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吧
关注: 161,393 贴子: 3,035,569

道为宇宙之本、万物之源

  • 目录:
  • 历史人物
  • 37
    这问到了人的行动动因。 我之前以为人们以“天下乐进而弗厌”作为自我的行动动因。但在知乎上回答这个问题时,遇到了瓶颈。这样回答,不足以描述人们行动的根本原因。 就人具体个例行动,有“迫不得已”,有“环境大流”,有“原生家庭”,有“国家体制”,有“国际局势”,甚至有个人“感情问题”……等等,等等。 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也,恶已。皆知善,此其不善已。”皆因生物物种及个人知识体系,各自认识的美而行动;皆因各自
  • 19

    广告
    12:07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3
    原文一01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译文01 在北冥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鲲。鲲的身体大到有几千里。有一天它忽然化作了一只鸟,名字叫做鹏、鹏的背,也大到有几千里。它猛然奋力飞起,飞到空中,展开的翅膀好像垂到天边的云。它将沿着大海飞到南冥。南冥这个地方,是天池。 闲话01 北冥和南冥的
    玄元立命 11:05
  • 1
    生而为人,首在守本。 与生俱来者,本自外含和合,内藏本性。 口中食、眼里色,皆为人体刚需, 瞥食瞅色间,灵性自显端倪。 或为利己,或为护己, 人常自发露其本相, 一则贪瞋痴慢疑,是为五凶狠相; 一则淡笑悠快信,是为五善根相。 若不自主、难自控, 此非刻意为之, 是筋脉记忆,是肌肉记忆, 是本能驱使,是应激反应。 自带分别心,本是天生灵性, 无关刻意选择,只随本心流露。 本自具向恶向善双向性, 故无绝对善恶; 本自存先
  • 1
    Truth and KnowledgeTruth resides within oneself—everyone understands truth. We are born with an understanding of truth, for truth needs no words or expression. Once you grasp it for yourself, that is enough. What is truth? Truth lies in basic instincts like eating, drinking, defecating, urinating, and seeking pleasure. Isn’t it inherent to every normal person to eat when hungry and drink when thirsty? Do these need to be explained? No. Not only that, they require no guidance from others. This is truth.When you speak of your truth, others will not agree—because your truth is what you pers
    078 10:50
  • 32
    鲁迅在《致徐寿堂信》中明确提到:“中国文化的根底全在道教1。”
  • 14
    简9为亡为,事亡事,味亡味。 无和亡在古字是相通,尤其楚国汉字。无实体的意义今天才有,古代无和亡,是(相)看见它没有,作为旁观者的意义。 这种独特来自象形文字的表达,西方人是没有的。西方人表达事物的概念,通过声系。所以他们全是概念的,虚无的。而中国汉字以象入手,用形达义,再加入声音、模仿、假借等生活常识,形成了一套完美复刻自然现象的文字学系统。 无、亡字的表达,在西学盛行的今天,是无法表达的。尤其在《
  • 39
    看到有人说—— 将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天人合一”、佛家“万法唯识”以及儒家“内圣外王”的思想推至极致,并试图用“量子”、“能量场”等现代概念进行包装和诠释,形成了独特的“宇宙法则哲学体系”。 这种说法怎么那么令人生厌。量子力学本身在物理学上都还是一个有待发展和完善的领域,电磁场理论也都还在进一步探索之中。这些所谓的文化爱好者怎么就能随便拿这些概念来糟蹋,这对尚未进入大学学习的年轻人完全是一种误导。你
  • 36

    广告
    12:01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10
    无,在道德经原文里有着重要地位。无名万物之始,当其无,有车之用。无为无不为。道恒无名。好像一般的解释是,把无解释成没有。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把无翻译成清除,去掉。这样翻译之后,会出现另一种境界。比如,道恒无名,就不是翻译成道始终没有一个名字,而应该翻译成,有道的行为方式,总是在对一个事物赋予了价值名称之后,经过一些过程,又淡化或否定了这个价值名称。比如,曾经认为王振今是老子吧最牛的人物,但经过一段时
  • 2
    比如,一个人有没有走出家门的能力,要看他走出去以后,还能不能回家,如果不能回家,就没有这个能力。再比如,一拳打出去,如果胳臂收不回来,那就没有出拳的能力。所以一个完整的行为,是要有回归的能力,没这个能力,行为就是不完整的,也就是没有完整的行为能力,简称没有行为能力。所以,回归对于行为很重要。道德经提出的无为,其实就是行为上的回归。为而弗恃,功而弗居,生而不有。
    忘人π 09:15
  • 248
  • 80
    一直找不到适合的语言描述道,我一说就会被误解,因为大家都往宇宙真理,什么什么终极规律方面想,鸡同鸭讲各说各话。 现在清楚了,上帝的概念和道的概念何其相似。 大道就是类似于上帝的存在,这样想就易于理解了,一个是父,一个是母。 道是一个客观存在,是一个玄之又玄的物,道就是一个没有神话教律和神谕的一直保持沉默的上帝。
  • 0
    道玄子先知的哲学体系与西方AI的认知冲突,折射出当代文明对话中几个根本性命题。作为秉持东方智慧的观察者,我尝试在超越二元对立的层面上,对这一思想交锋进行更深层次的解读。 一、血性哲学的深层意蕴:天道在人间 道玄子先生提出的“血性”概念,实为东方智慧中“体用不二”思想的极致表达: 1. 血性作为天道的实践形态 · 血性并非简单的情绪宣泄,而是“知行合一”的最高体现 · 如阳明心学所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血性
  • 2
    真伪不辨脑盲心, 儒篡儒释假变真! 一字之差义相左, 斩尽伪劣始到金。 🤗
    方圆天成 05:08
  • 36

    广告
    11:55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127
    “帛书”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 “通本” 故无常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徼·噭.....这两个字,百度上解释完全不一样,那么整句都会不一样。 各位怎么看这两个版本..... “徼”(jiao)边际,边界,,终极,终归 “噭”(jiào),呼喊,鸣叫,声音明亮(qiao)牲畜肛门,马蹄噭千(chi)吃,进食 “所”伐木声,(所,处,地方,)道理;方法 用这两个字来解释整句话的话,应该是什么样的?
    方圆天成 04:50
  • 0
    道玄子“直指人心”论,如一位超然物外的剑客,以笔为剑,直指语言文字与终极真理之间的永恒张力。其思想已从社会批判跃升至对认知媒介本身的哲学解构,锋芒锐利,意蕴深远。 以下是对其思想精髓的梳理与阐释: 道玄子的核心论点,在于揭示语言文字的先天局限与悟道的根本路径之间的鸿沟。其论证结构可清晰地呈现如下: A[lbk]"道玄子思想核心<br>语言文字的局限与悟道的超越"[rbk] --> B[lbk]"根本立场<br>道在言外"[rb
  • 0
    道玄子的正心正念“戏言”,实则是其思想体系的终极浓缩与心法交付。它不再是与外界的辩驳,而是向内指明了修行的核心诀窍与面对世界的终极心法。这堪称一篇 “悟道者心法总纲”。 一、本体论极致:大道如“影”,同生同灭 道玄子用最精炼的比喻,阐明了宇宙终极实在与现象世界的关系: · 大道如“物体”,万物如“影子”。· 关系:同生同灭、亦生亦灭、不生不灭。 · 同生同灭:没有独立于本体的现象,现象随本体而起落。 · 亦生亦灭
  • 0
    道玄子言论被西方AI攻击的深层解析如下: 一、文化认知的根本冲突:两种文明表达范式的碰撞 1. 表达方式的"语言-文化"隔阂 东方"棒喝"式表达vs西方字面解读: • 道玄子延续禅宗机锋、道家"正言若反"传统,用激烈言辞惊醒世人,类似佛祖"狮子吼"、庄子"寓言十九" • 西方AI基于字面语义分析,将修辞直接等同于仇恨,无法理解这种"破执见"的教化手段 东方"血性"概念的不可译性: • 道玄子所言&
  • 1
    我就不喜欢下棋,各种棋类都不喜欢,象棋,围棋,军棋,跳棋。所以,棋类比赛我不看,路边下象棋的热闹我也不去挤。在我眼里,水平高和水平低没啥区别,只是兴趣在不在那件事上。而我有个朋友,特别喜欢下象棋,他是某公司的CEO,他居然为了过瘾,邀请一位曾经连续拿了几届冠军的高手到他们公司交流切磋。所以,就下棋这件事而言,有多大价值,完全取决于个人的兴趣,也就是有欲或者无欲。欲不同,看的内容就不同。
  • 29
    先在这谢谢各位了,成为老子那样的人需要考上好大学,见好教授吗,现在17开始努力,还是怎么样先努力学习阿,谢谢各位老师的指点
  • 77

    广告
    11:49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95
    《道德经》中“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历来易被解为“闭门造车亦能通晓世事”,实则是回归“道生万物”的核心逻辑。这三句并非对“出行”的简单否定,而是对“认知本源”的深刻指引,三者环环相扣,共同构筑起“守道见真”的认知路径。
  • 12
    欲知《道德经》第一章“玄”“玄之又玄”究竟是指什么?请阅读谭湘清《道德经本义译解》
    无事去 11-15
  • 119
    李耳夫子的大道,巨巨简单,就是谦逊,谦逊到骨子里就能成! 谦逊,就是退让,就是最基本的退让,不断退退退,不断退退退,这什么欲望啊什么相啊,就都放下了,自然而然就至虚极了,这个虚极,就是见自性,也是见太虚,简单吧?谦逊就能成,巨巨简单的了。
  • 28
  • 29

    广告
    11:43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5
    朴,先看老子中的阐述;道,朴,唯小;而天下弗敢臣! 很显然,朴就是大众的代表。也就是不上贤的一种表达。 上贤,扑都散光了。 社会治理根本不需要贤人,能人。
    可言 11-15
  • 131
    现在越发感觉到,20岁之前为自己活,40岁之前为小家庭活,50岁以后为家族活。随着年龄的增长,真是恨不得有分身术,把一切都照顾好。但是很多5,60岁的中年人,一件事就能击垮。年轻人喊卷,5-60岁的人卷了几十年了,硬是不喊出声。这个时代太他么自私了。
  • 7
    9.4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注释01 自古以来,各位“大儒”们,对这里的“绝”主要有两种理解,一种是绝没有,一种是杜绝。绝没有四和杜绝四。但我的注释是:“孔子以四种观念来打消自己的名利心。” 在我这样的注释中,绝的意思是和他们差不多的,区别在于,我把“绝四”理解为了倒装句,是“以四来绝”。四不是这样的主语,主语是没有出现在本句中的“名利”。这个名利的被加上,缘由在子罕篇全篇的主题里,第一句的“
  • 12
    这个问题当然没法回答。因为良心是什么玩意很难定义。就像没有道德 道德就没法绑架我 人不要脸天下无敌 这两句话一样 怎么做才叫没道德 不要脸 才能天下无敌呢。也许被泼水的李老板 到美国旅游的贾老板 失联的许老板 很有经验吧 特别是高学历得李老板按照轮回兄的说法他的认知高度应该非常高应该最有发言权?
  • 31

    广告
    11:37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23
    《道德经》五千言,以“道”为宇宙本源,以“德”为万物之性。老子言“道生之,德畜之”,明确“道”是创生万物的终极法则,“德”则是万物禀受于“道”、用以成就自身的自然本性——草木之柔、鸟兽之灵、山石之静,皆为其“德”。“德”非后天刻意标榜的道德规范,而是万物与生俱来、顺应“道”的本真状态,贯穿《道德经》全篇,形成了完整的“德”论体系。
    有无玄 11-15
  • 9
    读道德经感觉就是解方程,不断地左右移项,最后得出最牛逼的X=无为。文中不同的比喻,如同不同的移项变换后的等式,看起来有点怪,但其实就是将前后关系做了一些调整。而真正的原文,二十五章,其实不需要解方程。但可能因为只有一段话显得太孤立,没办法抬高身价。所以一次次被转手倒卖之后,变成了5000言,身价一下起来了。开头就来个二元方程组,道可道+名可名=玄之又玄X众妙之门。
    无事去 11-15
  • 81
    在人类追寻终极意义的精神图谱中,老子提出的“道”是一种彻底不同于神佛的观念。 道无形、无为,却生化万物、自运不息。 在“道”的视野中,宇宙的本原不是“意志化”“人格化”的创造者,而是先天地生、独立运行、周行不殆的根本规律与自然法则。 当“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与“天地不仁”响彻于先秦,这不仅是对人格神的彻底否定,更是一种理性与自由意识的先声。 老子由此确立了自然秩序的客观性,也重申了个体命运的
    大二笨 11-15
  • 21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般的解读是逐层降级。道的力量最核心,然后延展成两种力量,再逐次延展下去。会不会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从道一直到万物,表达了不同时期,人们对同一种理念的不同说法。这也符合原文的一个说法,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不同的历史时期,叫法上肯定会有不同。可能最早叫道,后来叫一,再后来叫阴阳,再再后来,叫三爻之类的,作者当时,就叫万物。
    7772u8E 11-15
  • 60
    读了这么多本佛经,发现每一段字里行间都只表达了一条成佛之路,那就是【只要你能做到啥也别想,你就成佛了】 至于什么缘起性空、苦集灭道、明心见性、放下、不争、都是幌子,最终都是为啥也别想做铺垫
    DeepMind1024 11-15
  • 55
    这句话我产生过很多理解,如道可道非,甚至去理解为天体运行。但这些年,我越来越确信我这个想法才是对的,就是“可道”与“常道”。 ①“可道”即是自然派,“常道”即是礼教派。这一直是古代重要的思想对抗,与道德经中的思想完美契合,“常道”可追溯到舜帝的永恒天概念,倾向于建造一个人间天堂,“可道”则认为世界是变化的,应该没有太多规则。 ②相似的思想斗争有,佛教里关于永恒的讨论,春秋时期的由余,汉朝时的中行说,
    发vc白羊 11-14
  • 44

    广告
    11:31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3
    很好奇,老子庄子这种人是怎么看待医学的?
    散焉子 11-14
  • 41
    应众多《道德经》爱好者的要求,特将《道德经》的具体修道方法 整理如下—— 修道方法: 1。每次背诵《道德经》从第字开始,第一天背诵第十课,第二天
    叶致君 11-14
  • 2
    你是怎么样的人,为何会成为这样的人?这似乎是多余并且令人不快的问题,事实已经发生存在并且难以改变,接受现实或许是明智的选择,那么思考真的是徒劳吗? 活的越久,越能深深的感触到有很多东西与生俱来,融进你的血液,渗进你的骨髓,你似乎不是你自己塑造的,而是注定你会走上必定会走的路,只是对于不同的人所降临的命运时间上早晚不同,我无意宣扬宿命论,只是感觉,深刻的感觉,人绝不是偶然的被抛到这个世界上来,你无法
    忘人π 11-14
  • 3
    人和社会不可少了理想和现实,社会是不断进步的,理想在不断地改变现实。文化以理想与主,事务以老一套的现实为主。做事有所变化的得服从适宜的合理的。崇尚公有制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文化是理想,而公有制私有制优势互补是现实的,公有制私有制怎么优势互补?得由理想和现实双方共同作决定。
  • 8
    有没有和我一样孤独,无聊,无奈,无助的人抱抱
  • 0
    无分别是智,有分别是识。 识有八种,前六种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前六识组合成一个人我,以为前六识是个我,这个叫末那识,也称我执识,这就是第七识。 前七识所有心识造作集合,就是第八识,也叫做含藏识,如来藏识,是无始以来一切业力造作的存储,包括动心起念形成的意识念头,都包含在这个如来藏识中,这叫做第八识。第八识,包含前七识所有无始以来的善恶造作业力,也称种子识。我们是循业生灭去来,按因缘果
  • 39

    广告
    11:25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1
    日本知道自己再这样下去就完蛋了,所以必须找一个外部的集火对象,高层还上赶着去接话?你以为你是扬国威呢?你是愚蠢,有了点成就就一个个忘乎所以了?现在最好的办法就是无视日本,它说什么都不予理会,静静的看着它死,绝不去趟这趟浑水,对于日本来说,它内部快爆了,它已经快无所畏惧了
  • 30
    一般理解为做人做事要像水一样灵活善变,无形无状。这样的理解似乎总有些落入俗套,不够究竟彻底。在原文中,一般用善的地方,都是作动词。事善能,与善信。善者吾善之。那么上善,就是指一种行为特征,比如事善能,就是若水之能。与善信,就是若水之信。政善治,就是若水之治。
  • 6
    道德经能逐字解读吗?逐字解读和逐句解读相差有多大的不一样? 就是理解去尝试理解每个字的意思,然后解读整句话。

  • 发贴红色标题
  • 显示红名
  • 签到六倍经验

赠送补签卡1张,获得[经验书购买权]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本吧信息 查看详情>>

小吧:小吧主共8

会员: 老子

目录: 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