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0
-
0
-
0“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陈奕迅这句歌词,道尽了无数人在生活中的心理困境:橱窗里没买下的裙子、职场上未达成的目标、生活中没能拥有的人,总让我们魂牵梦绕;可真正握在手里的安稳、陪伴与拥有,却常常被视作理所当然,在日复一日的平淡中被忽略。这种“求而不得时执念,得偿所愿后漠然”的状态,究竟藏着怎样的心理密码? 从心理学视角看,“蔡格尼克记忆效应”是背后的关键推手。德国心理学家蔡格尼克通
-
0凌晨一点,手机屏幕的光映着疲惫的脸,明明眼皮已经在打架,手指却还在不停刷新页面;早上七点,闹钟响了三遍,身子像被钉在床上,心里想着“再睡五分钟”,结果睁眼已是上午十点。这样的场景,是不是很多人每天都在经历?我们总在抱怨作息混乱,却又一次次陷入“想改却改不掉”的怪圈,明明知道规律作息对身体好,可为什么迈出改变的第一步,就这么难? 其实,作息难改的背后,藏着我们对“舒适区”的依赖。就像长期穿惯了宽松的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深夜整理旧物时,一张褪色的电影票从书里滑落。票根上的日期距今已有三年,却仍能清晰想起那天他笑着说"下次还带你来看"的模样。只是后来,"下次"成了永远的遗憾,甚至连告别都带着刺。 很多人都曾在爱情里遭遇过类似的困境:那个曾让你眼里有光的人,最终却成了让你深夜痛哭的源头。背叛、冷暴力、轻易的承诺与潦草的收场,这些伤口或许会随着时间结痂,却总在某个瞬间隐隐作痛。于是我们忍不住追问:那个爱过的人,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第一次发现孩子不对劲,是在他两岁生日那天。别的孩子早已会奶声奶气地叫"妈妈",他却总把自己关在房间角落,对着旋转的风扇叶片看一下午,无论怎么呼唤都毫无反应。直到医生说出"自闭症谱系障碍"这几个字,许多父母才惊觉,原来孩子不是"内向",而是被困在了一个只有自己的世界里。 自闭症孩子的世界,常常被误解包裹。有人说他们"不亲人""故意不理人",却不知道他们的大脑像被按下了静音键,无法
-
0
-
0
-
0
-
0
-
0
-
0
-
0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