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
-
0战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变革,历代史家论之详矣,多着眼于军事效能与华夷观念之冲突。然若细究“胡服”之名实及其在秦汉语境中之流变,或可窥见服饰作为身体延伸,如何成为族群区隔与融合之符号,并牵涉时人对异族身体之想象。《史记·赵世家》载武灵王语:“吾欲胡服。”又云:“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司马贞《索隐》引服虔注:“胡服,今时骑射服也。”此“胡服”究指何物?《战国策·赵策二》稍详:“(武灵王)遂赐周
-
4
-
0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高祖本纪》与《史记·项羽本纪》的编纂中建构了一套完整的天命叙事体系,其历史书写呈现出鲜明的结果导向特征。透过细节史料的选择与编排,太史公将刘邦的崛起与项羽的败亡塑造为天命意志的具体显现,形成了独特的“天命书写”模式。 在项羽形象的塑造上,《史记·项羽本纪》开篇即埋下命运伏笔:“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及至“愿学万人敌”的豪言(《史记·项羽本纪》)。司马迁通过对项羽分
-
0据《史记》《汉书》记载,当汉高祖刘邦步入暮年,沉疴缠身、病势沉重之时,朝堂之上竟泛起恶意谗言——“人或谗哙与吕氏结党”。有人诬陷樊哙妄图趁“皇上一旦驾崩”这千钧一发的关键时刻,“引兵尽诛戚夫人、赵王如意之属”,此等耸人听闻的言论,犹如利箭般直刺刘邦内心深处最为敏感之处。《史记·樊哙列传》如实记录了这一险恶指控。盛怒之下的刘邦当即颁下诏令,命陈平火速乘驿车搭载周勃前去接替樊哙的将领之位,并严令道:“
-
5戚夫人下场太惨.是我同情过的人之一
-
1
-
0史记是一本很差的历史书吗?为什么秦制帝国都不约而同地将史记开创的人物传记体当成官方或者说权力的代言人和思想统治的工具?
-
2
-
2686
-
12如题。我看古汉语和现代汉语里面灵字都有神奇、聪颖、美好之类的意思,但是为什么在谥号里就变成“乱而不损曰灵”呢?拜托各位了。
-
7十二年,攻魏。楚围雍氏,秦败屈丐。苏代谓田轸曰:“臣愿有谒于公,其为事甚完,使楚利公,成为福,不成亦为福。今者臣立于门,客有言曰魏王谓韩冯、张仪曰。:'煮枣将拔齐兵又进,子来救寡人则可矣;不救寡人,寡人弗能拔。’此特转辞也。秦、韩之兵毋东,旬馀,则魏氏转韩从秦,秦逐张仪,交臂而事齐、楚,此公之事成也。田轸曰:“奈何使无东”。】?”对曰:“韩冯之救魏之辞,必不谓韩王曰'冯以为魏’,必曰'冯将以秦、韩之兵
-
4索隐述赞:田完避难,奔于大姜;始辞羁旅,终然凤皇。物莫两盛,代五其昌。二君比犯,三晋争强。和始擅命,威遂称王。祭急燕、赵,弟列康、庄。秦假东帝,莒立法章。王建失国,松柏苍苍。中的弟列康、庄是什么意思?
-
0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曾指出:“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究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近年来,以秦汉简牍为代表的出土文献,正成为推动秦汉史研究新潮流的关键“新材料”。诚然,简牍作为第一手史料价值重大,但其使用必须进行严格的审辨与分析。关键在于要区分其时空背景(包括时代与地域的差异)、行政属性(例如内郡与边郡的不同),以及立法规范与实际执行之间存在的差距。 荆州纪南松柏汉墓
-
0秦汉时期的亭长是基层治理的关键角色,其官职设置的核心记载见于《汉书·百官公卿表》:“大率十里一亭,亭有亭长。十亭一乡”,明确亭长在郡县体系中的地位通常隶属于县尉或郡尉,且“亭长……皆百石以下。斗食、佐史之秩”,属于低俸禄甚至无正式官秩的基层小吏。关于其职责,《汉官仪》(应劭著)提供了权威说明:“亭长持三尺版以劾贼,索绳以收执盗”,核心是维护治安、缉捕盗贼(“以禁盗贼”,《后汉书·志·百官五》),并得
-
20完整版、PDF格式。需要的留邮箱。二楼上几张截图。 ——Windows Phone 8.1 - Lumia 1520 - Rechts
-
10晋朝:修建官庙司马迁祠祭祀。对《史记》广泛传播,晋朝时传播到朝鲜半岛。
-
39
-
0“自占”作为秦汉时期一项重要的社会和法律制度,其核心在于要求百姓亲自、主动地向官府申报个人及家庭的详细信息,包括户籍、年龄、身体状况及财产等。这一制度的核心内容体现为“占名数”或“占著籍”,即百姓需将自己的姓名、年龄、籍贯、家庭成员关系、爵位、财产状况(尤其是土地)以及身体状况(如是否残疾)等信息,主动报至官府(通常由乡啬夫等基层官吏负责),以完成正式的户籍登记或变更,这是成为国家编户齐民的必要步
-
0
-
0
-
17
-
111
-
0
-
0
-
0
-
26
-
3岳麓书社9册160 中华书局10册 208元
-
0
-
0
-
0
-
1
-
218各种资料, 自己收集归类的, 有些来自很难访问的限定次数的网站. 不包含武英殿\监本\百衲\中华书局等常见24史系列, 因为这些系列很容易找到.并且一般是24史一起发布的. 链接在二楼
-
0过去,有关秦朝嫪毐身份,有过不少的争议。现在看来,似乎有一条可行的假说,那便是嫪毐有可能原本身份是秦朝宗室的一位将军赵摎。赵摎,是秦昭襄王晚年(公元前256年—公元前254年)活跃的宗室名将,是白起之后的秦国重要军事统帅之一。据《史记·秦本纪》记载,赵摎主要是先以凌厉攻势横扫三晋:前256年伐韩,连克阳城、负黍二城,斩首四万;次年破赵,连下二十余城,俘斩赵卒九万;复西击叛乱的西周国,迫周君献三十六城并九鼎重器
-
0我之前一直在构思一篇帖子,题目暂定为《“刘项命运”与“天命书写”》,当然最终标题可能会有所调整。我主要想表达的是,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刻画刘邦和项羽时,蕴含了一种“天命书写”的内在逻辑。由于太史公是“事后诸葛亮”,知晓刘邦成功、项羽失败的结局,因此他在《高祖本纪》和《项羽本纪》中巧妙地埋下了许多伏笔。例如,司马迁在描述项羽时,提到他早年读兵书不成,学剑法也未能持之以恒,却立志要学“万人敌”(即
-
0司马迁在《史记》中独创并成熟运用的“寓论断于序事”(又称“史公笔法”)是一种在历史叙事中隐含价值判断的高妙手法。顾炎武在《日知录》中首次高度提炼并系统总结了这一叙事的艺术特征与精髓。顾氏精彩地阐明了司马迁的伟大之处在于能够不依赖直接评论,仅通过精心剪裁史料、安排叙事便传达立场,并例举了《史记·平准书》借卜式之口痛斥桑弘羊、《史记·王翦列传》引客言预示将门灾祸、《史记·刺客列传》用鲁句践叹惜暗示技艺不
-
0顾炎武在《日知录》谓“员缺”之称始于晋代,实为考证上的疏误。今考班固《汉书》诸传,确证西汉已广泛用“缺”来表示职位空缺,这远早于晋代。如《汉书·循吏传》载:“公卿缺,则选诸所表以次用之。”此明载公卿高位补缺机制,以“缺”指职位空额。《汉书·酷吏传》云:“后左冯翊缺。”左冯翊为京畿要职,其缺额补任亦以“缺”为言。《汉书·韩安国传》记:“梁内史缺。”诸侯王国属官空缺,同样径称“缺”。至《汉书·翟方进传》
-
0《史记·项羽本纪》载:“(樊)哙乃带剑拥盾直闯军门。持戟卫兵横兵阻拦,樊哙侧盾猛撞,卫兵应声仆倒。遂昂首阔步闯入帐中,掀帘西向而立,怒目直视项王(项羽),发髯根根竖起,眼眶欲裂。项王按剑半跪,厉声喝问:‘此乃何人?’张良旁答:‘沛公(刘邦)随行参乘樊哙。’项王抚掌赞道:‘好个壮士!赐以酒卮。’侍者即奉斗卮酒。(樊)哙拜谢起身,一饮而尽。”(备注:注意下划线部分)历代《史记》评注家多将“斗卮酒”解作
-
0司马迁《史记》中的“世家”体例,本为记录世袭诸侯而设,然《史记》中的《孔子世家》《陈涉世家》《外戚世家》三篇堪称“破例之妙笔”,深刻彰显司马迁“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学睿智与自信。《孔子世家》突破世俗权位桎梏,以文脉传承为圭臬,确立文化力量堪与王侯抗衡的历史地位;《陈涉世家》以“首事之功”为纲,开创性肯定布衣草莽颠覆旧制的首创精神,将其定位为王朝更迭的源头活水。而最具突破性的当属《外戚世家》
-
2秦末楚汉相争之际,有一位奇谋善断的谋士蒯通,曾力劝韩信自立以图“三分天下”,然韩信未从其言。据《史记》《汉书》等史料载,当韩信攻占齐国、手握重兵之时,正逢刘邦与项羽于荥阳苦战且两败俱伤。蒯通以张耳、陈馀反目,文种遭“兔死狗烹”等历史为鉴,直指“勇略震主者身危,功盖天下者不赏”的帝王心术,力劝韩信占据齐地要冲,联合燕赵,“据强齐,从燕赵,出空虚之地而制其后”,与汉、楚形成“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的
-
0读《史记》《汉书》中关于李广利降匈奴之事,觉其中有诸多值得探究之处。观《史记·匈奴传》,其叙事脉络为:太初四年且鞮侯单于立,次年浞野侯亡归,又明年(天汉二年)汉使李广利击右贤王于天山,遣李陵出居延,李陵败降匈奴。再两年(天汉四年),广利出朔方,与匈奴连战十余日,闻家已族灭,遂降匈奴。然《汉书·武帝纪》称“天汉二年,李陵降匈奴”,与《史记》同;而“广利之降,在征和三年”,距《史记》所记“天汉四年”隔
-
228需要的看官请留邮箱 底本来源网站【漢川草庐】,具体地址自行百度 历时两个多月制作。呼~ 版面6寸,可以放在Kindle上看。 做这个的目的也是为了放在Kindle上看的,然后,现在做好了发现,手机上看也挺合适的 做好了之后,分成了3个版本,原文档-粗下划线,原文字加粗-注释不粗-细下划线,注释仿宋体-细下划线 图片分享看2、3、4楼 不可用于商业行为哦,为了自己的权益,我加了页面底部加了水印
-
3
-
54秦代以前中国古代都实行的是分封制,从秦朝开始有了郡县制,也就是中央集权制。大家觉得这两种制度哪种更好一些,最好说说原因。
-
0本人使用汉籍全文检索系统4.0版本的时候,刚开始是正常使用的,但是现在出现了索引库数据错误的报错提醒,请问怎么排除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