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先生说:除了人情事变则无事矣。喜、怒、哀、乐,非人情乎?自视听言、动以至富贵、贫贱、患难、死生皆事变,事变只在人情里,其要只在致中和,致中和只在"谨独"。那么我们无时无刻不处于人情事变之中,在人情事变之中如何把控处理,主要是致"中和",什么是"中和"呢?在答陆澄问中提及:中只是天理,天理为中只是无所偏倚。无所偏倚似与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真理同,而客观真理似又是外求了。
-
16来书云:“昔周茂叔每令伯淳寻仲尼、颜子乐处。敢问是乐也,与七情之乐同乎?否乎?若同,则常人之一遂所欲,皆能乐矣,何必圣贤?若别有真乐,则圣贤之遇大忧、大怒、大惊、大惧之事,此乐亦在乎?且君子之心常存戒惧,是盖终身之忧也,恶得乐?澄平生多闷,未尝见真乐之趣,今切愿寻之。”
-
0本人信阳市固始人02年23岁在广东珠海没找到工作吃不上饭了,有能援助二三十吃两顿饭的吗?或者帮我喊个外卖也行,感谢🙏🙏(我身体不好,人胖患有三高,二型糖尿病,转氨酶过高好多工作都不要我)
-
138当下,良知是我朋友,还未和我融为一体。生活、工作中,处处是良知,多呼唤良知,把良知拿出来,晒在阳光下,不断按照良知去做,不断磨练,不软弱,心软无福。
-
00000004想去学习了解阳明心学,是看后人注释好还是去古人注的书好?0011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请问心和知是什么关系?知行合一,心之所发即是意即是行?15我讲我认识的一个人,他曾和我说,他不会在乎别人的看法,别人的感受,他只专注于自己的息怒哀愁,他人快乐与否与他无关,他也不介意伤害任何人,而且他确实是这么做的。 他的道德感要远远低于一般人,譬如随地大小便,随地扔垃圾,对底层人恶语相向,看不起穷人等等。 无疑,他对他自身的认知很清晰,而且也在实践,身体力行,思想无疑与他的行为结合,非常的准确。 他的行动力特别强,认为需要做的事情,他就会立刻去做,所以他的10510答陆原静书中,有照心一词,小子于圣学尚浅,还望有先道之人赐教4文字懂,意思不懂,要怎样开始学习心学420自知者明,知人者智。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克己复礼,真诚敬畏。道理很简单,真正理解太难,做到,做出来,才是真的理解了。知而不行,又有何用?等同不知。都是我的镜子,都是我的磨刀石,都是过来帮助我,成就我的。法溶于心,心入法,心法合一。最终都要在自家内心做出来。这是其一也。大道至简,简则易懂,大道至易,易则易行。理解了,只是认知提升,5在刚开始了解一些后 感觉自己之前的志向都是欲望或目标 找不到自己真正的志向了怎么办00266书上说“吾性自足”只是被私欲所遮蔽了,那么当今天下为什么这么多缺爱的人们呢,他们又是被什么私欲所遮蔽,又该如何拨云见日呢2存天理,去人欲。 这阳明先生与朱子共同认可的话,也是心学的核心。那么所谓的“人欲”究竟如何理解呢? 吃饭是人欲么?性爱是人欲么?想要富足的生活是人欲么? 有生问:饮食之间,孰为天理,孰为人欲? 曰: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饮食本身并无罪过,若心能安住在饮食这件事上,此便是天理之流行;但是若在饮食的过程之中,另有一种别样心思,此即是人欲。 人欲就是未能活在当下,身在此,而心在彼。 那种“想要”的067江浙人的文化主体,是《心学》,王阳明是他们的祖师爷。 明朝皇帝对王阳明的底细清楚的很,无论是朱厚照还是嘉靖皇帝都不用王阳明,让他靠边站。 王阳明的徒子徒孙,没有一个成大器的。 阳明《心学》的特点,是必需认一个主子,必须认一个皇帝或者一把手,然后心学门徒架空一把手,自己才是真正的一把手。 蒋介石和汪精卫,都是王阳明的徒子徒孙,也都奉孙中山为他们的主子。 蒋介石和汪精卫,都有帝王之志。但是这个帝王之志,是架2阳明先生曰:“身之主宰为心,心之灵明为知,心之所发为意,意之所着为物。” 欲修其身,必正其心; 欲正其心,必诚其意;欲诚其意,必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大学功夫其要在致知,落脚于格物。 日用常行中,能觉察自己触境动心处,并使其归于不动,即谓之物格。 不动则本体之知自然显露,此即物格而后知至。 本体之知既已显露,则可以起妙用,所起之意即是诚意,完全笃定,毫不怀疑。有是意则有是物,内在改变,外在亦随之改变,所谓2看得越多,感觉到先生的心学不同于儒学,而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体系。其解释儒学经典,似亦非孙子本意,而是借对孔子言行的重新定义来推行自己的心学。心学更像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学问。34门人有言邵端峰论童子不能格物,只教以洒扫应对之说。 先生曰:“洒扫应对,就是一件物。童子良知只到此。便教去洒扫应对,就是致他这一点良知了,又如童子知畏先生长者,此亦是他良知处。故虽嬉戏中见了先生长者,便去作揖恭敬,是他能格物以致敬师长之良知了。童子自有童子的格物致知。”39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13传习录中"除花间草"的对话中,认为世间万物都是无善无恶的,善恶都是观察角度不同,从更高维度,事物都是中性的。但我们和外界接触,必然要有所选择 ,即善及恶的判断。无善无恶的意义是就是让我们站在更高维度,应对所有事变,以获得一个安定的心态。所谓:定、静、安、虑、得。不知理解对否,请吧内高人指正。4道之不行,智者过之,愚者不及 道之不明,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 智者是清楚地看到利害得失的人,但过于关注自己看到的利害得失,不太好。 愚者不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和他人的利害得失,但生活在利害得失之中,难免疑惑受到摆布。 贤者是看重道德责任的人,但过于看重,其实没什么用 不肖者不及也,不在乎道德责任,其实也错过了享受道德责任的乐趣。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已 人生也像吃饭一样,既不能狼吞虎咽,也不能东张西望,既9不学而得!不学而得!不学而得!不是文字游戏,不是复杂的逻辑,不是武装那些虚假的自嗨哥的东西。有人跟你叽里咕噜说一些他自己都没实践过的东西最好是远离。14“且如出外见人相斗,其不是的,我心亦怒。然虽怒,却此心廓然,不曾动些子气”13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者得之。0不学而能是良能,不虑而知是良知。 良知就是高认知3“喜、怒、哀、乐本体自是中和的。才自家着些意思,便过不及,便是私。”9孟子言,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 不知诸位学友,近来茅塞子之心否? 学问用力之地,应只有发动处,发动处为善去恶便是格物,功夫一句便尽了。 剩下的只是笃志力行,着实做去,是所谓介然用之而成路。 愿同诸位共勉!003先生云:理无内外、性无内外,故学无内无外。又云:良知亘古今、塞宇宙而无不同。故理无内外,性无内外是指天下共此良知,良知一也,故无内无外否乎?57最近思想有点迷惑,想不通,早上起床的念头来了,我惊讶的发现我没有听从指挥。倒是保持原样躺着再睡一会,听从了再睡一会。213知在前,行在后吗?亦或是行在前,知在后?显然这两种见解均与阳明先生的思想南辕北辙。那么知和行不分先后,知时行至,行远知已紧随吗?若是此解,心中的计划和对经验的总结是知吗?那行又在何处?因此,知和行非一非亦,余试论如下: 知和行如一枚硬币的两面,观其有二,实则合一,合一而非一,若一即无需知与行。那么是否可以理解为非非一即非亦,余认为亦不可,若非非一即知与行合一即非合一,阳明亦吐血骂街啦。余以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