全其真阳,则须寂其心,死其心,使一心不动,万念俱止,心寂则念自止,念止则心自寂。心静为心,动则为念;念者,人。二心也。一心即正,正者,止于一也;二心即魔,魔者,其鬼如麻似粟也。人之所最难降服者,即此魔心用事。即心为圣,即心为魔;即心是佛,即心是贼。经谓「心为贼王」,擒贼先擒王,
-
1荆棘丛中下足易 月明帘下转身难 心里头乱七八糟乱糟糟的,妄想多,像置身于荆棘丛中,到处是刺人的荆棘,这还不算太难。 最难的是什么? 当你功夫到了一个程度,坐起来心里头觉得清清明明,空空洞洞,往往就以为这个就是了,其实,也只能呵呵了!
-
1真正悟了道的人,佛学禅宗是一样的道理,醒梦一如,白天跟梦是一样。所以你们研究禅宗的,有许多人学禅、念佛、打坐、做工夫,我只要问两个问题就都垮了。你念佛打坐很定,白天有人骂你也不生气,做梦的时候如何?还不行,好!梦中做不了主,你的工夫没有用!修道修得白天如此,梦中也在打坐,如果说偶然一次,瞎猫撞到死老鼠,还不算数啊!即使梦中能做主还不算,你有没有做到醒梦一如?白天跟梦境一样,梦境跟白天一样,如果没有
-
0通过百度网盘分享的文件:宣化上人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DzbNhWeX5MyCObpgUi4lrA?pwd=1234
-
5请教各位吧友: 通俗来说,我们见人有难,并且自己有能力出手帮助,都愿意主动结下一段善缘。然而,心性与本心通往禅修之路恰恰需要一些苦难与挫折,正所谓烦恼即菩提,所以有的时候我们也说不要过多介入他人的因果,折损他人成长的机会。 问题于我,该如何去行动,使自己是在为善,而非为一种长远的恶呢? 感谢回答。
-
13对佛陀的诚信是建立在对佛法的了悟基础上的,不是宗教式的偶像崇拜,而是在“众生平等”基础上的宽
-
4每天坚持入静,管理情绪,控制自我,内管,孝敬父母,克制欲望,打卡监督
-
2最近我家人去世,大家都很难过,但是我却觉得他终于不受病魔的折磨而解脱,这一点上,大家应该为他高兴才对,但是我又想他解脱了,就意味着我们再也见不到他了,一想到这一点,我又觉着有些难过,所以有这个疑问,我来请教各位师兄,我应该高兴还是难过
-
1
-
1问:法师,如果对于空性有了清晰的了悟,悟境稳定,可以在空性当中生活并修行吗?答:当然可以,这是完全符合大乘了义教法的,应当提倡。 其实,诸佛菩萨就常住于本觉空性当中,故《圆觉经》云: “善男子!如来因地修圆觉者,知是空花,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无,本性无故。彼知觉者犹如虚空,知虚空者即空花相,亦不可说无知觉性,有、无俱遣,是则名为净觉随顺。何以故?虚空性故,常不动故,如来藏中无起灭故,无
-
3请问吧友,觉悟之人明心见性,作如是观。他们是如何表现喜怒哀乐,如何承载喜怒哀乐?
-
12021.7.28 尘境不宜久留 如果把一切存在概括为两个字,是什么?心、尘。 何为心?妙性灵明,不依万物而卓然独在。何为尘?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它们组成了万事万物,它们依心方得显现。故心为王,尘为民,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不可思议王国。 在你的王国里,你的心可以做主,也必须学会做主。如何是做主?尘境不宜久留,更不可深陷其中,反之则迷。 不是说菩萨游戏尘寰吗?对,人家只是游戏,从未把尘境当真。 何为尘寰?何为尘世?何为红
-
0
-
1
-
12摘自《佛升忉利天为母说法经三卷》 佛告目连:于是三千大千世界,东北方去此四十二四方大域,有别大界,名曰志危。其土人民,淫怒痴盛。弊恶悭贪,手执刀杖。无信嫉妒,犯戒嗔恚。多为徙倚,懈怠慢突。放心恣意,而不安详。计有吾我,贪人寿命。复无智慧,不知时节。不晓羞惭,志性卒暴,而无恭敬。彼土众生,颜貌变恶,下劣卑贱。相求长短,欲相危害。喜相骂詈,诽谤相言。风雨不时,邪辞相教。其地坚鞕,粗恶之瑕。荆棘污秽,周
-
6参禅,本来是一种修行方法,而现在大多数人把参禅变成口头禅,也不知道方法是什么,净瞎蒙乱想。 禅是什么? 六祖云:外离相即禅。什么意思?就是见一切相而不住一切相,时时不住相,时时不随相跑。跟念起不随一个道理,念头让它自来自去,不随念头跑。由于习气重,定力差,所以喜欢跟着相跑。 参禅就是时时刻刻在清净自心,扫除杂念,也就是自净其意,功夫久了,自然心越来越净,定力也越来越好,在机缘巧合之下就能刹那间体悟本来
-
0摘录要点: 时间是可以控制的,佛是可以控制时间的,时间可以停止、可以放慢、可以快,但是不能倒流。时间是不能倒流的,但是他可以停止时间,你得弄明白这一点。 同学问: 顶礼师父!我想问释迦牟尼说地藏经的事。佛陀去天上讲经太神奇了。去天上不是一下子就回来的吧,那他的肉身怎么办呢?他一个人去,阿难也没跟着,这个经是怎么整理出来的呢?我只是好奇,没有不恭敬啊。 Taiguanglin: 某同学,所以说大乘经典,你不能看它的故事,
-
17
-
1落花为径竹伴云, 烟濛雨静倒鹭影, 何处飞来玉笛清, 点碎灵台显真境 敢问大师此诗可有悟性其中?
-
4开悟心性,明心见性、身心自在,绽放喜悦
-
0
-
0
-
2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日日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使惹尘埃。
-
0参话头,读公案。 有闻樨悟道的,有看桃花了悟的;有听小曲的,有拜经字的;有瓦砾击竹,有茶盏碎地。 佛陀自己也是夜睹明星而入佛道的。 什么意思呢? 无一例外的,都是在当下现实境中。 在生活中禅修,在禅修中生活。这本身就是一种很普普通通的事,不是那种能入某某定境的高高难得。太空之空与眼前之空,其实本来就是相通的,与其仰望苍穹的高远,不如看懂眼前的底蕴犹在。 不在何处又何处不是呢? 通于当下境,这是大捷径。 就像
-
0法眼开法时,有弟子五百随他学禅。寺院的监院师玄则禅师,参加法眼禅师的法会,法眼禅师问:“你参加我的法会有多久了?”玄则:“参加禅师的法会已经有三年之久。”法眼:“为何不到我的丈室参问佛法呢?”玄则:“不瞒禅师,我已从青峰禅师处领悟了佛法。”法眼:“你是根据哪些话而能领悟了佛法呢?”玄则:“我曾问青峰禅师:‘如何是佛?’青峰禅师回答我说:‘丙丁童子来求火。’”法眼:“说得好。但是,你并不可能真正了解
-
0
-
0
-
0人生就是一个不断成长,不断淘汰的过程。成长什么?淘汰什么?成长自己的善心、定力、美德、修养、智慧、学识、才华、事业、财富、雅趣等等所有美好的内容。淘汰一切丑恶心境、负面情绪和不相应的缘分,淘汰所有的烦恼纠结。 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没有对错,只有合适与不合适,合适的要珍惜,不合适的随时淘汰。即使是父母子女之间,不合适的缘分,也要淘汰。这个淘汰不是说断绝来往,而是从此只尽义务,消尽一切感情牵挂,从心里面放
-
1
-
02024.9.12 做一个志趣透脱的修行人 修行是枯燥乏味的吗?从来就不是的。修行当中自有无穷无尽的乐趣,坐禅有禅悦,读经有法喜,念佛消业障,布道生慈悲,其中皆有身心愉悦之受用,皆能令人志趣透脱,不染庸陋尘俗。 何为志趣?志向与情趣,心意所向、心怀所乐是也。何为透脱?透彻而洒脱,无所拘泥、无有牵挂是也。如是志趣透脱之人,其修行必不枯燥,平淡之中也不妨乐趣充盈。 什么是修行人最大的乐趣呢?那就是,当你真正做到无牵无
-
02024.4.14 心常欢喜近于道 有网友留言说:法师,学佛四、五年,我现在陷入一种状态:一想到生命无常随时会死,就什么都不想做了,觉得没意义,只想应付。也不想上班,也不想和人接触,觉得那样会破坏我的心境,让自己失去觉知。 但现实是,必须要工作挣钱养活自己。我知道可能是住在空里面了,落入断灭空、恶见空。但就是提不起劲来,走不出去,现在连起床都很困难,昏沉严重,每天早起都在挣扎。请问法师,应该看些什么书呢?或者,请
-
0问:您在互联网弘法多年,写了多部经论注解和许多文章,但极少看到您流露出负面情绪,您也基本不谈是非对错等问题,是不是您的弘法很顺利呢? 答:不是的,大家都身处同一个世界、同一个互联网,恶意的言论攻击经常会发生,只是他们都发在“私聊”当中,你们看不见而已。所以我非常喜欢微博这个平台,只要关闭私信,所有的评论都是公开的,大家都可以看见。这样,那些素质低的人或别有用心的人就不敢胡言乱语了。 但公众号和微信就
-
61.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2.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3.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4.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
0分享贴子
-
02024.9.4见性则不虚此生 对一个修行人来说,若能见性,则不虚此生。只要见性透彻,时时明了本心空寂,它无生无死、无坏无成、如如不异、永不断灭,即使还没有获得禅定和神通等其它的殊胜功德,也足可安心。 问:世界这么乱,假如哪天核大战爆发了,见性又有什么用呢?答:切莫杞人忧天!无论世界多么混乱,你我心地一向清净光明。即使明天业力就会现前,生命将结束,今天见性也足可使自己彻底安心。古人云“朝闻夕死”,就是这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