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王如来吧
关注: 98 贴子: 667

又称法身普贤 本初佛 原始佛是最高佛

  • 目录:
  • 其他宗教
  • 2
    ●欲生西方,最初须有真信切愿。若无真信切愿,纵有修行,不能与佛感应道交,只得人天福报,及作未来得渡之因而已。若信愿具足,则万不漏一。永明所谓“万修万人去”者,指信愿具足者言也。【书一】二五(印光大师)
    twncn 4-18
  • 1
    ●念佛人但能真切念佛,自可仗佛慈力,免彼刀兵水火。即宿业所牵,及转地狱重报作现生轻报,偶罹此殃。但于平日有真切信愿,定于此时蒙佛接引。若夫现证三昧,固已入于圣流,自身如影,刀兵水火,皆不相碍。纵现遇灾,实无所苦。而茫茫世界,曾有几人哉?【书一】四十(印光大师)
    twncn 4-18
  • 68

    广告
    22:51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1
    ●举凡礼拜读诵大乘经典,及作一切于世于人有益之事,悉皆以此回向西方。不可唯以念佛回向西方,其余功德,另去回向世间福报,则念不归一,便难往生。须知真能念佛,不求世间福报,而自得世间福报(如长寿无病、家门清泰、子孙发达、诸缘如意、万事吉祥等)。若求世间福报,不肯回向往生,则所得世间福报,反为下劣。而心不专一,往生便难决定矣。【书一】(印光大师)
    twncn 4-18
  • 0
    ●既知娑婆是苦,极乐是乐。应发切实誓願,愿离娑婆苦,愿得极乐乐。其愿之切,当如堕厕坑之急求出离,又如系窂狱之切念家乡。己力不能自出,必求有大势力者提拔令出。娑婆世界,一切众生,于逆顺境,起贪瞋痴,造杀盗淫,秽污本有妙觉明心,乃无底之厕坑。既造恶业,必受恶报,久经长劫,轮回六道,乃不赦之窂狱。阿弥陀佛,于往劫中,发四十八愿,度脱众生。有一愿云:“若有众生,闻我名号,求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
    twncn 4-17
  • 1
    ●俢道之人,禅定力深,于六尘境界,了无执著,不起憎爱。从此加功用行,进证无生。则惑业净尽,斩断生死根本矣。然此工夫,大不容易,末世之中,得者实难。故须专修净业,求生极乐,仗佛慈力,往生西方。既得往生,则莲华化生,无有生苦。纯童莮相,寿等虚空,身无灾变。老、病、死等,名尚不闻,况有其实?追随圣众,亲侍弥陀。水鸟树林,皆演法音。随己根性,由闻而证。亲尚了不可得,何况有怨?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楼阁堂舍,
    twncn 4-17
  • 1
    ●所言信者,须信娑婆实实是苦,极乐实实是乐。娑婆之苦,无量无边。总而言之,不出八苦,所谓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此八种苦,贵极一时,贱至乞丐,各皆有之。前七种,是过去世所感之果,谛思自知,不须详说,说则太费笔墨。第八五阴炽盛苦,乃现在起心动念,及动作云为,乃未来得苦之因。因果牵连,相续不断。从劫至劫,莫能解脱。五阴者,即色、受、想、行、识也。色,即所感业报之身。受、想、行
    twncn 4-17
  • 0
    ●悲哉众生!从无始来,轮回六道,流转四生。无救无归,无依无托。若失父之孤子,犹丧家之穷人。总由烦恼恶业,感斯生死苦果。盲无慧目,不能自出。大觉世尊,愍而哀之。示生世间,为其说法。令受三归,为翻邪归正之本。令持五戒,为断恶俢善之源。令行十善,为清净身口意三业之根。从兹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三业既净,然后可以遵俢道品,令其背尘合觉,转凡成圣。断贪瞋痴烦恼之根本,成戒定慧菩提之大道。故为说四谛、十二因缘、
    twncn 4-16
  • 0
    ●受戒一事,若男子出家为僧,必须入堂习仪,方知丛林规矩,为僧仪则,则游方行脚,了无妨阻。否则十方丛林,莫由住止。若在家女人,家资丰厚,身能自主,诣寺受戒,亦非不可。至于身家穷困,何必如此。但于佛前恳切至诚,忏悔罪业一七日,自誓受戒。至第七日,对佛唱言:“我第子某某,誓受五戒,为满分优婆夷(优婆夷,此云近事女,谓既受五戒,堪事佛故。满分者,五戒全持也)。尽形寿不杀生,尽形寿不偷盗,尽形寿不霪欲(若有
    twncn 4-16
  • 64

    广告
    22:45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2
    ●三皈五戒,为入佛法之初门。修余法门,皆须依此而入,况即生了脱之至简至易、至圆至顿之不思议净土法门耶。不省三业,不持五戒,即无复得人身之分,况欲得莲华化生,具足相好光明之身耶?【书一】二十(印光大师) (补注:《佛说观无量寿经》中所示下三品,皆属念佛忏罪往生,实是世尊劝善阻恶,非不持戒!但,五戒不能严持者,非不能临终忏罪往生,这是两码事!且,如《观经》原文所言:“善男子,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
    twncn 4-16
  • 1
    ●教子女,当于根本上着手。所谓根本者,即孝亲济众,忍辱笃行。以身为教,以德为范。如熔金铜,倾入模中。模直则直,模曲则曲。大小厚薄,未入模之先,已可预知,况出模乎。近世人情,多不知此。故一班有天姿子弟,多分狂悖。无天姿者,复归顽劣。以于幼时失其范围。如熔金倾入坏模,则成坏器。金固一也,而器则天渊悬殊矣。惜哉!佛以无我为教。今人每每稍有知见,便目视云汉。是以知彣字义理为佛法,而不知以修身净心,灭除我相
    twncn 4-15
  • 0
    ●为今之计,子女当能言语、知人事时,即于家庭先令认字块。(女子虽不必令其造大学问,断不可不识字、不通文理。母尚宜胎教,若识字通文理,则所生子女,便易为学矣。)每一块纸方,只写一字,不可两面俱写。若两面写,则便同记口歌矣。日限几字,每日将认过熟字,又须遍认一二过。不上年余,便认许多。后读书时,凡读过者,通皆认得,不致有只记口歌之弊。凡彼力能为者,必须令其常做以习勤(如洒扫、执侍等)。凡饮食衣服,勿令
    twncn 4-15
  • 2
    ●然读书之时,不可即入现设学校。宜合数家,请一文行兼优、深信因果之师,令其先读《四书》及《五经》耳。待其学已有几分,举凡彣字道理,皆不被邪说俗论所惑。然后令其入现学校,以开其眼界,识其校事。不致动与时乖,无由上进矣。能如是,则有天姿者,自能有为。无天姿者,亦为良善。独善兼善,自利利他,实不外此老僧常谈也。【书一】六二(印光大师)
    twncn 4-15
  • 1
    ●世当劫浊,互相戕贼。不有护身符子,断难永无祸嗐。所谓护身符子,亦只至诚礼念阿弥陀佛而已。而观音大士,悲愿洪深。寻声救苦,随感即应。宜于朝暮礼念佛外,加以礼念大士。则冥冥之中,必蒙加被。自可转祸为福,遇戁成祥,而不自知也。【书二】二二(印光大师)
    twncn 4-14
  • 0
    ●娑婆之苦,说不能尽。纵时属升平,仍然日在苦恼中。以众生久习相安,遂不知耳。近来中国屡经兵燹,已是苦卟堪訁。而外洋各国三年大战,人死近千万,为开辟第一兵劫。而战势尚盛,不知何所底极。静言思之,诚堪畏惧。而彼方力求其所以剿灭他国之道。其众生往昔恶业所招之恶报,亦何至于此极哉!今闻此说,当愤发大心,以速求往生。然后回入娑婆,普度一切。经云:“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恐招恶菓,故断恶因。恶因断,而恶菓
    twncn 4-14
  • 65

    广告
    22:39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1
    ●世俗读书,绝无敬畏。晨起则不加盥漱,登厕则不行洗濯。或置座榻,或作枕头。夜卧而观,则与亵衣同聚。对案而读,则与杂物乱堆。视圣贤之语言,同破蘹之故纸。漫不介意,毫无敬容。甚至书香家之妇女,花册皆是经传。世禄家之仆隶,揩物悉用文章。种种亵犊,难以枚举。积弊已久,习矣不察。若不特示祸福,决定难免亵犊。未曾得益,先获大罪。悯斯无知,须预指陈。【书一】六(印光大师)
    twncn 4-13
  • 2
    ●入道多门,唯人志趣,了无一定之法。其一定者,曰诚,曰恭敬。此二事,虽尽未来际诸佛出世,皆不能易也。而吾人以博地凡夫,欲顿销业累,速证无生,不致力于此,譬如木无根而欲茂,鸟无翼而欲飞,其可得乎?【书一】七一(印光大师)
    twncn 4-13
  • 1
    ●观想一法,非理路明白,观境熟悉,无躁妄欲速之心,有镇定不移之志者,修之,则损多益少。至于实相念佛,乃一代时教,一切法门,通途妙行。如台宗止观、禅宗参究向上等皆是,所谓念自性天真之佛也。(中略)如是念实相佛,说之似易,修之证之,实为难中之难。非再来大士,孰能即生亲证?以此之难,固为持名念佛之一格量劝赞。了此,而犹欲仗自力以断惑证真,复本心性,不肯生信发愿,执持佛号,求生西方者,无有是处。以实相遍一
    twncn 4-12
  • 1
    ●于关中用功,当以专精不二为主。心果得一,自有不可思议感通。于未一之前,切不可以躁妄心先求感通。一心之后,定有感通,感通则心更精一。所谓明境当台,遇形斯映,纭纭自彼,与我何涉。心未一而切求感通,即此求感通之心,便是俢道第一大障。况以躁妄格外企望,或致起诸魔事,破蘹净心。【书一】六七(印光大师) ●刺血写经一事,且作缓图,当先以一心念佛为要。恐血耗神衰,反为障碍矣。身安而后道隆。在凡夫地,不得以法身
    twncn 4-12
  • 28
    ●瞋者,见境而心起忿憎之谓。富贵之人,每多瞋恚。以诸凡如意,需使有人。稍一违忤,即生瞋怒。轻则恶言横加,重则鞭杖直扑。唯取自己快噫,不顾他人伤心。又瞋心一起,于人无益,于己有损。轻亦心意烦躁,重则肝目受伤。须令心中常有一团太和元气,则疾病消灭,福寿增崇矣。昔阿耆达王,一生奉佛,坚持五戒。临终因侍人持拂驱蝇,久之昏倦,致拂堕其面。心生瞋恨,随即命终。因此一念,遂受蟒身。以宿福力,尚知其因。乃求沙门,
    twncn 4-7
  • 34
    嗡 达尔玛达都阿
    斯斯babt 1-23
  • 100

    广告
    22:33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3
    普贤王如来”是藏密所言的“原始本初佛”,如藏密云“密教奉法身普贤、金刚萨埵、持金刚(一名金刚总持)为本初佛,亦即一切诸佛之前的原始佛、一切诸
  • 6
    普贤王如来根本咒修行功课记录贴
  • 18
    传一人所有无间罪业,悉得除灭 宝生陀罗尼经特别短,曾经因为“传一人所有无间罪业,悉得除灭”而受热捧。末学认为重点在于其中的咒语部分,其余都是对这个咒语功德的说明,而这里的传一人也应该是鼓励别人去读,当然自己更要去读,光传而不看不读估计效果就要大打折扣了。 这次特别把梵音一起整理并发布,如果喜欢按经书直接念的,后面也有直译版。 1、经俱胝劫不入轮回路,不断菩提种不失菩提心。 2、永灭一切罪得报身如来。 3、若
  • 4
    这是不对的,普贤王如来实际就是大日如来,也叫毗卢遮那如来,他代表法界本初佛。在此向不懂密宗的朋友做个纠正。
  • 1
  • 35

    广告
    22:27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0
    经核实吧主jiangta010 未通过普通吧主考核。违反《百度贴吧吧主制度》第八章规定http://tieba.baidu.com/tb/system.html#cnt08 ,无法在建设 普贤王如来吧 内容上、言论导向上发挥应有的模范带头作用。故撤销其吧主管理权限。百度贴吧管理组
  • 2
    一心顶礼供养赞叹皈依普贤王如来! 南无普贤王如来常住不变!
  • 87

    广告
    22:21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8
    普贤王如来是创世之佛万物之祖,也是撑管宇宙时空神中之帝,佛中之佛。物自空中来。我即空。万物归空,空化万物;时来时往,宙去宙来;皆幻象。只是空中万化成天然。道一占色为已物。
  • 0
  • 0
    圣德高僧们的重要答覆 世界佛教总部咨询中心 回覆求证者们的提问 农历正月十六 第十六道答案: 为什么有上师法王称号的人会反对内密坛场的法规呢?因为他是假圣者,这世界上有法王、活佛称号的上师,都习惯说自己能作内密灌顶,分内密、外密坛场,哪知真正的内密坛场法规公布於佛教徒们后,他们的谎言全部被拆穿了,所以他们极度瞋恨,原因在于一万个法王活佛冒称自己有内密坛场,基本上有九千九百九十九个都是假的内密坛场!假的内
    戒次第 3-9
  • 0
    .圣德高僧们的重要答覆 世界佛教总部咨询中心 回覆求证者们的提问 农历正月十五 第十五道答案: 对不起,我们必须讲真话、讲实情,因果错不起,我们怕因果,不敢说假话,尊者的身份这一称呼起于释迦牟尼佛座下的弟子大阿罗汉十六尊者,可想而知,何等了得尊贵,这哪里是尔等高僧大德能望其项背、能担当的身份呢?包括显宗、密宗的后辈祖师们,很多都不到尊者果位,更况你们,再高的蓝扣都没有达到尊者成就,必须是金扣圣德,才能沾上
    戒次第 3-9
  • 0
    阿底峡尊者说,戒律就像大地。要在地上种东西首先需要一块地,如果没有地,再好的种子也没法生长。要想修行解脱,就要守持戒律,如果戒律不清净,再怎么修学佛法也没法生起功德、获得解脱成就。
    戒次第 2-19
  • 1
    http://read.goodweb.cn/news/news_more.asp?lm2=1410&open=_bla
    黄森华8 2-12
  • 30

    广告
    22:15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2
    愿哥早日成就普贤王佛位
    黄森华8 2-12
  • 9
    普贤王如来 译音:滚杜桑波 咒语:阿达尔嘛达都阿 普贤王如来(Samantabhadra Yabyum) 普贤王如来又作法身普贤(Dharmakaya Samantabhadra), 藏语音:“滚杜桑波”,被藏传佛教视为本初佛(Adi-buddha),尤为宁玛派(Nyingma School)所推荐。本初佛即最初成就的第一尊佛,即最原始、最根本之佛。 普贤王如来身蓝色,乌发肉髻,面相慈和,双手结禅定印,赤身拥一佛母,双足跏趺于莲花宝座中央。 法性本初佛,又名阿达尔玛佛。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无须向外驰求,法尔
    黄森华8 2-12
  • 0
    八、“与人争辩皆是分别心,是搞是非”?   有人说:“佛教弟子以与人不争为美德,与人争是分别心,是搞是非。”修行人不参入是非,这是修行之道,但是,如果对离经叛道、扰法坏法的邪说谬论不争,就是对众生缺乏慈悲心的糊涂表现,也是违反佛律的行为。佛菩萨要我们心怀慈悲,并不等于纵容妖魔的恶行,我们只是在对待妖魔的心态中,要去除仇恨,去除那种恨不得生吞活剥之的嗔恨心,需怜悯其不明因果而作恶,但这心态上的怜悯不
    戒次第 12-30
  • 34
    南无大行普贤菩萨

  • 发贴红色标题
  • 显示红名
  • 签到六倍经验

赠送补签卡1张,获得[经验书购买权]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本吧信息 查看详情>>

会员: 普贤王

目录: 其他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