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净土宗 净土一宗,法门深广,普被三根,圆赅八教。盖心即土、土即心,心外无土、土外无心,故经云:欲净其土,先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土即是心,而心又是宇宙间最大的能量,大而无 净土之外了。所以净土能高能下,可深可浅。外,小而无内的,无有一物超越心量之外,故也无有一宗能超乎 如就净土的本义说来,修行人的心清净了,则一切土、一切处无不清净、无不自在,十方世界无不同时化为净土。心如不净,即在庄严佛土,亦复颠倒烦恼。古德云:心净阿鼻
-
1复蔡契诚居士书一 先后天衰弱,当以善于保养为事。若欲靠食物滋养,食素人宜多吃麦。食麦之力大于米力不止数倍;光吃了面食,则精神健壮,气力充足,音声高大。米则只可饱腹,无此效力。麦比参力尚高数倍。有钱人服参,乃是钱无处用,故作此消耗耳,非真能补人也。又大磨麻油,亦补人。小磨麻油以炒焦枯了,力道退半。人但知香,实则是焦味耳。莲子、桂圆、红枣、芡实、薏米,皆可滋补,岂必须血肉方能滋补乎?总之皆不如麦之力大。如不能吃,则兼带着吃
-
0●372.窃以释、道本源,原无二致。其末流支派,实有天殊。佛教教人,最初先修四念处观。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既知身、受、心、法,全属幻妄,苦、空、无常、无我、不净。则真如妙性,自可显现矣。道教约原初正传,亦不以炼丹运气、唯求长生为事。后世凡依道教而修者,无一不以此为正宗也。佛教大无不包,细无不举。不但身心性命之道,发挥罄尽无余。即小而世谛中孝弟忠信、礼义廉耻等,亦毫善弗遗。唯于炼丹运
-
1《竹窗随笔》莲池大师著述 施食师 焰口施食,启教于阿难,盖瑜伽部摄也。瑜伽大兴于唐之金刚智①、广大不空②二师,能役使鬼神,移易山海,威神之力不可思议。数传之后,无能嗣之者,所存但施食一法而已。手结印,口诵咒,心作观,三业相应之谓瑜伽,其事非易易也,今印咒未必精,而况观力乎?则不相应矣!不相应,则不惟不能利生,而亦或反至害己。 昨山中一方外僧病已笃,是晚外正施食,谓看病者言:“有鬼挈我同出就食,辞不往。
-
2习气,是修行路上最大的障碍。 它如同一面镜子,蒙上了厚厚的灰尘,遮蔽了我们的本性光明。 印光大师,这位近代四大高僧之一,一生教化无数信众,对治习气有着独到的见解。 他常说,真正的修行不在于外相,而在于内心。 在他众多开示中,有一段话特别发人深省:"与其吃斋十年,不如改掉一个习气。"这句话,道破了许多修行人的迷障,指明了真修实证的关键所在。 张居士是苏州城里的富商,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他从三十岁开始信佛
-
0“外道”这个词是一个中性词,并不是一个贬义词。我们都信佛,我们叫做“内道”,我们佛教的经典叫作“内典”。内典之外的,叫作“外书”,这里的“外”,是指外面的、他人的。这些词汇的作用是标明佛教与非佛教,这只是一种客观事实的陈述,并不代表我们把一切不是佛教内容的东西都贬为错误。转发
-
0🌸🌸🌸悟道之人,逢苦不忧。一个悟道的人,当他遇到苦难的时候是不会担忧的。因为他悟出了道理,他知道人生必然会吃苦,人的一生就是来吃苦的,我这个苦是自然来的,是应该受的,所以他不会担忧,甘心受苦。担忧的人就是还没有开悟。-BHFF
-
0
-
6【以净土为归】 这部分内容适合有佛缘的戒友,即使不信佛也是可以看看的。吧里有不少十几岁的孩子,还是学生党,可能他们修持的机缘还没成熟,不过可以先做一下了解,将来如果机缘成熟了,就可以修持了,我只是做一下推荐和介绍。这部分内容是极重要的,希望大家认真看一下。 戒色后几乎每一个戒友都会学习传统文化、圣贤教育,因为几乎每一位成功戒除的人都有在学习和推荐圣贤教育,圣贤教育的确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启发,可以学
-
1香赞 炉香乍爇.法界蒙薰.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 南無香云盖菩萨摩诃萨(合掌三称) 南無本师释迦牟尼佛(合掌三称)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大佛顶首楞严经大势至 菩萨念佛圆通章 唐天竺沙门般剌密谛译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
-
155.念佛之时,必须摄耳谛听,一字一句,勿令空过,久而久之,身心归一。听之一法,实念佛要法,无论何人,均有利无弊,功德甚深。不比观想等法,知法者则得益,不知法者多受损也。(续)复刘惠民书二 56.汝不知净土宗旨,当依一函遍复所说,生真信,发切愿,志诚恳切,念佛名号,勿用观心念法,当用摄心念法。楞严经大势至菩萨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念佛时,心中〖意根〗要念得清清楚楚,口中〖舌根〗要念得
-
0内功和修佛,有什么不同???? 内功,就是修睡觉 。。。。。。关修佛什么事情?
-
0
-
1无论在家出家,必须上敬下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劳,成人之美。静坐常思已过,闲谈不论人非。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从朝至暮,从暮至朝,一句佛号,不令间断。或小声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别念。若或妄念一起当下就要叫它消灭。常生惭愧心及忏悔心。纵有修持,总觉我工夫很浅,不矜自夸。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看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果能依我所说修行,决定可生西方极
-
27孝亲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父母与我,实为一体。 我爱自身,应孝父母,能不辱身,便是荣亲。
-
0《星云大师谈处世》:星云大师,江苏江都人,1927年生,为禅门临济宗第48代传人。12岁于南京栖霞山寺出家,1967年创建佛光山,弘扬“人间佛教”,树立“以文化弘扬佛法,以教育培养人才,以慈善福利社会,以共修净化人心”的宗旨。星云大师是我比较喜欢的一位大德,在为人处世方面给出了很多建议和指导,很值得我们学习。星云大师的那一口方言让我感觉很朴实和亲切,大师也很和蔼。那个跳探戈的开示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人我之间的
-
0昨由普陀转来手书,知吾秦尚有发心慕道,修持净业之人,不胜欣慰。光在普陀住三十七年,以年老难于应酬,故前年七月下山,拟往香港(前二年有弟子屡请,已许之)。友人以泛海遇风,或恐受伤,留住苏州闭关。外面一切,俱皆谢绝。阁下既看文钞,宜依之而行,则决定会得大利益。切勿因读大乘经,或遇宗教密等等知识,喜其法门广大深妙,与其开示亲切高妙,遂舍净土而修其他法门。则不至徒有种了生死之因,决难即生得了生死之果矣。何
-
1欲靠食物滋养,食素人宜多吃麦。食麦之力,大于米力,不止数倍。光吃了面食,则精神健旺,气力充足,音声高大。米则只可饱腹,无此效力。麦比参力,尚高数倍。大磨麻油,亦补人。小磨麻油,以炒焦枯了,力道退半。人但知香,实则是焦味耳。〖黄豆豆油补料最多。宜常服之。见续编复鲍衡士书。〗莲子、桂圆、红枣、芡实、薏米,皆可滋补。岂必须血肉,方能滋补乎。总之皆不如麦之力大。(三)复蔡契诚书
-
3
-
0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阿难.云何摄心我名为戒。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彼等诸魔.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炽盛世间。广行贪淫.为善知识.令诸众生.落爱见坑.失菩提路
-
001-佛说阿弥陀经 02-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03-佛说无量寿经 04-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05-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 06-大方广佛华严经净行品 07-大佛顶首楞严经四种决定清净明诲
-
0
-
4我天生情商残缺,智商只是一般,欠缺大智慧,感情又没开发过,受尽虐待,后来遇到大阻碍大不顺,阴差阳错住进了寺院,受到了老和尚的影响,从此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走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路
-
0念佛闭目,易入昏沉,若不善用心,或有魔境。但眼皮垂帘(即所谓如佛像之目然),则心便沉潜不浮动,亦不生头火。(复沈弥生居士书)
-
4各位学佛师兄 你们好 家里有附体 妈妈身上的 不肯走 曾经打过电话给大悲古寺客堂 接待问妈妈也就是附体有什么要求 附体他不吱声 一直不走 不知道想干嘛 曾经说过一辈子要寄住在妈妈身体里 我搞得没办法帮助妈妈 她经常失踪我真的很担心 有人说念佛没有用的 不肯走 很复杂 他躲在妈妈身体里多少年了 我一直不知道 以为是我妈 我也看过附体视频 可怎么也没想到我妈会有 可能也是引导我看的 她现在让我找这两位电话号码 这只有身边人才知道的
-
0悟无生者,境虽生灭,心无生灭,犹如明镜,来无所粘,去无踪迹。其心之酬境,如镜之现象,绝无一毫执著系恋之思想。然虽于境无心,犹然波腾行海,云布慈门。凡世间纲常伦理,与夫上宏下化之事,必须一一认真实行,虽丧身命,不肯逾越。且莫认作于境无心,便于修持自利利他上宏下化之事,悉皆废弛,则是深著空魔,堕于顽空。由兹拨无因果,肆意冥行,乃成以凡滥圣,坏乱佛法,疑误众生之阿鼻地狱种子矣!此中关系,甚深甚深,光固不
-
7一年前如果跟我说信佛,我感觉天方夜谭! 现在,态度正好相反,这就是所谓的佛门缘吧
-
0
-
2昨晚做一个梦,梦里我的右胳膊,上面站着一个小人,10厘米高一点。那个人看见我就飞起来在空中打坐,穿着黄色衣服,就是一块普通的黄布,披在身上,就遮住身体左半边,和右半边。肚脐眼胸都漏出来了。肚子特别大,脸也胖。嘴巴微笑着,身上散发着黄色光,特别刺眼。嘴里说着。弟子在紫门山等你。一直重复这句话,身体越来越小,到消失
-
0当以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以期一心不乱,为决定主宰。于未得一心前,断断不萌见佛之念。能得一心,则心与道合,心与佛合。欲见即可顿见,不见亦了无所碍。倘急欲见佛,心念纷飞,欲见佛之念固结胸襟,便成修行大病。久之,则多生怨家,乘此躁妄情想,现作佛身,企报宿怨。自己心无正见,全体是魔气分,一见便生欢喜。从兹魔入心腑,著魔发狂,虽有活佛,亦末如之何①矣。但能一心,何须预计见佛与否?一心之后,自知臧否②。不见固
-
0
-
0《僧伽吒经》:“善男子,若有闻此法门者,所得寿命满八十劫,何况书写读诵之者!一切勇,若有人以净信心读诵此法门,福多于前。九十五劫自识宿命,六万劫中为转轮王。于现在世,人所敬重,刀不能害,毒不能伤,妖蛊不中。临命终时,得见九十五亿诸佛,安慰之言:‘汝莫怖畏!汝在世时闻《僧伽吒法门》。’九十五亿佛,各将其人,至其世界。一切勇,况复有人得具足闻如是法门!” 《僧伽吒经》:若有书此法门一四句偈,彼过九十五
-
0病与魔,皆由宿业所致,汝但能至诚恳切念佛,则病自痊愈,魔自远离。倘汝心不至诚,或起邪淫等不正之念,则汝之心,全体堕于黑暗之中,故致魔鬼搅扰。汝宜于念佛毕回向时,为宿世一切怨家回向,令彼各沾汝念佛利益,超生善道。此外概不理会,彼作声,也不理会作怕怖,不作声,也不理会作欢喜。但至诚恳切念,自然业障消,而福慧俱皆增长矣。看经典切不可照今人读书之毫不恭敬,必须如佛祖圣贤降临一般,方有实益,汝果能如是,则心
-
0《金光明最胜王经》: 佛告四天王:“是香光明,非但至此宫殿变成香盖,放大光明。由彼人王手擎香炉,烧众名香供养经时,其香烟气于一念顷,遍至三千大千世界,百亿日月、百亿妙高山王、百亿四洲,于此三千大千世界一切天、龙、药叉、健闼婆、阿苏罗、揭路荼、紧那罗、莫呼洛伽宫殿之所,于虚空中充满而住。种种香烟变成云盖,其盖金色普照天宫。如是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种种香云香盖,皆是《金光明最胜王经》威神之力。是诸人王,
-
0有哪位同修认识佛家修行者,很厉害的修行者或者是能预知未来的师父,推荐一下!
-
0大佛顶首楞严经大势至 菩萨念佛圆通章 唐天竺沙门般剌密谛译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
-
1佛说阿弥陀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摩诃俱絺罗.离婆多.周利槃陀伽.难陀.阿难陀.罗睺罗.憍梵波提.宾头卢颇罗堕.迦留陀夷.摩诃劫宾那.薄拘罗.阿㝹楼驮.如是等诸大弟子。并诸菩萨摩诃萨.文殊师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萨.乾陀诃提菩萨.常精进菩萨.与如是等诸大菩萨。及
-
61.大肚能容,断却许多烦恼障,笑容可掬,结成无量欢喜缘。 2.大家一定要知道,这个世界上永远有两个我,一个消极的我,一个积极的我。当出现消极的我时,一定要尽快调整到积极的我。 3.大智者必谦和,大善者必宽容,唯有小智者才咄咄逼人,小善者才斤斤计较;大气象者,不讲排场;讲大排场者,露小气象。大才朴实无华,小才华而不实;大成者谦逊平和,小成者不可一世。真正优雅的,必定有包容万物、宽待众生的胸怀;真正高贵的,面对
-
00一刹那即能成佛之捷径诵诸佛名号故清净罪障 ——诸佛名号念诵次第 白玛邓灯尊者 造 为了遍虚空的众生而皈依具九传承上师以及四、六续部坛城本尊、母续空行海。(念诵一遍的功德,若有形象尽虚空亦不能容纳) 南无顶礼、供养、出有坏应供正等觉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迦那迦牟尼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等贤劫千佛之父母儿眷属。(念诵一遍与诸佛的智慧无二无别,并与念诵八万四千法门的功德等同) 南无百个俱胝恒河沙0接手书,不胜欣慰。自省如此,于当今之世,实不多得。果能直进不退,则令严之薪传,孔孟之薪传,佛祖之薪传,俱可亲得而实证矣。然于甘脆肥浓,不能放下,若约儒理论,尚无大紧要,若约佛理论,则便是行恶,非止意恶也。民国十年,光至南京,魏梅荪(系翰林,时年六十)谓光曰,佛法某也相信,佛也肯念,师之文钞也看过,就是吃不来素。光谓,富贵人习气难忘,君欲吃素,祈熟读光文钞中南浔放生池疏,当数数读,自不能吃肉食矣。此0孝之为道,其大无外。欲令全备,非世法佛法一肩担荷不可。世法必须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佛法必须戒杀护生,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以此自行,复以化他。必使内而家庭,外而社会,一切同人,同修此法,以期现生即了生死。佛法法门无量。所有一切法门,同须断尽烦惑,方可了生脱死,烦惑若有丝毫未尽,仍然莫出轮回。唯念佛一法,全仗佛力。若具真信切愿,决定可以仗佛慈力,带业往生。较彼一切法门,其难易相差,00我们都知道有一天死亡会来临,但是在相续中没有生起死期不定的观念。死亡随时都有可能发生,面对死亡的时候,真的非常可怕啊!那时只能靠善根,没有其他任何办法。所以现在就要分秒必争、全力以赴地积累善根,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竭尽全力地去了缘、了债。 我们该了的缘一定要了完,该还的债一定要还清,否则无法了脱生死之苦,无法了脱轮回,无法了脱痛苦和烦恼。那么怎样才能了缘了债呢?就是对家亲眷属等有缘众生要真心地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