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0
-
33目前情况 深大初评自二一项,科二一项 广工无,广大无,南方医也无(但是南方医上一轮的自二应该在周期里) 现在反而感觉广外也有希望了
-
1
-
36
-
17
-
11想问一下大佬,省外211的非双一流学科能不能参加广东省选调?以及双一流学科的对应专硕算不算广东省2类选调,例如中国政法大学的法律专硕?
-
50
-
8大学校园里都这么乱吗?
-
0
-
13人工智能的出现对文科就是暴击,广东不应该浪费钱发展所谓的人文社科
-
18
-
13第一,深大能不能上第三轮双一流,今年的自二很关键; 第二,我不知道是不是我目测看错了,怎么广东高校今年一个牵头技术发明奖的高校都没有呢?这也太难绷了吧 第三,很遗憾广工和广大今年一个国奖牵头都没有,唉,我还是很希望这两所学校能上双一流的; 第四,南医今年没有牵头一个国奖,不知道对第三轮双一流有没有影响。
-
11中山大学书记朱孔军去了武汉大学,那中山大学新书记来自哪里?
-
135
-
9
-
36中山大学11 华南理工4 南方医科大学2 暨南大学2 广州中医药 1 广州大学1 广东工业大学 1 华南农业1 广东石油化工1 深圳居然没有一所大学提名有点意思
-
11
-
6
-
66
-
17
-
104
-
23
-
7
-
77广州大学: 结论: 1.必申的学科:化学、计算机、遥感科学与技术(看25年下半年情况); 2.有较大概率申博的学科:社会工作专博、国际中文教育专博、机械工程、资源与环境专博、材料与化工专博、电子信息专博、环境科学与工程、机械专博、智能科学与技术; 3.申博储备学科:社会学、纪检监察学、应用心理专博、体育专博、中国史、物理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建筑学、城乡规划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交通运输专博、风景园林专博、会计专博、
-
30
-
38省属高校24年部门决赛本年支出合计: 华师40.35亿元 华农37.09亿元 广工36.37亿元 南方医23.46亿元 广外19.93亿广海17.27亿元 汕大+汕医13.12+3.38=16.5亿元 广技师14.16亿元 广东医12.73亿元 广财12.38亿元 岭师11.81亿元 广药11.20亿元 广金11.12亿元 仲恺11亿元 肇院10.15亿元 广油9.89亿元 韶院省级+市级9.51+0.32=9.83亿元 嘉应9.16亿元 韩师7.36亿元 广美6.83亿元 惠院6.81亿元 广体5.28亿元 广警3.88亿元以上数据不含尚未公开的省属高校、市属高校,只统计本年支出合计,不算结
-
60
-
136
-
5为做好新学期工作,柔性电子学院于9月14日召开2025年秋季学期全体教职工会议,研讨学院发展事宜,并对新学期各项工作进行安排与布置。学院首席科学家黄维院士、刘小钢院长、陈琼珠书记、陈高洁副院长及全体教职工参会。会议由陈琼珠书记主持。 刘小钢教授,新加坡国家科学院院士,2004年获美国西北大学化学系博士学位,随后在麻省理工学院材料工程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06年加入新加坡国立大学化学系,现任教务长讲座教授,同时受聘为新加
-
17
-
140
-
9
-
65
-
25
-
33台湾高等教育包括大学、独立学院(以下简称大学校院)及专科学校合计共有161所。大学校院以研究高深学术、培育专门人才为宗旨,现有大学122所(公立有47所、私立有75所)、学院25所(公立有3所、私立有22所);专科学校之教育则以教授应用科学、养成技术人才为宗旨,现有14所(公立有2所,私立有12所)。 数据可能过时,因为有一些学校已经被合并、停招和停办了,但不影响大的方向。 大学校院(包含综合型及应用型两类)及专科学校入学资
-
3
-
45
-
0
-
13
-
39看到前面有吧友拿河南大学的升学率和保研率来对比广东高校,所以有感而发。 广东高校的保研率低是事实,更多是政策原因,不是广东高校的学生不上进。广东高校的升学率并不低,连深圳大学这个四非都有32%多的升学率,里面包括境内和境外升学。其他广东高校应该也是类似的情况,因为本地学生的整体经济条件较好,可以支持去国外或者港澳台读书,这也不失为保研名额较少时的另一条出路。 河南大学作为国家双一流高校,河南排第二的大学
-
37在6月26日深圳举行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三场)提及,将构建高校发展“新格局”,大力推动全市高校高水平特色化发展。按照中央专业型、“小而精”、都市型、紧凑型办学要求,加快建设深圳海洋大学(筹),高标准推进暨南大学深圳校区、大学城国际校区、哈工大(深圳)二期等项目建设。
-
136建议而已。 1.中大、华工、华师、暨大、华农建议招生1万(含留学生和港澳台生)。 2.广州医、广中医建议招生5000人。 南科建议招生3500人(含自主招生)。 3.深大、广外、广工、广大、南方医,建议缩招1/4人数; 4.粤西广海缩招50%,粤东汕大扩招至5000人; 5.佛大、莞工维持至5000人上下。 6.新型研究型大学扩招至3500人(含自主招生)。 7.其余本科,行业型大学维持在3500人,综合性大学(含师范类)维持在5000人。
-
10
-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