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6商羯罗的所谓三问句:若一切皆空,则空者是谁?若众生无我,是谁在轮回?若一切法缘生无性,那此句也无性无义? 这三句问,明显肤浅了。 当然了,执世间法愚人,会受此问而钻入“无解”的死胡同。 大乘归旨离相对相依相缘,唯证乃明。 若以世间法求解大乘旨归,如捞水中月,逮空中华。
-
1一楼镇贴
-
1一楼镇贴
-
0先搞清楚自心现量:身心感知。 身心感知:不单指肉身(眼耳鼻舌身)感知、思维意识,还包括“于心取相”,即常说的主观、客观、非主观、非客观。。。等等,一包在内。一句话,表达出来的,表达不出来的,意识得到与意识不到(比如所谓潜意识)。。都算在内。 金刚经: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若非有色、若非无色、若非有想、若非无想。。。这些玩意,全是于心取相。即自心现量。 观自心现量:离一切诸相,
-
0入佛知见。 悟佛知见。 不入佛知见,不知开悟为何。 不悟佛知见,不明白开悟为何。
-
0当然,标题语也可以这么说:万法唯识。三界唯心。一切问题皆是心的问题。一切问题皆是认知问题。 若无一切法,则无一切心。 若无一切心,则无一切法。 佛法,尤其是大乘佛法,绝对:唯心。离心无法。学法者,心中有法,心外有世界,学不了佛法。佛法称解脱道,觉悟道。 解脱道,义指解脱生死,解脱三界六道生死轮溺。如果,执着于色身肉体“实有”,不知“万法唯心”,不契“离心无法”,如何解决肉体从生到死这个“自然现象”?解
-
0如果,把乌云密布的天空,当成“这就是天空”,只能说其德智低下。 用乌云密布(天空)形容妄心,非常贴切。 乌云现象,只是因缘现象,云聚云散,缘生缘灭,与真正的天空没有半毛钱的逻辑关系。 杠精会说“没有天哪来云”,更甚者持“没有云就没有天空”这种沙比认知。 拉回大乘说真妄上: 妄心,如乌云密布天空,乌云就是各种心(心意意识)念,因缘聚散生灭。 心念充斥的心,非清净心,非真心。 乌云散去的湛蓝天空,才是真正的天
-
0抑郁、焦虑、双相是不良的心理状态,是一种纠结、纠缠的心理现象。 走出抑焦、双相的不良心理陷阱,彻底解决病根。 患友要警觉自己的不良心理状态,警觉自己的不良情绪,警觉不良心念纠缠。 心理纠结、纠缠是抑焦、双相的病根,必须解决。 及时警觉,则不良的心理状态不再相续发展。 不再相续陷在不良心理状态上,身心健康自然会向良性方向转化,直至完全恢复身心健康。 抑焦、双相的根本原因,是因长久多思多虑、忧思忧虑的不良心理
-
0禅宗云“本来面目”,喻“一切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相”。 众生,活在感知(大乘喻心),受感知牵转,枉受六道轮溺。 本来面目,不在(身心)感知,不属感知。 感知不离相对境,即谁对谁感知。 大乘把相对(境)问题称之“能所相对”,即“能见之心与所见之境(相)”。 能所相对,感知,这是凡夫(心)状态。 大乘佛法“转凡入圣”:离能所,或曰能所双泯,喻菩萨。 菩萨纵横十法界,兼六道众生因缘,出三界体四圣道法性。 菩萨由开悟
-
0大乘:万法唯心,离心无法,法不它求。 学习大乘,必须厘清“世间法”与大乘法说的语境。 世间法,无一不是在“相对”上立说。即,有主、客二观的认知,任何的说法,不离主观、客观。 大乘,又称一心之法。 一心法,不说主观,不说客观,解决能所相对问题。 大乘解决心及心的问题。 一切问题,皆为心的问题。 故,学大乘,必须入前提基础:明心。 明心,即明白“(大乘)心”到底义指什么。 简单说,大乘说的心:身心感知。 一切问题
-
3钱
-
0学法解决相对
-
0归元性无二
-
0许多人误以为佛家修性,不修命(解决身体问题)。 佛家号称解脱痛苦烦恼,解脱生死轮回。 解决生死轮回,怎么会不解决“身体的问题”? 万法唯心,一切问题,皆为心的问题。 大乘佛法,解决心及心的问题。 色身,即五蕴身,“色受想行识”。 受,乃身体触受。 人的痛苦烦恼,有多少是由身体问题带来? 何况生死完全关乎色身肉体这问题。必须解决。 四大(肉身)不清净,五蕴如何清净?五蕴不清净,何来五蕴皆空?何来色身清净?色身不
-
0识,是大小乘中很重要的一个法说。 佛法不设概念,也不能设概念。 世间法是由概念组成,概念堆积形成世间法,各种体系、学科莫不如此。宗教、神学、哲学、社会学科、自然科学等等,莫不如此。 佛法,只有说,为说事(心及心的问题)而说。 佛法,不可立说。 立说则成窠𦥑,成知见(认知)桎梏。 立说,为“知见立”,是无明本。 立说,概念或概念化,即认知。 认知,即无明,亦称业或业力,说业报也行。 回到“识”,识 ,即眼耳鼻舌
-
1身语意(即身心状态)为当下报化身因缘。 如是知。如是见。如是观。 常观身心当下。乃大乘唯一法路。 了义观,当然为“离心意意识”,正观。 初期学人,契不了正观,一样可以“反观”前行。待得机缘成熟,一下悟入,则转正观。 反观:在识心层面,对身语意摄持:不迎不拒。无取无舍。不作评断。不下结论。 反观,可渐渐“明晰身心状态(身语意)”。 对自己身语意的当下状态明晰,渐离身心状态昏沉、散乱、放逸。 明晰身心状态。不干
-
1大乘究竟处:佛亦不可立。 禅宗云:末后句,无不句;再入轮回作众生。 “沩山灵佑禅师后世作牛(好像也有别的公案说某某禅师作牛)”。 千万别错会祖师意。 大乘,以“空义”为究竟义。 学人如果不明究竟,逮着“空”字把自己弄坠空茫,妄作一切无有意义想。 如果学法学成了“一切无有意义”这个结果,怪大乘?还是怪自己? 禅宗为大乘最上乘行门:破三关,至达五蕴皆空….. 人、我、众生、寿者相,即五蕴。 五蕴皆空,既无四相,又落
-
0空,并非无。 空:心无掛碍。 什么心无掛碍? 当然是五蕴玩意“色受想行识”喽。 历其境,经其事,这是报身因缘。 如何处理好报身因缘,就是化身问题。 法身,不需要考虑。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 如果认为有法身可得,大妄语。 凡夫纠缠在报化身,枉受六道轮溺。 报、化身皆为因缘酬报,如幻,一样不可得。 但凡夫不明白这点。 因缘虽不可得,却实实在在的带给“人生八苦”。 人生八苦,每个活物那是必须嘀。 道人虽也呈活物
-
1狂心顿歇,歇即菩提。 回归清净觉,如:当下。 当下,即刹土。刹土即佛土。佛土也称如来地。 大乘法的任何涉及第一义的语句,言者无证,即妄语:未证言证。 第一义用语,称圣言量:真语、实语、如语。 一个修习者,如果连“观念(观念了知)”的功夫也没有,不可能明得了当下。 了知念头生灭,明了当下状态,圣量前提是圣证(开悟)。 未证者,即使明了当下一念,脱离不了识境(识心)。 心意意识不脱,不会契证“当下”。
-
0大乘佛法,其义玄奥,让人难窥堂奥。 究其原由,学习大乘佛法的人,摆脱不了世间法的认知思维习惯,难契入大乘佛法理路行路:唯心。 学习修证大乘,唯唯心:万法唯心。离心无法。法不外求。 唯心,乃入大乘佛法基础功夫。 大乘“心”,即感知。 先,学人由习惯性的妄想思维身心状态,切换到身心感知。 由(身心)感知,体验身心状态,明晰身心状态。 待,机缘成熟,透脱身心状态,契入“法界身”,三昧行持。 唯心,待机缘成熟,体悟
-
0第二月,非月。 佛系圈“觉知”之声不绝于耳,如果只是有个“觉知”可说,到也没什么。但把觉知说成了“第一义”就是问题。 觉知,只是反观,属意识心反应。 一般人有“觉知功夫”,反观身语意,也算很不错的体验了。 觉知,不但不为第一义,也不源于第一义。 觉知,只是凡夫相对的克服了身心昏沉、散乱、放逸,而有了反观(意识)的明相。
-
2
-
1正观,即正觉,即佛智,即如来。 正观:无取无舍。不即不离。 正观,毕竟空寂,正知,正见,周遍法界。 正观:尽乾坤,沙门一只眼。 正观:正法眼藏。 正观:如井观驴。汉来汉显。胡来胡现。 正观:离四句。绝百非。 正观:离心意意识。
-
1意,为心的过往,创想以及当下推演。总之,意,就是“用心”,心识的调用,等等。 大乘,当下无所住心。 无所住而生心……即用舍用,自性妙有妙用。 故,一切用心,心用,莫不是追忆过往,识取当下(安立),妄揣未来,皆不可取。 汝意不可信!
-
3请吧主'指点一下
-
0人活在认知上,认知决定着人活的状态。 大乘了义佛经,无一不是引导学法人“脱离认知”。 脱离认知,很多人无法理解,更难明白。为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可以把“脱离认知”视为“脱离认知执着”。俟自己证量上去了,就明白“脱离认知”。 有人诘:“脱离认知”,不就是“认知”? 你先人板板。 如果学人,钻牛角尖,转换不了认知执着习惯,就别妄想学大乘佛法了。 认知,为大乘法必须解决的根本问题:无明。 破无明,即开悟,即明心
-
2禅宗,以大乘佛教精髓“大乘法”为其唯一要务,少了大乘佛教玩“宗教”似的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 表面上,大乘佛教也是传播“大乘佛法”,但实际上,大乘佛教更多的是在利用“佛、菩萨”的名头诱骗供养。 就算大乘佛教某些人自诩是践行“佛道”。然而,大乘佛法的特质证明,除了禅宗“二入四行”紧扣大乘精髓,大乘佛教的其他各宗门事实上就是玩了“披着佛教、佛法外衣”,鲜能鲜有契证“大乘”者。 为什么说禅宗独耀大乘? 最有说
-
0老子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无疑是最优秀者,甚至可以说没有人可望其项背。 我虽然也常在批驳道家,但仅是从“法义”上讲,道家的东西永远比不了大乘,至达不了“离心意意识”境界。 如果在思想认识(认知)上讲,道家思想已至“相似觉(识边际)”,哲学也有人至达这儿,相似觉是除大乘外的一切道门、神学、宗教、学科无法跨越的界。 即任何除大乘外的东西,都突破不了思想边际。 这些外道虽然突破不了思想的极限,但人类文明却
-
0公案说“痛中有个不痛的在…”,这是在说什么? 痛,是因缘法相。 法相因缘,可以依他起,可以遍计执,也可以无中生有(妄想最典型)。 感知到痛,痛这个法相,因缘显现。 凡夫着法相因缘,相牵境转,故感同身受。因感同身受,又形成认知,痛就是身体问题。如此,状如茭芦,“身”与“痛”纠缠不已。 大乘揭示了“(肉)身”乃“四大假合”,执着有“身体”,是感知,是认知,大乘揭示:(属)妄觉。 妄觉,换个说法,即:心意意识。
-
0大乘了义,称第一义。 第一义,不属认知。所以,不得靠认知(知识)而了解。 更不靠认知入“第一义”。 佛具十名,其一名:正遍知。 正遍知,亦简称知。 知:离心意意识。 知、如来、如、真如、佛、见性、见、照、观、觉、正觉、正观、如是观、当下、法身、智、智慧、见相非相、一合相、如来藏、无相、无住、离妄、真、道….. 等等第一义用语,皆义指一回事:清净心,或曰清净觉。 (明了)第一义,又曰“开悟”:明心见性。 (明了)
-
18
-
0法身之说,只是强说,无实指,乃形容,为标指。 法身之说,大乘佛经用了各种言说义指。用各种言说义指,旨在不落概念。 法身说,亦大乘佛法第一义。 “第一义不在言说。言说不代表第一义。言说、妄想展转相依,不代表第一义。”(楞伽经) 法身之义,唯证乃明。 法身之义,无法靠言语说个明白,要悟才明白。 法身又名见性:一切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相。 学大乘佛法,必须明心见性。 明心见性,又称体悟,或体证。 法身之义,悟了,就明
-
135是虚无还是虚空,为什么禅宗公案贴吧有些师兄说法身会痛???
-
9我有大量想去道观禅修游客,每期可组织30-50人,每个月都可以组织1-2期,求河北 山西 山东以及周边省份道观合作
-
0大乘佛法,唯此唯要:解如来真实义。 如来真实义,即:明心见性(必须是体悟)。 见性即真,亦说性,亦说空,亦名佛。周遍法界,不生不灭,无量无相,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一切众生本自具足。 道(见性)不属修,本自具足,悟得(明心见性),即一灯照明千年暗,不再迷惑。 一切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相:一切众生见性具足,不假任何有为功用而具足,此功德不从修得。 因妄想执着而不证得(见性):识心染垢真如(如来),识心遮障真如
-
2身心,为凡夫所依。凡夫活在身心状态。 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凡夫所处身心状态曰无明。 云何身心状态:浅说为身语意。法说即身心感知。身心感知,为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攀缘,妄心生种种法相。因心妄立:妄立世界,妄立世间,入三界受六道轮溺。凡夫六入,妄心缘法,法相牵转,堕生死苦海。 大乘法不属身心感知,身心感知乃凡夫妄觉。 大乘法不在身心感知上,曰正觉。大乘透脱身心,曰一佛乘。 身心枷锁既除,则离六
-
0
-
0宁执须弥山的有。莫取芥子须的空。这是针对凡夫而言。 学法者在未证“如来真实义”,妄揣空义,这叫“恶取空”。小乘讲“三法印”。大乘讲“一空法印”。 空义,为大乘旨归。若不以空义摄论,则堕情见妄想,何云大乘!
-
2学习大乘佛法,必须体悟体证第一义:如来真实义。 第一义不在言说。 言说不代表第一义。 言说妄想展转相依,不代表第一义, 所谓体证、体悟,即破迷开悟,登地入圣流。 一切了义的言说,注解不了第一义,只是标月指。
-
1众生无明,迷在认知。无始劫来的业识染垢,构成认知,即所谓阿赖耶识。众生迷,即迷于认知,称无明众生。 有迷,就有不迷。破开迷障,即不迷,故有开悟破迷一说。破迷,即破无明。一切认知,皆起于妄心。妄心不了,认知迷障的业力陷无明众生于生死苦海不得出。开悟一刹,体悟体证离妄归真 ,知见脱落,再不受认知困惑,打破知见桎梏。开悟,破无明,必断无明惑。断无明惑,再无生死困扰,亦断生死惑。 开悟称破无明,喻一灯(明)照
-
1凡夫认为世界世间真实客观,看得见,摸得着,这个认知(业识),是横亘在学法人面前一一个难以逾越的梗。凡夫总是“物”、“相”傻傻的拎不清。 物,于心才称之为相,亦称法相,或法。 法相,非物! 万法唯心。离心无法。 若无一切心,则无一切法(相)! 无心则不显(法相)。 物事(人、动植物、事、现象、过程等),只是心之所缘。 物非心。 心非物。 心、(法)相则不一不异。 宇宙深处,物,多去了…. 若无心显,有什么意义? 凡
-
1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以志心归敬于佛教,瞻礼佛菩萨的慈悲容颜,赞叹其无尽的智慧与功德。愿我能在这份伟大的教义中,不断修行、成长,最终实现内心的平静与解脱。同时,我也将把这份信仰和智慧传递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受益于佛教的智慧之光。
-
0
-
0《成唯识论》:云何应知。实无外境唯有内识似外境生。实我实法不可得故。如何实我不可得耶。诸所执我略有三种。一者执我体常周遍。量同虚空。随处造业受苦乐故。二者执我其体虽常而量不定。随身大小有卷舒故。三者执我体常。至细如一极微。潜转身中作事业故。初且非理。所以者何。执我常遍量同虚空。应不随身受苦乐等。又常遍故应无动转。如何随身能造诸业。闲来无事,厘厘“唯识无境”这个谬说问题。好奇:唯识无境,是否就是“万
-
0
-
1大乘在玩什么,大乘怎么玩,学人必须要厘清。 在以前的贴子说了“三套语境”问题,警示学人不要堕入概念性的混乱。 批注一下:三套语境,不能作为论说来帮助契证大乘,只是让学人不要陷入“不知所云”的思维混乱,是一种不得已的解说。 世间法以概念分门别类。 世间法把认知建立种种概念,构成世界和世间。 概念有实指和非实指(比如形容)。 大乘佛所说法,非概念。 佛说一切法,为除一切心。 佛所说法,义指心及心的问题,解决心相
-
0世间法为认知体系的建立,是人们在长久生产、生活中的认知经验总结。 世间法是一种相对、相依、相缘、相转的认知体系。 大乘佛法非建立认知,佛说一切法,为除一切心,开导凡夫脱离相对、相依、相缘、相转体系,脱离认知桎梏。 大乘佛法为佛所说法,佛所说法的特点,说法即破法。 佛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 佛说众生,即非众生,是名众生。 不取一法。不舍一法。不立一法。 学人要明白佛所说法,到底在说什么:要解如来真实义
-
3相似觉,外道称玄关:识边际。 识边际,即心意意识至达极限,佛家曰相似觉,非正觉。 大乘佛法离心意意识:正觉。 外道止步于相似觉,称玄关。 玄关,被外道吹得神乎其神。其实,只是身心状态的一种特殊状态而已。 相似觉为佛道与外道的分水岭。 外道修习,追求身心的各种状态,比如四禅八定各阶次,皆是身心状态的各种状态。对于喜欢修习的人来讲也没什么不对。 但是,要明白一点,这些对身心状态的追求,在大乘佛法里一律称之为“