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3信,为什么放在最后来讲。 哪个老师来讲讲
-
2本人信阳市固始人02年23岁在广东珠海没找到工作吃不上饭了,有能援助二三十吃两顿饭的吗?或者帮我喊个外卖也行,感谢🙏🙏(我身体不好,人胖患有三高,二型糖尿病,转氨酶过高好多工作都不要我)
-
0最近意识到自己性格上有很多缺陷,希望通过阅读圣人的言论改善一些。想问一下有没有比较推荐的论语解说?最好是有MP3版本可以随时听的。
-
06•23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子曰:智者乐(喜爱)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快乐),仁者长寿。 《道德经》: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孔子家语》说水:以其不息、似德;居下循理、似义;穿行群山而不惧、似勇;可作为水平测量仪,似法;满盈时自觉求平,似正;无孔不入,似明察;发源必东流,似志;且遍于诸生而不为,似道。 自然界的江河水
-
158
-
17
-
06•22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子曰:“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一、樊迟问什么是“知”?孔子说:致力于人应该做、可以做的事物,尊敬鬼神并意识到他(它?)们所有的远远超过了我们所知的,(所以不自以为知,所以不妄想、妄说),这可以称之为“智”。 注:知、智在汉语系中为同源字。 鬼神是什么?如果我们知道他(它)是什么那么他(它)就一定不鬼也不神了,能说清楚的还有什么神秘的呢
-
1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一百个憨憨。就会有一百个以上的解读。 书,是传给知音的音符。憨憨们是无法理解的。做为一个人。。。须顶天立地。出了大门!就得象公卿那样为众人谋出路。不能象佣人那样混日子!!!!!入。回到家。则就要象个父亲象个兄长。(为家谋一个希望。)失败不敢不弄清楚原因。不因为酒而误事。这个哪一个不比自我吹嘘要好!!!!!
-
06•21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本章不用翻译,否则将是画蛇添足) 具有中等以上的能力?智慧?还是德行? 有中等以上的某种量?某种品质?还是某种关系? 每个人“中”的内容不一,但在程度上都需要达到中等、在中等的范畴~这样才可为中人,而且必须要以上,才能告诉他更高层次的东西以使他迈向更高的层次。 这是基础,就像所有的高楼
-
0看了前后六七遍论语,看完就忘记了,我是先把正本粗略的看一遍,然后在里面挑选自认为最好的一百条,然后再看几遍。 大家是怎么读论语的?每条都认真看还是跳着看?背诵吗
-
5从现在的社会现状出发。安贫乐道是什么样的人所追求的?是贫穷的人吗?真正贫穷的人接受不到足以理解这句话的教育。是乐道的人吗?贫穷真的能满足他对道的追求吗?乐道之人一定要安于贫困吗?或者说,乐道之人会贫困吗?
-
06•20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知道它不如理解它,理解它不如实现它。 粗浅的知道是能力,人的意识能够胜任;理解需要思维深入系统的能动,需要感情的支撑;而实现必然要心的介入,心体现于持久的行动中,能力和感情合二为一。 发自内心的快乐都是以能够实现某事(物)为前提,实现需要实践做前行。
-
26•19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孔子说:人之初心为直,人之生命的初因是“直”~因直而生;然而不直现象的存在却带给生命以延续,赋予生命以动力~因不直而活。 我们由于世间的障碍、矛盾、困难、忧患而委曲,因为委曲所以小心谨慎,因为小心谨慎的谦虚才使得我们进步,因此可以说我们都是侥幸的存在,人类从未自觉。 “出离生死,皆以直心。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终始地位,中间永无诸委屈相”。 出离生则死,出离死
-
0
-
0
-
34敢问读《论语》有何用?吧里可有精通《论语》的人告诉我读了《论语》对你的思想和为人处事上有什么影响?
-
22好心晴三部曲 壹:通明之书 一.歪风邪气 李四说:现在有人说秦桧是人才 ,我该怎么理解? 张三说:秦桧陷害忠良 ,不能算是人,人才更是无稽之谈, 它只能算个***。 岳飞是忠臣良将,在国家危难之际,千古流传的民族英雄 。 假如岳飞没有被秦桧害死,岳飞一定还会带着宋军攻打和消灭金国 。而不是岳飞被秦桧害死 ,宋朝才得以保全。 秦桧害死岳飞的主要原因有俩个,一个它本来就是个遗臭万年的玩意儿,二个它明知道岳飞是个忠臣 ,早晚得把自
-
06•18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人的感性(自然性、个别性)多于理性(社会性、共性)的流露则失于心灵(持续的行动来表显之)的放肆而过分,人的理性多于感性的使用则导致思维的局限而不足。 情、理的和谐与适度的人才是君子 。 “质(内容)多于文采,就会流于粗俗;文采(形式)多于质,就会流于虚伪、浮夸。形式与内容和谐与适度的人才是君子”,这样翻译更通俗易懂,但粗俗来自于行为的过分,虚伪
-
0
-
1
-
1文件:论语全文电子版(原文+注释+翻译+评析) 百度网盘下载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spvD1-oba1-qnQVQP_mkuw?pwd=wkt3 提取码: wkt3 附txt word pdf格式 希望对您有帮助!!!
-
46•16子曰:“不有祝跎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子曰:如果没有祝鮀那样的才智,而仅只有宋国公子朝的美貌,很难不被如今的世界所淘汰。。 佞:指花言巧语谄媚,也指有才智,旧时谦称‘不佞’。孔子用的是才智之意,因为《论语·宪问》中记载孔子说卫灵公无道。康子于是问:“既然如此,为什么卫国没有败亡?”孔子明确回复说:“仲叔圉治宾客,祝鮀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卫国怎么可能败亡?”这是对祝鮀
-
06•17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子曰:谁能出去不经过屋门?没有不走在这条道路上的人! “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 “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人进羊圈,不从门进去、倒从别处爬进去,那人就是贼、就是强盗-----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我就是羊的门,凡在我以先来的,都是贼、是强盗,我就是门。凡从我进来的必然得救,并且出入得草吃”。
-
106•15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子曰:孟之反从不自我夸耀,战斗中他殿后掩护全军撤退,即将退进城门,他才策马加鞭,(过后有人赞赏他),他却说:’不是我勇敢,只不过是马匹不肯快走’。 对于他人的赞赏,孟之反还有没有更合适的回复呢?如果不做任何反应,势必给人以自大的感觉;如果他当场自我肯定,就是不谦虚。没反应必是无视,骄傲必是无知。 所谓谦虚,就是不强化主观,多强5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认为他没有继续思考下去,如果深度思考就会达到释迦摩尼的境界,只能说孔子思考的不深。如果思考的够深,孔子就是第二个释迦摩尼,可惜呀!06•14子游为武城宰。子曰:“汝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子游做武城的主官,孔子问他:你发现了人才了吗?他回答说:有一个人叫澹台灭明的人,行事光明正大,不是公事不来找我。 公事,不是有关个人的事,也不仅仅意指工作上的事,因为有些工作可能考虑更多的是涉及着部分的利益,而部分不是公,也属于私的范畴。 公:本义为祖先。祖先,是某个人的原理,也是人类的公理,所谓原理7从现在的社会现状出发。安贫乐道是什么样的人所追求的?是贫穷的人吗?真正贫穷的人接受不到足以理解这句话的教育。是乐道的人吗?贫穷真的能满足他对道的追求吗?乐道之人一定要安于贫困吗?或者说,乐道之人会贫困吗?06•13子谓子夏曰:“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孔子告诉子夏说:你要做一个君子那样的儒者,不要做小人式的儒者。 把儒者的做为当做自己人生的目标就是君子;把儒者的头衔当做为自己服务的手段就是小人。 为了他你就是他的君子,让他为你你就是他的小人,这是从心而论。就事而言没有单方面的谁只为谁,相互之间会存在一个比例,所以现实中没有绝对的君子小人。但我们不能不知道理,不能没有理想~理之想。06•12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汝画。” 冉求说:不是不遵循(遵循的底层逻辑是信任,信任是最大、最持久的欢喜)您指引的道路,只是力量不足(实质是对孔子的道产生了怀疑)。 子曰:自以为已经得道而止步不前的人才是力量不足的人,今天你却是要和它划清界限(背叛它)。 冉求提出这个问题的背景是什么? 是学了孔子之道一段时期后的体会?还是刚拜孔子为师时的感觉? 古时为师和为医一06•11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颜回有德!一碗饭、一瓢水,果腹而已;住在陋巷,能遮身就行。别人无法忍受,他却初心不改,颜回有德! 内心的宁静、轻安、坚定,无悲无喜,无適无莫,如果把这种状态也叫快乐的话,这种快乐是永动的,无需外部的任何刺激,就像宇宙的永动。从何而改?往何处改?28我之前科普过,《管子》这本书不是管仲写的 成书于战国甚至可能是汉初,历史上的管仲和《管子》基本没任何关系,左传僖公七年:“管仲言于齐侯曰:「臣闻之,招携以礼,怀远以德,德礼不易,无人不怀。」齐侯修礼于诸侯,诸侯官受方物。”管仲以周礼治国,辅佐齐桓公称霸,这是事实。0读后忘记了,怎么样才能学以致用呢?06•10伯牛有疾,子问之,至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伯牛有重疾,孔子慰问他,从窗户里握住他的手,痛惜道:将要失去他了,这是命吧 !这样的人竟有这样的病 !这样的人竟有这样的病 ! 孔子的痛惜里有无奈,更有敬畏,那是对决定人生的因果关系的无奈与敬畏,而最初最深远的人生因果是所谓的命,可以类似地想象成人生理上的基因。 思想之命,最初最深的因完全来自于父母吗?那么为什么06•9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为费宰:做鲁国费城的长官。复我:再来找我。汶上:汶水之北,暗指齐国。 闵子骞态度清晰而文辞含蓄,文中之人、人言之文相得益美,意境如魅,不忍、不敢、不能译成白话文。 孔子寄希望于他的的弟子们能够从政,《论语》寄希望于学习它的后人能够从政。但更希望看到弟子们或后人能够拥有改变现实政治环境的心态和能力,因为孔子告诉弟子、《论语》06•8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季康子分别问孔子:仲由、子贡、冉求可以从政吗?孔子回答道:仲由做事果敢、有决断;端木赐做事通情达理;冉求做事规矩、有原则,这三个人从政没有什么不可以的。 何有:有什么(问题)?反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 什么样的人可以从政 ?在0那个时代剩下的活着的能够给世人讲解助记词文化的人06•7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关于数字三, 基督教有三位一体,佛教有三宝、三圣、三有、三界,儒家讲究数起于一立于三,西方哲学说人的思维遵循严格的三段式,数学上的长宽高三而立体等等,都预知了数字三对于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其实用重要和必要来说明它也不准确,这样说给我们的感觉好像它在我们以外、人和三是并立甚至是对立的存在似的,然而真实的是人类只能生存在“三”中,我们只能感知、0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 这个文和章分别该怎么注释? 谢谢9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几,微,隐,进而隐身为委婉 事父母 几谏,侍奉父母,委婉提建议 不违,并不是说的话都不违背,而是不违礼,,参见论语2.5, 孟懿子问孝,子告曰,无违,就是这里的无违, 孔子担心他不明白,专门告诉他的弟子说,生,事之以礼,也就是无违礼,而不是说的话都不违背。 劳,这里不应该理解为身体劳累,因为上下文都没出现会让身体劳累的事情,这里的解释应该是忧,心忧 诗经,实劳我心,之前06•6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孔子评价仲弓说:耕牛之子毛色纯红、两角周正,人类即使不想用,山川之神难道会舍弃他吗? 祭祀之物非高贵、圣洁不能用,以之比喻仲弓,说明了他的高贵圣洁,最起码是个可用、应该用、必有用的人才。 秦朝末期陈胜吴广起义以及他们喊出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宣言,保障中国社会人才竖向流通的科举制的诞生,唐朝李白坚信的“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浪漫,清朝末期龚自珍06•5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原思做孔子的管家,孔子给他九百(斗?)薪水,原思拒绝不受。孔子说:难道你不能转送给你熟悉的有急需的人吗? 原思家庭富裕不富裕不得而知(可以推测的是他应该不会乘肥马、衣轻裘),他以后会不会转送给他人,文中也没说。但他不贪,所以他内心不贫~“有的还要加给他,没有的连他已有的也要夺去”。06•4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于其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子华出使齐国,冉有替他母亲请求生活补助。孔子说:可以给他六斗四升小米,冉有请求增加,孔子说:再加两斗四升,但是冉有最终给了八百斗(杨伯峻论语译注)。孔子知道后说:子华去一次齐国,座驾和衣饰已经非常壮丽、奢侈了。我听说君子应周全那些生活中有急需的人,06•3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不迁怒: 不把自己在其它人或事上引发的情绪转移到不相干的人或事之上,不放大对一个人或事的情绪~放大由于转移,情绪不会凭空而来。 不贰过:不在有相似因果关系的事情上犯同样的错误。 好学和不迁怒、不贰过有什么因果关系?不迁怒、不贰过能不能做到? 人是情感动物,喜怒哀乐等情感的发生因此而不可避免。在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