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传上座部吧
关注: 3,599 贴子: 32,952

南传上座部简介

  • 目录:
  • 佛教
  • 65
    越看越感觉原始佛法是一种彻底向死的法,追求的是无余无痕,彻底消散,有点恐怖
    Kiritsugu 03:41
  • 2
    求这本书,(我是听别人推荐,听别人讲的,我自己没看,所以我想买一本看看,但是我不知道在哪买)讲的是一个外国人在泰国一个寺庙出家证悟的全部经历的,他修定,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慢慢熟练禅定使得心能从五感脱离,在这个基础上他通过这个感官的抽离和接触一步一步体验到了六入触的本质,然后一点点入流了(入流就是初果了),入流之后他全心全意修四念处,然后记忆力突然突破了一个界限,开始记得所有的事,睡觉前和睡醒也都是完
  • 100

    广告
    07:36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2
    要是有全部经典的白话文语音版该有多好!
    crossggee 10-31
  • 6
    泰国森林派的禅修方法什么,看了隆波帕默的还是看不懂
    Kiritsugu 10-30
  • 4
    总体结论:一个粗略的估算 如果以一个较宽泛的标准——**“在南传五尼柯耶中可以找到主题、结构和核心教法基本相似的对应经典”**——来衡量,那么北传《四阿含》中大约有 **70% - 80%** 的内容能与南传经典对应上。 这个比例可以更细致地拆解来看: --- ### 分经估算(从“高度对应”到“无法对应”) 1. **《中阿含》 vs 《中部》 & 《长阿含》 vs 《长部》** * **对应度:约 85% - 90%** * 这是对应性最高的两部分。绝大多数核心教义,如四圣谛、八
    無真u0 10-30
  • 1
    不论是阿含经还是巴利藏,说到梵天王好像都有“娑婆世界主梵天”、“梵天娑婆主”的说法,大梵天王作为初禅天最高,如果说是一个小世界之主可以理解,但如果是现在普遍意义的大千世界之主,这个不太好理解了…所以娑婆世界到底是一个小世界还是三千大千世界。
  • 18
    第一章 因果关系 一切生于地狱的有情都是化生。他们生而具有全部二十八种色。这二十八种色是什么?它们是地、水、火、风;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和触的对境;女性根和男性根;心处、命根和食素(营养);空界;身表和语表;色轻快性、色柔软性、色适业性;色积集、色相续、色老性、色无常性。 地界是皮肤和骨骼,水界是身体内流动的液体,火界是在血液里并温暖了身体的热量;而风界则维持了身体的饱满并使其运动。眼色
  • 7

    广告
    07:30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30
    同性姻缘感情会妨碍梵行吗 好像南传没有定义是吗🙏
  • 0
    涅槃,佛教术语,梵语音译,原意为“吹熄”,指通过断除贪、嗔、痴三毒之火达到灭尽烦恼、超越生死的解脱境界。 该词汉语拼音为niè pán,英文对应词为“nirvana”,旧译“灭度”“寂灭”,新译玄奘作“圆寂”。其理论基础为缘起论与无我论,主张修行者通过瑜伽禅定现世证得涅槃,分为有余涅槃(断烦恼而五蕴未灭)和无余涅槃(断尽有漏不再轮回)。 是佛教全部修习所要达到的最高理想,一般指熄灭生死轮回后的境界。
  • 0
    增支部 4集73经 / 善人经 比丘们!具备四种特质的人,可被认定为「非善人」。哪四种呢? 1. 比丘们!在此,非善人对于他人的过失,即使未被询问也会主动宣说,更不用说被问及时了。而且,当被询问、被问到相关问题时,他会毫不遗漏、毫不犹豫、完整且详细地述说他人的过失。比丘们!由此可知:『此人是非善人。』 2. 再者,比丘们!非善人对于他人的优点,即使被询问也不愿说明,更不用说主动提及了。而且,当被询问、被问到相关问题时
    优婆塞 10-26
  • 80
    《妙乌禅法实修手册》 一、无论出现什么相,都保持正念去观照,直到它自然消失。 二、一个观照的心和另一个观照的心不一样;一个被观察的目标和另一个被观察的目标也不一样。 三、禅修精髓:心融入所缘为刹那定,觉知到身心是一段一段生灭为获得观智。 佛陀说,观智可以将所有的烦恼根除掉。获得观智是修行的成果,获得观智可以根除掉所有的烦恼。 四、一直锁定一个目标实际是在修止禅,这是明显的,而去观一个目标的生灭才是修观禅
    f风无形 12-23
  • 0
    阿含经与南传大藏经:   阿含经分为四类,即《杂阿含》、《中阿含》、《长阿含》、《增一阿含》。   阿含,梵语 agama,又作阿笈摩、阿伽摩、阿鋡暮、阿鋡。意译作法本、净教、归、法归、法藏、藏、教法、传教、趣无、教、传、来。阿含意指所传承的教说,或传承佛陀教法的圣典。称阿含为《阿含经》,是我国古来的惯例。   原始佛教时代,佛弟子及信者往往将所听闻的教法,用诗或简短散文的形式,以口口相传的方式记忆传承。由于
  • 2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关键的问题。简短的答案是:**是的,中观和唯识都可以被看作是对原始佛教“十二因缘”教义的极其深刻和系统化的拓展与延伸。** 它们没有否定十二因缘的核心——**缘起法**,而是从不同角度深入挖掘了其背后的哲学内涵,以应对当时印度思想界的挑战,并解决修行中更细微的难题。 下面我们来详细拆解这个延伸的过程和两个学派的不同侧重点。 ### 一、 原始佛教的十二因缘:奠基 首先,我们要理解十二因缘在原始佛教中的
  • 73

    广告
    07:24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140
    涅槃是不是彻底的消失了
    momo202501 10-16
  • 8
    目前杭院版已经翻译到相应部,已在今年上半年出版,但相应部还没有完全翻译完,另有一冷门版本,关则富教授版增支部,目前均没有获得电子版,需要网上购买,另外玛欣德尊者仍在积极翻译中,估计不久的将来可以见到尊者版的巴利三藏中文版
    DB小度2019 10-17
  • 8
    求阿姜曼尊者传记,各位善友 我怎么都找不到 电子档的 哪位师兄有 发给我 感谢你们
    Kiritsugu 10-14
  • 0
    修习正念——如果修得正确, 就能觉知外在,也能觉知内在。 觉知外在,并不是把心送到外面去到无法回来的地步; 觉知内在,也不是专注地向内盯着看。 而是保持在中间的平衡, 这就叫做中道——是最好的。 隆波Kham Khian曾讲过, 他早期修行时,住在“Wat Pa Tham Uthayan寺” 隆波田常常来询问修行状况。 有一天,隆波Kham Khian在自己的小屋里打坐,门是关着的。 隆波田走到门外问: “你在做什么?” 隆波Kham Khian回答:“在修行。” 隆波田又问:
    优婆塞 10-8
  • 1
    宗教文化出版社的汉译巴利三藏,只翻译了<经藏>之长部、中部和相应部的40% 段晴女士翻译的巴利三藏,只翻译了<经藏>之长部、中部。 台湾一位庄**居士翻译了巴利三藏<经藏>之长部、中部、相应部和增支部在,因为是“居士”,祂的译本还是谨慎些援引好。 《汉译南传大藏经》,竖排繁体,以日译本为底本翻译,前言有说日译本“不通达”处翻阅了巴利原文再译,但有少量删节(亦见前言)。
    crossggee 1-23
  • 0
    《人间世》这部记录片能激励起人的修行心。 从2014年冬天开始,《人间世》摄制组进驻上海各家医院,蹲点拍摄,跟踪记录,将发生在医院的人间故事,一一呈现出来。
  • 72

    广告
    07:18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5
    佛教徒并不是生来为了偿还业报。 “关于‘偿还业报’的理论,我们佛教徒并不是生来为了偿还业报的。屈从于旧业的理论,那是属于尼乾陀、耆那教徒之类的理论。我们佛教徒是生来为了创造不断更好的新业,减少烦恼,增长善行。这就是创造越来越好的新业,直到戒、定、慧圆满为止。 有人曾问那些折磨自己身体的人:‘你这样做是为了什么?’他们回答:‘为了偿还业报,等业报还清了,就能证悟了。’又问:‘这样做多久了?’答:‘很久
    Dacula0 9-13
  • 0
    兄弟,你越是放松,结果往往会越好!当你开始沉住气,不急于求成,开始打磨自己,对人和事降低期望的时候,更容易有好的结果!焦虑的根源就是同时想做很多事情,又想立刻看到结果。其实一定要记住“慢”就是快!真正的修行是让自己安静、平和、乐观。不要焦虑和内耗!允许一切事情的发生,遇到的事情都是成长的机会,能让人不断的完善自己。而放松一点,好事和好运它自然而然就过来了!
    优婆塞 9-11
  • 1
    我们去修自己的禅修业处,在我们修固定形式练习只需要观察两个简单的点。两个很简单的就是有的时候是去紧盯,有的时候迷失,它只有这两个点。我们不用把“正好的点”给它造作出来,如果想努力去做那个“正好的点”,整个全部都是在紧盯。当做的时候去观察:紧盯去知道,走神也去知道。不要以宁静为主要的,我们的目标不是我们需要得到宁静,我们不是为了得到宁静。如果为了得到宁静的话就会努力地去造作一些东西。我们要懂得如何去
    禅修者 9-4
  • 3
  • 45

    广告
    07:12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44
    1楼给度娘 2楼是下载链接二维码
  • 4
    问:请问尊者,北传佛教有慧解脱阿罗汉与俱解脱阿罗汉两种分法,说慧解脱阿罗汉不需要修深定即可证阿罗汉果,有这样的修法吗? 这两种阿罗汉有什么不同呢?
    Kiritsugu 8-27
  • 6
    阿姜查:你必须检视自己,祇是单纯地观照自己的身心,知道自己的本来面目。在吃|饭、睡觉、或者坐着的时候,知道自己的缺点。要用智能,修行不是要完成什么,祇是清醒地知道事物的原貌。整个禅修的要点是直接观照内心,你将清楚地看到苦的生起因缘以及灭苦之道。但必须要有耐心,要有极大的耐心和长远心,久而久之,自然有所成就。佛陀住世时,教导他的弟子至少要追随老师五年以上。你一定要了解施舍、忍耐和奉献的价值。修行不可
  • 1
    问:小的时候,母亲教导我说,僧人是至高的存在。有一次母亲带我去布施,可能是因为母亲与那位僧人熟识,或者其他原因不清楚。那位僧人对我说:“Yom(居士),什么时候会布施榴莲?”当时这句话让我觉得,连僧人也有贪欲,于是我便疏远了,不太相信、不太恭敬僧人了。 阿姜Wasin Inthasara回答:对个别僧人不恭敬没有关系,这是合理的。对于那些不依正法修行、不如法如律的僧人,我们依法有正当的自由不去恭敬他,这并不算有罪。这反而
  • 1
    动中禅 相关书籍视频法宝 分享 通过百度网盘分享的文件:动中禅1 链接:网盘链接 复制这段内容打开「百度网盘APP 即可获取」
    Kiritsugu 8-20
  • 19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FV411s7Kf?share_source=copy_we 继续深扒,大乘佛教的奇怪诞生史,一场让人无语的辩论赛
  • 45

    广告
    07:06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9
    2025年01月09日 18:55 缅甸 29人 礼敬彼世尊、 阿拉汉 、正自觉者!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对于烦恼,不同大师父有不同的对治策略。 例如隆波帕默教导,当烦恼生起的时候,不用干扰,就只是知道,让自己只是观者,而不是舞台总监去调控一切。 当我们真的以安住且中立的心去观照情绪,不去迎合它。那个情绪就会逐渐枯萎萎缩。就好像老虎虽然很凶猛,但只要我们不喂老虎食物。一天,两天,三天……他最后也会死掉。 而且我们以安
  • 7
    摘要:马哈希道场禅修气氛很好,马哈希禅法见效特别快;帕奥僧团是个很成功的僧团,帕奥禅法设定的门槛较高,见效较慢。
  • 72
    因本人从明日起将出外长期修行,可能数年不再上网,因此无法继续担任南传上座部大吧一职,已于今日申请辞去大吧。过去若有身口意冒犯各位的地方,请大家原谅,我也原谅所有吧友在身口意上造作的一切。愿大家精勤修法,实践佛陀的教法,日日善法增上。不要过多陷入争端,用慈悲喜舍之心对待每一位出现在我们面前的众生。愿大家的善愿都能达成,最终获得涅槃,诚祝大家平安,快乐,吉祥!最后赠予大家佛陀最后的法音:诸比丘,莫放逸
  • 62
    单身男子嫖娼算吗?手淫算吗?各有什么果报吗?和单身女人箅吗?谢谢
  • 4
    尊敬的吧友们,我今天将从中国前往缅甸曼德勒和实皆,了解地震情况,并进行布施和参学,之后会将游记写出来供大家了解
    Kiritsugu 8-2
  • 0
    1.首先在龙树林官网申请入住网址:nauyana.org/visa-application-procedures/ 2.收到回复后在斯里兰卡移民局网站申请签证:eta.gov.lk/etaslvisa/etaNavServ 斯里兰卡对中国公民免签,第一个月签证免费,在网上申请就可以,后面续签20-50美元每月,旅游签证最多可以住半年。 贤友最好自备白色的衣服以及床单、枕套、手电、拖鞋等生活用品。 龙树林每个月在24号左右会有车到机场,具体时间可以发邮件询问办公室Contact Number: +94 71 8455332 Email Address: nauyana@gmail.com
    h45105 7-28
  • 19

    广告
    07:00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7
    在我印象中对于《大念处经》看到过三种翻译,其中关于有这样的句子: 第一种:他正念地吸气,正念地呼气。 第二种:他有念地吸气,有念的呼气。 第三种:他具念地吸气,具念的呼气。 另外,我在其他地方,也看到过“正念”这种说辞,就很疑惑,这个“正念”到底是指“正确的念头”,还是指“正经的念头”,抑或是“正统的念头”。 今天在deepseek的帮助下,不能说搞明白了,只能说得出了一个我能接受的认识:正念是指符合中道内涵的、
  • 0
    在泰国有没有分院,实在不敢去缅甸禅修中心,好像只有德师在的时候才能去
  • 7
    今天中午尝试观呼吸,但杂念像漫天雪花一样出现,甚至当产生压制杂念的想法时,这种压制的想法本身就是杂念。每当一个不注意,场景就会顺着某一个随机的杂念展开,等回过神再次意识到没有在观呼吸时,意识已经度过一个章节的故事了。 所以我想到,过去我觉得意识就是我,但现在发现念头会不受我意愿的升起,甚至是否愿意升起念头的意愿本身也是会变的。例如当我刚决定观呼吸时,我的意愿是观呼吸直到晚上,但当我写这段话时我显然
  • 10
    想去南传寺庙修行,但本人吃素,云南的南传寺庙有没有只吃素的?
    crossggee 7-19
  • 0
    当卡拉玛人彷徨着,无法决定接受什么教义时,佛陀针对这一问题宣说了《卡拉玛经》,告诉迷茫的他们,也告诉同样迷茫的我们:不要立即接受或相信任何事,以免成为他人(包括佛陀本人)的知识奴隶。   为此,佛陀总结了十项准则: 一、不因为他人的口传、传说,就信以为真。 二、不因为奉行传统,就信以为真。 三、不因为是正在流传的消息,就信以为真。 四、不因为是宗教经典书本,就信以为真。 五、不因为根据逻辑,就信以为真。
    优婆塞 7-18
  • 6
    我问GPT:我可以说南传佛教更接近原始佛教,而汉传佛教本质更像婆罗门教吗? GPT答道:你的观点是一个比较常见但值得深入探讨的看法。南传佛教(上座部佛教)是否更接近原始佛教,而汉传佛教是否更像婆罗门教,这个问题涉及佛教的历史发展、经典传承和地域文化的影响。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 南传佛教是否更接近原始佛教? 南传佛教主要指上座部佛教(Theravāda Buddhism),它流行于泰国、缅甸、斯里兰卡、柬埔寨、老挝等地。
  • 7

    广告
    06:54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1
    很好奇这个法相,看到是在四面神的上面,很少有看到这个摆放位置的,应该按照信仰摆放的位置,真的很好奇这个法相,求解
    crossggee 7-14
  • 12
    原文摘自置顶贴资料,下载后目录:上座部资料大全集1.zip\南传资料大全集\11、其他类\其他佛教知识文化 这个文件夹里面
  • 14
    无色界天天人不执着身体,也摒弃了物欲,食欲和感官享受这些欲望,常在定中,但是他们离脱离轮回还差什么呢?
  • 11
    三果圣者过世后会转生至净居天,并在那里入灭,这是巴利文圣典经藏中多处有记载。 其中,《中部》的73经就有明确提到。 然而,这并不是指三果圣者能够“入灭”。 “入灭”这词是指去世后不会再转生,因此只有阿罗汉才可“入灭”。 因此,正确的理解应是,三果圣者会在那里成为阿罗汉,所以才会在那里“入灭”。 《相应部12.51》提到,当一个人证得涅槃,他明白,“生已被灭尽,和不会再转生了” 《相应部38.1》说,“涅槃”是指灭尽贪、

  • 发贴红色标题
  • 显示红名
  • 签到六倍经验

赠送补签卡1张,获得[经验书购买权]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本吧信息 查看详情>>

小吧:小吧主共2

会员: 贤友

目录: 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